2021年11月30日,身兼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名譽教授及文化資產審議委員的傅朝卿,從連江縣縣長劉增應手中獲得「榮譽縣民證書」,表彰他對馬祖文化發展所付出的貢獻,見證此光榮時刻的吳曉雲是促成傅朝卿與馬祖結緣的「媒人」,而傅朝卿則正是將馬祖從戰地形象華麗轉身成冷戰時期藝術瑰寶的推手之一。讓國際看見珍稀冷戰遺產。

馬祖:移動之民與交會之島
馬祖列島位在中國大陸與臺灣島之間,國家政權治理經過數次更迭,也在其影響下而有不同文化圈之移民社群來去,包括明清時期因為豐富漁場吸引來自中國大陸沿海漁民之閩東文化圈以及在中國東南沿海肆虐的日本倭寇、在國民政府軍隊進駐後來自中國各省之軍人、以及軍管時代後期來自臺灣的義務役軍人、甚至是民國60年代馬祖人開始遷至臺灣各地包括桃園、基隆、新北等地區落腳,形成新的在地文化社區。以上在中國 馬祖 臺灣 日本之間的多角鏈結承載著不同歷史背景下,受到區域經濟或國家政治影響而主動或被迫「遷移 定居 再遷移」的生命經驗,也隱約形塑出當今島嶼及居於島上人群之性格:「漂泊、無根與隨遇而安」,但這些移動社群的差異與互動也交會建構出當今的馬祖文化。
過往,馬祖列島往往被認為是臺灣或中國的離島,這樣的邊界建構往往給人一種劃界排除、你我隔離的封閉感,但馬祖其實也是「多重元素交會的所在」:地理位置上,馬祖列島位在親潮與黑潮兩大海流的交界帶,因此自古即是一海產資源豐富的優良漁場,也進而吸 引周遭來自中國大陸、日本之漁民或倭寇前來獲取所需資源,成為不同文化圈的交界與互動所在。在20世紀之冷戰時期、國共對峙的態勢下,馬祖列島則搖身一變成為自由與共產陣營的交界。因此無論是從地理環境、文化圈、歷史、地緣政治的角度上看待馬祖列島,都可以發現它獨特的交會特徵。
曾走訪無數世界文化遺產,傅朝卿對馬祖大感驚豔
因協助文化建設委員會規劃經典文化之旅,而在2007年前往馬祖勘景的傅朝卿,登島後直呼眼前的馬祖與自己的想像完全不一樣!那時到訪過馬祖的人們,多數聚焦在當地的閩東傳統建築,尤其是北竿的芹壁村。更有人形容芹壁猶如地中海的浪漫小鎮,但傅朝卿卻不以為然,他認為馬祖就是馬祖,獨一無二,不需與其他地方比擬。而在這次的探勘旅程中,強烈吸引他的就是馬祖豐沛的戰地文化遺產,也成為日後他用心且持續協助推動連江縣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潛力點」與軍事據點轉譯再生的機緣。
曾經走訪過無數世界文化遺產的傅朝卿,在參訪多處軍方陸續釋出的軍事據點後,更是大感驚豔。他認為,馬祖是國際歷史的發生地,具有國際角色地位;也看出馬祖有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潛力,因此更應該讓全世界知道馬祖完整保留了豐富的冷戰時期軍事建築。
他談到:「馬祖是冷戰時期中自由世界對抗共產世界西太平洋防衛線的一個據點,戰略地位與德國柏林圍牆、韓國板門店與越南古芝地道齊名。」多年後的現在,曾經橫阻於東、西德間的柏林圍牆早在1989年被拆除;板門店與古芝地道,則依舊各自橫阻於南北韓與南北越之間,展現在世人眼前的內容有限。從歷史物證的角度來看,現今的馬祖保存海岸防衛與高密度軍事據點規模,可說全世界最真實、完整的軍事遺產。
傅朝卿找到馬祖獨特性,邁向未來
由於親眼見到馬祖與軍事相關的人事地物所構成的戰地文化景觀非常珍貴,也相信這是馬祖未來發展的最大希望,傅朝卿表示:「一定要找到馬祖的獨特,以此思考、規劃未來的發展,才是島嶼本身該走的路線。」
因為馬祖「十分有料」,讓傅朝卿與馬祖結下不解之緣。再加上連江縣府團隊的認同且全力支持,讓傅朝卿無後顧之憂為馬祖的戰地特色發揚而奔走。從2009年推動「馬祖戰地文化」為台灣世界文化遺產潛力點到2017年的軍事遺產轉譯計畫,至今十多個年頭過去,仍孜孜不倦。

戰地結合藝術,建構新風貌
馬祖在戰地政務終止之後的發展,曾歷經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了推動經濟而在1999年成立國家風景區,「觀光建設」成為發展利基;接著,在2009年推動世界遺產潛力點,文化資產概念出現,「文化保存」成為努力的願景。此時,傅朝卿聽到國際人士不斷談論冷戰遺產,以及將軍事文化納入世界遺產的發展趨勢;也看到因冷戰而入列世界遺產的僅有馬紹爾群島比基尼環礁一處。因此,他認為保留完整冷戰遺產的馬祖格外有優勢,建議將馬祖列入台灣的世界遺產潛力點。
第二階段,之後傅朝卿陸續接受邀請到挪威、英國、葡萄牙演講,主題就是馬祖。他談到提及馬祖軍事遺產時,大多數人驚嘆連連問起:「這在哪裡?」2011年,他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研討會上發表關於馬祖文化資產的論文,贏得無數掌聲,更讓他充滿信心。
第三個階段,自2016年起,推動「再造歷史現場」,「再造」成了島嶼永續的契機,以軍事遺產做為「觀光」、「保存」與「再造」的主題,慢慢拉近與民眾的距離。
連江縣推動「戰地轉身,轉譯再生」計畫
在「再造歷史現場」計畫中,連江縣推動的「戰地轉身,轉譯再生」計畫,正是聚焦在馬祖軍事據點的空間後再規劃,透過設計力、文化力轉譯,注入新場域、新機能。專家學者們盤點了馬祖兩百多處軍事據點,找出其中的發展潛力點並歸類為三種類型:第一類,希望能以原貌保存;第二類,是可以改造的,也就是目前計劃持續進行中的建築轉譯,透過設計的改造,展現新用途;第三類,則是曾經存在、但因為已經開發或因海岸線位置改變而消失的據點,不會再刻意重建。
計畫發展期間,縣府規劃「國際藝術島」構想,期望讓藝術進入社區,為馬祖建構出全新風貌,為地方創生找出形象特色。這激發了傅朝卿扣合「戰地轉身,轉譯再生」計畫精神,協力打造國際藝術島。
過去軍事據點的存在是為了防衛馬祖;未來,這些據點則有著導引馬祖往前走、更進步的意義。因此,傅朝卿提出建議,讓每一個軍事據點都有其新生命,透過優秀專業的建築師進行改造,置入新的空間設計和用途,保留珍貴遺產的同時,展現新生命與未來產生連結。
傅朝卿為馬祖尋找國內最好的建築師加入計畫,以十年為期,每年邀請三至四位資深與新銳兩代建築師前往馬祖。資深一代必須是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得主;新生代則為台灣ADA新銳建築獎等重要獎項得主。目標在十年後,全台灣幾個重要建築獎項得獎者都有作品留在馬祖。
這些轉譯再生後的據點,在國際藝術島活動舉辦期間,可做為藝術品展場;非策展期間,據點本身就是一件知名設計師的精采作品,值得品味遊賞。馬祖將不負藝術島稱號,也會是這座島嶼獨特的魅力之一。

與生活連結,讓文化資產永續保存
透過留存空間並轉換成另一種用途,讓更多的人知道過去的歷史,有著資產保存的真正意義;當空間據點擁有新生命後,也才有機會能夠永續發展。也因此,軍事據點的改造步驟更加嚴謹。首先,由建築師與居民互動,了解居民的需要後,保留特色,再提出改善需求;接著,再由團隊分析現代人思維設想後行動。
舉例來說,馬祖的軍事據點多數位於高度差距很大的區域,就會需要坡道、電梯等設備;或是遇到濕度高的據點,也要嘗試改善濕氣狀況。然而,所有的修復工作,都必須切合時代需求。只要能維持軍事據點的原有特色,就算是為了展覽或機能加入一些如電梯等符合現代生活的設備,都是可被允許的。
傅朝卿表示,文化資產保存並非是做慈善事業的概念,只能倚靠大家無止境的捐款。因此,必須給予每一個再生據點新的用途,就算無法全部自給自足,也能找到存活的可能性。這也是國際上保存文化資產時相當重視的條件。
未來,馬祖將陸續有不少據點透過轉譯再生,展現新貌。也期待會出現許多令人驚豔的建築,連同當地完整保留的閩東傳統建築,成為迷人的建築朝聖地。

傅朝卿簡介
傅朝卿是成大建築學系名譽教授,長期專注於建築史與建築文化資產保存議題。自從2007年第一次拜訪馬祖後,對馬祖蘊含的豐富戰地文化遺產感到驚豔,從此結下不解之緣。近年來,致力於「戰地轉身,轉譯再生」計畫,推動馬祖全區戰地文化景觀保存與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