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所在地是南京湯山礦坑的灰窯遺址,由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藝合境建築師事務所創始人楊志疆設計,建築師完整保留了曾是湯山最大的廢棄礦坑龍泉採石場所在地上,原有20多公尺高的兩座紅磚灰窯塔,在旁邊空地上建造了新的建築空間,充分尊重灰窯塔的基地特色和歷史元素,並以此為靈感推演設計,以木模壓紋混凝土拱頂和紅磚元素巧妙繼承了場所精神,根據地勢特色沿山勢而上,將新建築分成三個空間,不同的尺度、朝向和結構分化,創新組合成了豐富多樣的新型空間,呼應歷史的同時,與山野環境和諧相融,帶來礦區修復設計的當代性人文創造。
先鋒湯山礦坑書店位於南京湯山礦坑公園內,礦坑公園是近年來南京乃至中國城市雙修的重要典範,這裡曾是湯山最大的廢棄礦坑龍泉採石場的所在地,經過整體的生態修復和景觀重塑,現已重生為集觀覽體驗與休閒遊樂為一體的開放性主題公園。

緣起於礦坑公園入口處靠山而建的一座廢棄多年的20公尺高雙筒磚窯,在公園後期的規劃建設過程中,先鋒湯山礦坑書店確定落戶於此,先鋒書店是南京乃至全中國的一張重要的文化名片。
如何在結合基地特色、尊重遺址風貌的前提下,在新舊之間創造和諧交融的共生狀態,並為已確定的書店業態創造具有商業適應性的文化體驗空間,是該作品創作的動力和挑戰。

磚窯位於園區入口附近,毗鄰訪客服務中心和生態停車場,在整個公園中位置顯要。為了應對複雜的基地現狀,設計的整體策略是在提取磚窯雙筒原型的基礎上,把豎向的垂直形態轉化為水平形態,將筒轉化為拱。拱不僅在形態上與磚窯形成呼應,且其形式的古典性和精神性恰與先鋒書店的內在氣質相匹配。進而依據書店的基本機能對水平雙拱進行拉伸、分離、切割、旋轉等操作,來設計和配置相應的平面。
首先,設計團隊對基地中的山體坡面進行了開挖和修補,基地的高差豐富了建築豎向上的空間層次。一層的局部屋頂將前廣場、北面的草坡,以及後面的山體草坪聯繫成一個整體,建築、景觀和山體得以彼此融合。
高約20公尺的廢棄磚窯在豎向上已經形成了視覺上的制高點,新建築便以水平方式介入,利用「拱」的形態與原本孤立的廢棄磚窯建立起某種類型學的聯繫,並過設計元素的同構將新舊建築完好拼貼成富有層次的整體,進而形成平衡且完整的視覺構圖。

原有磚窯呈現出一種「廢墟」的美感,在設計中試圖用「紅磚+混凝土」的組合強化這種美學傾向。新建築的牆身和基地的景觀片牆採用紅磚為主要的建築材料來延續磚窯的質感,而拱則用混凝土澆置而成,與礦坑公園山體上裸露的採石宕口相呼應。

設計團隊試圖弱化書籍的物質性和裝飾性,而強調其真實性和主體性,由此「塑造具有先鋒精神向度的詩意閱讀空間」。書店整體由三個拱形筒體構成,它們在一層相互連通;一層高的筒體作為入口灰空間以及新書展銷、書店收銀和文創產品展銷的基地,其跨度為8公尺。兩層高的兩個筒體,其一用於展覽、演講廳和書籍銷售,其二用作咖啡廳,二者的跨度均為10公尺。
在空間的處理上,書店將文化空間(閱覽空間)和精神空間相結合。一方面,依據人體尺度將「文化空間」內部的書架均設置為觸手可及,為讀者的選取和閱讀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在豎向上以大面積的混凝土拱及天窗塑造高大震撼的「精神空間」,超越單一的機能性,在物質和精神之間試圖創造均衡和共振。

書店的室內牆體沒有額外裝飾,凸顯了材質的自身色彩。雙層牆體不僅節能,且很好的隱藏了設備管道和雨水管。書店的吊頂和走廊欄板部分都採用了黑色的拉絲網板製作,大台階欄板及咖啡廳吧檯和相應的樓梯欄板採用黑色的烤漆鋼板進行形態的一體化處理。黑色鋼材、素混凝土及紅磚的搭配使整個空間深沉而又極具沖擊力。
基於採光和排煙的要求,設計中在混凝土拱上開了若干的天窗,室內光影因此隨時間變化而斑駁、交錯、重疊。回眸間,閱讀、空間和光線的感動交織在一起,文化空間獲得了精神的重塑,這或許正是先鋒品牌追求精神崇高之美的建築外化。
建築圖





剖透視圖
模型
模型
作品資訊
作品名稱:先鋒湯山礦坑書店
作品位置:中國南京湯山礦坑公園
作品類型:舊建築改造、書店、工業地景
業主:先鋒書店
建築設計: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藝合境建築師事務所
竣工:2021年
總樓地板面積:1318.4 平方公尺
主持建築師:楊志疆 周妍琳
設計團隊:袁佩樺 陳頂
結構設計:彭翥
景觀設計:葉麟、路蘇榮、周意
攝影師:時差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