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湛設計哲學下的城市新地標,伊東豊雄為茨木市注入建築活力
「茨木市文化・子育て複合施設おにクル」(茨城市文化和托兒綜合中心 Onikuru)由國際知名的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Toyo Ito)設計,是集合劇院、圖書館、托育支援、市民中心及天文館等多功能於一身的公共複合建築。該建築位處茨木市政廳正前方,建築外觀以未加飾面的清水混凝土為主要材質,強調樓板與立柱的結構美學,令人聯想到現代建築中的「多米諾系統」(Dom-Ino system)。表面設計並無張揚的姿態,若不了解其背景,初見者可能會誤以為這只是市政廳的分館建築。然而,就是這種低調的外表,為進入內部的訪客準備了一場視覺上的驚喜。


「縱向之道」引領空間革命,七樓層貫穿的中庭打破既有框架
步入建築內部,訪客立刻會被中央那宏大的圓形中庭所震撼。這個設計讓整棟七層樓高的建築幾乎成為一個連通的大空間。跨越中庭的手扶梯並非平行排列,而是以不同角度交錯穿梭,營造出宛如巴黎戴高樂機場(Charles de Gaulle airport)的空間感,令人有種被吸引向上攀升的奇妙體驗。這個中庭被命名為「縱向之道」,成為整棟建築最引人注目的設計元素。遊走其中,人們能夠體驗到空間的流動與連結,這正是伊東豊雄建築理念的絕佳呈現。
分散式圖書館設計,知識與功能緊密結合的創新空間配置
建築功能性的核心在於其獨特的圖書館分佈模式。雖然主要的圖書館設施位於五、六樓,但相關書籍被巧妙地分散在各個樓層的「縱向之道」周圍:兒童圖書放置於二樓、藝術類書籍在三樓、太空相關書籍則位於七樓等。這種設計打破了傳統公共建築中功能分區的界限,正如其營運理念所述:「各樓層的功能並非截然分開,而是相互交融,每天在不同場所發生各種活動,讓人們能夠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群。」這種空間規劃旨在創造出一個促進社群互動與知識交流的場所。
童心命名「鬼來」引共鳴,建築設計實踐以人為本的公共空間
建築物暱稱「鬼來」(おにクル、Onikuru,意為「鬼怪都會來」)是透過公開徵名而來,由一位六歲孩童提出。這個名稱源自茨木童子(Ibaraki Doji),一個在茨木市各地傳說中出現的鬼怪角色,意指「即使是可怕的鬼怪也想來此地享受」的場所。這個富有童趣的名稱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此建築的本質——一個歡迎所有人的包容性公共空間。茨木市文化・子育複合設施「鬼來」憑藉其創新設計與社會意義,在「2025年日本建築獎——人人的建築獎」中榮獲大獎,這項殊榮是基於公眾投票而選出。
跨越四分之一世紀的建築沉澱,從「千代媒體館」到「鬼來」的設計進化
對於五十歲以上的建築專業人士而言,伊東豊雄的這座新作品不禁令人想起他在2000年完成的「千代媒體館」(Sendai Mediatheque)。當年那座建築帶來的巨大感動中,似乎有某種未能完全釋懷的情緒,而經過四分之一世紀的醞釀,這種感覺在「鬼來」中得到了解答。
這座公共建築於2023年11月26日開幕的,由竹中工務店與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共同合作完成,更有已故的藤森泰司(Taiji Fujimori)負責家具設計,成為日本當代公共建築設計中的重要里程碑,為城市注入嶄新的活力與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