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源起:從自然景象到建築空間
日本秋田縣秋田市楢山,有一處自然公園,山腳下,一對夫婦委託工藤浩平建築設計事務所,設計一棟宛如別墅般的私人住宅。基地前方是住宅區,後方則是蓊鬱的森林,地勢從住宅區向森林,逐漸升高。在這片土地上,甚至有機會與日本髭羚和狸貓等野生動物不期而遇。即便在冬季嚴寒的秋田,建築師 也希望能夠創造出一種居住空間,讓居住者,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豐富的自然環境。

空間配置:模糊邊界,串聯生活
設計團隊首先在緩緩傾斜的坡地上,創造出一個平坦的樓板,然後將不同的生活空間,朝著各個方向延伸,再用雙層玻璃,將這些空間包覆起來。設計團隊認為,在寒冷地區,人們的生活,往往侷限在各自的房間裡。
因此,他們希望透過這個設計,讓「生活」本身,成為連結各個房間的元素。不同於以走廊連接各個空間的做法,設計團隊讓房間彼此重疊,例如,客廳的角落與餐廳廚房相接,形成中庭;藝廊彎曲延伸,不知不覺間,變成了浴室。藉由減少走廊的使用,設計團隊試圖創造出,讓生活從房間滿溢出來的空間。
視線的流動:風景與生活的交織
在平面規劃上,設計團隊刻意讓「生活」與「風景」相互滲透。除了在需要避免視線交錯的地方,使用不透明的牆壁外,建築物幾乎全面採用玻璃帷幕。當居住者在室內移動時,外部的風景,會形成一連串連續的畫面,逐漸地,讓人失去方向感。
例如,居住者一邊望著臥室外的庭院景色,一邊回想起方才在客廳看到的街景,而從書房看到的竹林,在廚房裡,則變成遠方的殘影。透過這種移動中所產生的風景,在腦海中拼貼,讓「生活」與「風景」,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與環境共生:漂浮的平面與雙層玻璃
為了讓業主夫婦,在老年時,也能舒適地生活,建築師將地板設計成平坦的。這片漂浮的平面,不僅僅是為了實現無障礙空間,也有助於應對豪雨時的流水和積雪等嚴峻的環境挑戰。由於基地的傾斜,當人們面向前方時,可以感受到足以俯瞰城鎮的高度,而當轉身向後時,又能看到庭院裡的草木。設計團隊希望,透過這種與地面若即若離的關係,讓風景忽遠忽近,創造出如同地景般的體驗。

環境的挑戰與回應:雙層玻璃的運用
為了在秋田嚴峻的環境下,創造出與戶外相連的空間,設計團隊並未採用傳統的厚牆,來隔絕室內外。他們將隔熱材料,替換成空氣層,並將空氣層加厚,以達到與隔熱材料相同的隔熱性能。如此一來,便能以玻璃,取代不透明的牆壁。這不僅讓室內空間更加明亮,從玻璃中透出的燈光,也為被白雪覆蓋的街道,帶來了光明。乍看之下,雙層玻璃外牆,在寒冷地區,似乎是個特殊的設計,然而,在保護室內環境的同時,又能提供間斷的光線,反而更像是呼應了秋田當地的環境。
設計過程的反思:攝影的啟發
在創造出另「地面」的階段,進行攝影,對於設計團隊來說,是一個重新審視基地的契機。站在漂浮的平面上,重新檢視基地,讓他們得以重新思考,牆壁應該設置在何處。雖然玻璃是透明的,但它同時也是牆壁,是一種實體的物質,會根據角度的不同,反射出不同的景象,劃分內外。在這種狀態下,若設置不透明的牆壁,有些景象,將會消失。因此,設計團隊必須重新審視,哪些在規劃和預算上,被削減的部分,是真正必要的。

業主的參與:共同創造的過程
當業主站在設計好的「地面」上時,他們發現,有些地方,可以一覽城鎮和森林的美景,有些地方則靠近地面,可以讓人們坐下來休息。這些發現,突顯了基地的特性。為了強化這種狀態,設計團隊減少了預算,並取消了部分玻璃的使用,但業主卻希望能增加玻璃的使用。最終,設計團隊決定,恢復大部分原先規劃的玻璃。這棟建築,可說是設計團隊與業主,共同創造的成果。


施工相片
作品資訊
作品名稱:楢山の別邸
作品位置:日本秋田縣秋田市
作品類型:住宅、私人住宅、茶室、日本建築、日本建築師
設計單位:工藤浩平建築設計事務所
設計團隊:工藤浩平、小黒日香理(前員工)
施工:住建トレーディング
結構設計:平岩構造計画
結構設計團隊:平岩良之、國江悠介
主要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部分鋼構、木構
基地面積:958.94 平方米
建築面積:326.85 平方米
總樓地板面積:397.55 平方米
樓層數:地下一層、地上一層
建築高度:簷高 5,652mm、最高高度 6,850mm
地下層面積:78.22 平方米
一層面積:319.33 平方米
設計時間:2018年1月~2019年10月
竣工:2020年11月
攝影:楠瀬友将、竹内吉彦、中村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