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推動「嘉屋」嘉義宜居建築,展現「與城共好、與人共享、與世界交朋友」的核心理念,市府都市發展處策劃「木造集居建築示範設計競圖」,已於25日邀請全台灣木造建築的專家與先行者,擔任競圖評審,選出優異作品,2024年12月28日,邀請木造建築專家擔任嘉義市木造教練團,並頒發獎項給前四名:
- 首獎:NALA+NABUMA Lab(張龍祺、徐宇亮)團隊【構嘉未來 Design for Future Development】
- 森獎:原型建築X原型結構(張家維、陳冠帆)【柘居計畫】
- 林獎;王昕俞【森山住居】
- 木獎:董冠儀(東海大學建築系)【躍林間】

黃敏惠市長表示,自今年8月發表「嘉屋」品牌後,後續就嘉屋理念進行徵件,吸引全台優秀團隊參賽,甚至與歐美日等國際建築師合作報名,並以建國二村為藍圖進行發想。今日為獲獎團隊頒獎,感動滿滿,也期待民眾能把握即日起至2025年1月5日來到博物館,觀摩競圖八強設計,和由一流專家、建築師組成的木造教練團所呈現的示範,相信會讓更多人了解「嘉屋」所要追求的「涼適、活力、新木都」的意涵。

匠心獨運的獎盃設計:展現嘉義「嘉屋」理念與永續精神
「木造集居建築示範設計競圖」獎盃,由陳正哲老師親手打造,可謂匠心獨運。獎盃的構成,饒富深意,它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底座是預埋螺栓的混凝土,穩固而厚實;主體則採用可循環利用的檜木,散發著自然的溫潤氣息;頂部則覆以閃亮的金屬片,熠熠生輝。
這三種材質的結合,象徵著理性木造建築在構造上所採取的「混合構造」使用邏輯,展現了現代建築技術與傳統木造工藝的結合,可謂「異曲同工」。整體造型上,獎盃以斜度呼應嘉義市「風廊」吹拂的角度,展現了「涼適」的意象,彷彿微風輕拂,帶來舒適的感受;而頂部的閃亮銅片,則象徵著蓬勃的「活力」,為獎盃增添了動感與光彩。
整座獎盃以木材為主體,並透過人手親切的尺度,傳達了「新木都」的意象,展現了嘉義市以木為本的城市特色。這座獎盃不僅僅是一個獎項的載體,更是「嘉屋」理念的縮影,它凝聚了設計者對於建築、環境與人文的思考,可謂「一葉知秋」,從獎盃的設計便可窺見「嘉屋」計畫的全貌。為了彰顯人與林木業之間生生不息的永續觀念,「木造集居建築示範設計競圖」的名次並未採用常見的一、二、三、四名或金銀銅鐵等排序方式,而是別出心裁地以「首」、「森」、「林」、「木」來代表,更富文化底蘊與環保意識。









黃敏惠市長闡述「木都3.0」願景:「嘉屋」競圖引領台灣淨零永續建築發展
嘉義市市長黃敏惠闡述,嘉義市素有「木都」的美譽,這份榮耀不僅是歷史的積累,更是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石。為了讓這份珍貴的資產能夠在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下繼續發光發熱,市府積極推動「木都3.0」計畫,期盼透過現代化的技術與設計,延續木材在城市發展中的重要意涵,為嘉義市塑造更具識別性的城市風貌。
黃市長更進一步表示,此計畫的推動,更冀望在未來有機會能進一步形成相關產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可謂「一舉數得」。而為了具體實踐「木都3.0」的願景,市府特別舉辦了「嘉屋」競圖活動,廣邀在木構造建築領域擁有豐富經驗的專業人士共襄盛舉。這些專業人士以設計方案的形式,具體示範了新式木構造在建築應用上的無限潛力,展現了木構造在現代建築中依然能夠扮演重要的角色。不僅為嘉義市的建築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為台灣的建築產業帶來了新的啟發。「嘉屋」——木造集居建築示範設計競圖,更肩負著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將世界各地最新的木構造潮流引進台灣,並與台灣的市場進行有效的銜接,讓嘉義市成為台灣在推動淨零永續建築方面的示範城市,為台灣的永續發展貢獻一份心力,可謂「任重道遠」。

力邀專家組成木造教練團:擘劃嘉義市新式木造發展藍圖
嘉義市政府都市發展處處長許懷群特別表達對於木造建築專家們的誠摯謝意,感謝他們組成專業的木造教練團,為嘉義市的木造建築發展貢獻心力。這群專家陣容堅強,包括洪育成建築師、甘銘源建築師、王銘顯建築師、許浩銘建築師、實式木造總監蔡有哲先生,以及德豐木業總經理李文雄先生。
他們在木構造建築領域皆擁有淵博的學識與豐富的實務經驗,此番應邀組成教練團,無私地貢獻其專業見解與寶貴經驗,對於嘉義市推動「新式木造」的願景,無疑是如虎添翼,邁出了極為關鍵的一步。這群專家集思廣益,匯聚眾人的智慧與經驗,共同為嘉義市的木造建築發展擘劃出更美好的未來。
王銘顯建築師盛讚「嘉屋」競圖:開創全球先例,引領台灣都市木構設計新紀元
王銘顯建築師在臉書上表示,他對於能夠獲得嘉義市政府都市發展處以及陳正哲教授的邀請,參與本次「嘉屋」示範設計的評審工作,感到非常榮幸。他更指出,評審本身也需要提出設計提案,這在台灣乃至全球的競圖活動中,都可說是前所未見的創舉,足見主辦單位對於此事的重視與用心。
此次競圖徵件活動,共計收到超過二十件以落實興建為優先考量的提案,每一件作品都展現了設計團隊的巧思與功力,實屬難得的佳作。經過初選,共有八件作品進入到現場簡報的階段,參與簡報的團隊中,不僅有在木構建築領域經驗豐富的箇中好手,更令人欣喜的是,看到許多充滿活力與創意的年輕團隊積極參與,展現了台灣木構建築未來的無限可能。
王銘顯建築師認為,本次「嘉屋」競圖活動的舉辦,對於台灣都市木構設計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將此活動視為台灣都市木構設計的元年,實不為過,可謂「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為台灣的木構建築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
王銘顯建築師事務所則以「代謝派建築2.0」為題,提出了一份建蔽率53%、容積率338%的社會住宅提案,該提案規劃興建8層樓、高度29米的建築,其中包含將近八十個住宅單元。此提案清楚地表達了一項重要的觀點,那就是在木構造進入都市環境的過程中,與技術成熟的鋼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簡稱RC)梁柱框架結構進行「共構」、「共生」、「共好」,是一個必要的發展過程,如此方能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開創性設計成果公開展出:嘉義市民共繪木都3.0願景
為了讓廣大市民能夠一同見證嘉義市在木造建築領域的嶄新發展,並參與塑造城市未來的過程,嘉義市政府特別規劃於2024年12月28日至2025年1月5日期間在嘉義市立博物館一樓展廳,公開展示這些具有開創性的設計成果。這項展示活動不僅僅是一場單純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個重要的平台,讓全體市民有機會深入了解嘉義市新式木造建築的未來藍圖,並且共同參與嘉義市邁向「木都3.0」的重要進程。透過這次的公開展示,市府希望能與市民建立更緊密的連結,讓城市發展的願景能夠更加貼近民意,真正做到「民之所欲,長在我心」。

嘉義都市發展處長許懷群表示,在過去一年中嘉義市聚焦宜居建築的探索,感謝市建築師工會的支持,發展出屬於嘉義的「涼適、活力、新木都」三大原則。這些原則融合地方風土、人本關懷及本土精神,形成嘉義木都3.0政策的重要核心。
這次的設計競賽及研究不僅止於法規與條文討論,還實際將宜居建築理念轉化為設計,堪稱全台首創。結合在地特色與創新設計,此探索為嘉義、乃至全台居住發展樹立新方向。而在木都3.0政策下打造了兩大品牌:嘉屋專注於新建房屋設計,嘉有木屋(補助木造老舊建築整建維護)則專注於老房子改造,提供居民更多居住選擇。這些新品牌不僅展現了城市再生的願景,也回應了永續發展的需求。
最後,許懷群處長指出,嘉義作為小城市,擁有高度的實驗性,過去10年來以創新推動新建構造工作,如今在黃敏惠市長的帶領下,將持續以城市的力量攜手產、官、學、研合作,推動以宜居建築為核心的新機制,讓實驗成果落地實現。也透過結合政策、創意與技術,讓嘉義成為全台木造建築的典範城市,創造更多元、永續與美好的生活環境。
嘉義都市發展處表示,嘉市府領頭推動嘉義市立美術館、嘉義新總圖等大型木構造之公共建築物,也推動老屋卸妝、舊屋力等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