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建築勁旅揮灑匈牙利,BIG 助攻區域文化樞紐
丹麥知名建築師事務所 BIG(Bjarke Ingels Group)近期公布了為匈牙利自然史博物館(Hungarian Natural History Museum)量身規劃的全新設計方案,館址選定於該國東部重要城市德布勒森(Debrecen)廣闊的「大森林」(Great Forest)公園內。此一總樓地板面積達 23,000 平方公尺的建築群,不僅將容納豐富的展覽空間與先進的教育設施,同時也規劃了多元的公共服務機能,旨在成為兼具科學研究與公眾遊憩目的地的文化新亮點。
這項備受矚目的計畫,是 BIG 與匈牙利本地的 Vikár és Lukács Építész Stúdió、Museum Kft 及國際工程顧問公司 TYPSA 攜手合作的成果。更深一層的意義在於,新館將取代現位於首都布達佩斯的機構舊址,此舉不僅是場館的遷移,更是匈牙利政府期望在 2030 年前,將德布勒森建立為區域教育與文化發展樞紐宏大願景中的關鍵一步棋,牽動著國家文化資源佈局與地方發展的策略性考量,無疑是萬象更新的開端。

Bjarke Ingels 闡述設計哲學,人造山丘呼應自然脈動
BIG 的創辦人比亞克·英格斯(Bjarke Ingels)如此闡釋其設計構思的核心:「我們的設計被構想為路徑與脈絡的交會點。」他進一步描述:「相互交疊的地景絲帶,創造出一系列的壁龕與棲地、展廳與廊道,將內部與外部、私密空間與宏偉尺度,在無縫的連續性中加以調和。」設計團隊所提出的概念,意圖打破傳統博物館封閉的壁壘,讓建築如同從森林地表中自然生長出來一般。
英格斯總結道:「BIG 最終的設計成果是一片森林空地上的人造山丘;幾何清晰的同時,形態上卻又柔和有機——對於容納自然世界的奇觀而言,這是個恰如其分的家。」
設計將部分量體沉降置於地表之下,主體結構選用對環境友善的大型木構(mass timber)框架,外牆則包覆著深邃的碳化木材(charred timber),並搭配大面積的全高玻璃帷幕,在視覺上既有穩重感,又能引入充足的自然光線,呈露出因地制宜的設計巧思,也遵循設立自然史博物館的本意。

流動空間與森林景致,屋頂平台延伸公共場域
設計方案中,三片相互交疊的屋頂自地面緩緩抬升,匯聚於建築中心點,巧妙地轉化為可供大眾使用的露台。蜿蜒其間的步道引領訪客漫步,提供眺望城市天際線的開闊視野,將建築的第五立面轉化為生動的公共空間。建築四周規劃了寬敞的廣場,不僅是視覺上的緩衝,更可作為博物館舉辦戶外活動的延伸場地,從各個方向引導人流進入建築內部。
室內空間採用了放射狀配置,以寬敞的接待大廳作為核心,由此連接至周圍各個展覽翼廳。從目前釋出的效果圖來看,內部空間高挑開闊,大量運用裸露的木頭結構表面,搭配素雅的瓷磚地板,營造出溫暖又不失現代感的氛圍。上層區域規劃有圖書館與餐廳,透過大片玻璃開口,用餐者與閱讀者可以將森林的蒼翠樹冠盡收眼底,享受與自然親近的片刻寧靜,讓知識的殿堂與戶外的綠意相得益彰。

地熱光電自給自足,原生植栽復育生物多樣性
除了建築美學與空間機能,永續性是 BIG 設計方案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根據設計團隊說明,這棟建築物將高度依賴基地自身的能源系統,包含埋設地下的地熱交換循環系統(geothermal loops),以及裝設在屋頂或其他合適位置的太陽能光電板,目標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對外部能源的依賴,達成近乎自給自足的運營模式。
此外,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的綠屋頂,將特別選用匈牙利當地的原生植物種類。此舉不僅有助於降低建築的視覺衝擊與熱島效應,更重要的目標是積極地改善並提升基地的生物多樣性。
BIG 的合夥人漢娜·約翰森(Hanna Johansson)強調:「這個建築不僅僅是保存基地現狀,更是修復並強化它——在悄然適應周遭環境的同時,也促進生物多樣性的再生。」超越了單純的節能減碳,展現出更深層次的生態關懷與環境責任感,力求建築與自然環境達到真正的共生共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