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城市生態森林公園位於江蘇省昆山市西北部,距離市中心約4公里,總面積達163公頃,是華東地區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園之一,位處於一個日新月異高速發展的創新產業核心區域,163公頃的昆山森林公園成為了一個城中的綠核。作為一個大規模的公共開放空間,是昆山城西的主要綠色資源之一。
該公園免費對公眾開放,集城市濕地保護與恢復、生態旅遊度假、科普科研等多種功能於一體,成為昆山城西的重要綠色資源。昆山城市生態森林公園的建設始於2001年底,於2002年底向遊客開放。園內設有濕地水生植物園、濕地淨化演示區、濕地保護與恢復區、農耕文化館與農作物展示區、百草園、梅園、竹園、牡丹芍藥園、鳥島等多個景點,種植了387種植物,超過120萬株。此外,園內還有跑馬場、原生態森林、珍禽觀賞區、鹿苑、情侶灘、百花園等設施,為遊客提供多樣的休閒娛樂選擇。
提升社區景觀功能的西入口設計理念
由PLAT STUDIO操刀設計的「昆山森林公園西入口」,曾獲頒2019年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北加州分會(ASLA-NCC)公園、娛樂、步道與開放空間類榮譽獎,PLAT STUDIO的設計策略以縝密的規劃為核心,重新定義公園的角色,為周邊社區帶來視覺和功能上的改變,更以細膩手法回應都市與自然之間的多重需求。這個入口規劃通過精確的交通流線設計,大幅度提升了公園的可及性,將原先較為隔離的空間成功轉化為社區與城市交流的樞紐。以人性化為目標,設計團隊考量了行人與自行車的流動需求,結合自然景觀與功能性設施,打造出無障礙的綠色廊道,使得社區居民能夠輕鬆地進入這片綠地。同時,這項規劃進一步超越了地理邊界的限制,創造了一個視覺上開放、心理上友善的公共空間,讓不同年齡層與背景的人群都能找到與之契合的活動場域。
從可及性到生物多樣性,昆山森林公園如何轉變城西面貌
多樣化的植栽配置在整體景觀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不僅豐富了視覺層次,也大幅改善了生物多樣性。從高大的喬木到低矮的灌木,再到草本植物的層次分布,這些植被不僅是美化環境的裝飾,更是昆蟲、鳥類等生物棲息的重要條件。園區內特別融入了雨水循環系統,利用滲透性材料與濕地植物,巧妙地實現了雨水滯留與循環利用,有效減少水土流失,並緩解城市排水壓力。這樣的設計不僅回應了現代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需求,還進一步強化了公園作為「城市綠肺」的生態價值。
目前,昆山森林公園西入口已成為城市西側最具吸引力的門戶之一,其整體規劃不僅帶來了環境上的改變,也成功塑造了社區歸屬感與城市發展的正向連結。這個入口扮演了公園的起點之外,更是都市與自然之間對話的橋梁,展現公共設施在現代城市中的多元價值與長遠意義。
昆山城西的生態基礎助力城市發展
昆山,作為上海與蘇州之間迅速崛起的新興城市,在城市發展進程中展現了前瞻性的規劃視角。特別是在城西科技新區的打造上,昆山的規劃者清楚認識到,快速城市化不能單靠建築與道路的擴張,更需要將自然生態作為區域基礎設施的一部分。昆山城西坐落於市中心西北方向,隨著創新產業的興起,這片土地正成為高新技術企業和從業人員的理想聚集地。區域內星羅棋布的河流與濕地,成為打造生態空間的天然優勢,從廟涇河水系到城西中央景觀軸,每一處水系都在規劃中被妥善整合,使自然與人居空間相互輝映。這些河流不僅是視覺上的亮點,更是區域水文調節的核心,承擔起雨水收集、循環利用以及空氣淨化等功能。
森林公園與水系串聯,打造宜居創新科技區
昆山森林公園正位於昆山城西的核心位置,其戰略地位不可忽視。作為廟涇河生態走廊與中央景觀軸的重要樞紐,森林公園不僅在地理位置上具有無可取代的連結作用,更為城西區域提供了多元的功能支持。廣闊的綠地空間讓居民能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放鬆身心,同時,園區內的設施更吸引著家庭遊客與自然愛好者的青睞。從跑步小徑到親水平台,從植物園到生態教育中心,公園成為了一座生態與休閒兼具的「生活舞台」。而對於創新產業核心區的工作者而言,這片綠意盎然的公園滿足了日常休閒的需求,為居住於此的家庭提供平衡工作與生活的理想場所,進一步提升昆山城西的吸引力與競爭力。
昆山森林公園入口連結挑戰與突破策略
昆山森林公園過去面臨的設計難題,集中在入口配置的不足以及周邊私人土地開發對公園可及性的限制。特別是公園西側邊界,完全缺乏入口設置,直接阻隔了鄰近社區居民通往公園的途徑。這種物理性的分隔,不僅妨礙了公園服務功能的最大化發揮,也讓社區與自然空間之間的連結變得疏離。除此之外,周邊私人土地的開發模式,導致界面設計缺乏整體性與連續性,使得公園與城區的聯繫更加分散。然而,昆山森林公園現存的自然生態條件,為未來設計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優勢。園內廣闊的水系,不僅具備視覺吸引力,更能在景觀規劃中承擔水資源管理與生態系統修復的功能。濕地植栽的豐富多樣性,也為優化生物多樣性與環境可持續性提供了天然條件,成為提升整體景觀價值的基石。
以生態優勢為基礎的整體規劃實踐與願景
針對上述挑戰,景觀設計師採取了策略性的規劃手法,以「打破邊界」為核心思想,重新構築昆山森林公園與周邊社區的關係。西側邊界的重新規劃,不僅增加了多處新入口,還以步行橋、綠色廊道等方式實現了交通與景觀的整合,使得公園成為所有社區居民皆能輕易到達的公共空間。設計不僅專注於入口的增加,更進一步考量了入口與內部活動空間的連接性,讓訪客能夠自然地融入到公園的不同區域。
現存水系與濕地經過規劃重新分配功能,成為有效處理區域性雨水徑流的核心設施。這樣的雨水管理系統,不僅有助於減少洪水風險,還進一步提升了水質,為園內外居民提供了更多元且具功能性的綠地空間。同時,景觀規劃中融入了適宜的植栽配置,讓公園在視覺與生態兩方面展現出豐富的層次感,最終達成讓昆山森林公園成為集生態價值與休閒功能於一體的典範性公共綠地。
從社區需求到生態服務,森林公園設計如何回應未來挑戰
森林公園的景觀設計目標,緊扣周邊不斷發展的社區需求,旨在打造一座全面開放且易於到達的區域性公園,為社區居民提供一個日常使用的綠色空間。同時,設計還強調建立與周邊地區高度銜接的交通可及性,確保行人、自行車等不同形式的流動性需求均能得到滿足。作為這一目標的關鍵策略,西側入口的設置成為突破點,通過連接服務行人和自行車的專屬環道,西側入口不僅緩解了過去邊界阻隔的困境,還進一步拓展了公園的使用範圍。這樣的設計不僅便利了通勤與訪客流線,也讓周邊社區感受到綠地的貼近性。對於快速擴展的都市空間來說,這樣的規劃無疑是一種面向未來的積極嘗試,讓自然資源融入城市生活的每個層面。
以可及性與生態價值為核心的景觀設計策略解析
生態價值的呈現則通過對現有水道的連結以及徑流處理系統的建設而實現。設計將森林公園內的水體與周邊的城市水文環境形成有機互動,讓園區內的濕地、植栽不僅成為景觀上的亮點,也承擔起雨水管理和生態修復的實際功能。徑流處理基礎設施不僅有效改善了水質,還減少了城市排水系統的負擔,讓公園成為都市生態環境的穩定器。同時,靜態與動態兼具的休閒設施在設計中被巧妙地融入,包括開放的草坪、運動區域與親水空間,這些設施滿足了不同年齡層的使用需求。在這樣的規劃下,森林公園不僅僅是自然保護的延伸,更成為一座集娛樂、教育與社區互動於一體的絕佳去處,高度契合自然與生活的,為城市居民帶來充滿活力的公共生活場景。
打破邊界的設計策略,提升森林公園可及性
森林公園的可及性問題,透過在西側邊界設置全新的入口節點而得到解決,這一改動不僅有效消除了原有的邊界感,也為森林公園注入更多進出彈性,使西側的居民能夠更便利地進入這片綠地。西入口作為重要的門戶節點,其設計兼具視覺震撼與功能實用。入口處以開闊的水景為核心,廣場四周配置了供人停留、交流的設施,如露天階梯座椅、遊客服務中心以及提供輕食的餐廳,讓訪客在踏入公園的第一步便能感受到自然與社交空間的和諧相融。這些設施與旁邊的水塘構成一幅動態畫面,水面倒映著天際,濕地植栽的層次鋪展於四周,而遠方的樹林則勾勒出自然的天際線,讓人視覺上脫離城市的壓迫感,進入一片清新而自由的空間。
從西入口的規劃細節看自然與城市公共生活的連結
這片西入口的設計,不僅拓展了森林公園的自然特色,更讓其成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部分。入口廣場不僅是一個功能性的節點,更是人們放鬆、互動的聚集地。露天階梯座椅的設計鼓勵人們坐下來欣賞水景,而輕食餐廳則成為社交的理想場域,為家人朋友提供聚會的舒適空間。水塘周邊的濕地植栽則不僅提升了生物多樣性,更透過其自然景觀,為城市居民創造了健康且愉悅的休閒氛圍,將森林公園從單純的綠地空間轉變為與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場域,讓自然景觀成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同時也提高了森林公園作為公共資源的價值與吸引力。
從休閒廣場啟程,探索森林與濕地之間的自然奇觀
遊客從休閒廣場開始探索旅程,踏上一條由西側入口延伸的小徑,仿若進入一片生機盎然的自然世界。這條路徑巧妙地結合了不同形式的自然景觀,從濕地的多樣性生態到森林的層層綠蔭,每一步都展現著昆山森林公園獨特的自然魅力。木棧道是通往濕地區域的重要部分,蜿蜒而行,兩側環繞著豐富的水生植被,包括挺水植物與浮葉植物,這些植物在雨季呈現出清新的綠意,而在旱季則綻放豐富的色彩,為訪客帶來隨季節變化而生動的視覺享受。沿著棧道,來到硬質鋪裝的路面,這部分路徑則通向落葉樹林的核心地帶。秋季時,金黃與紅色交織的落葉鋪滿地面,形成如油畫般的自然景致,吸引著人們在林間徘徊流連,感受四季更替的韻味。
傀儡湖自行車系統串聯社區與公園,激活綠地公共空間
當小徑延伸至傀儡湖自行車系統,公園的活力進一步被激發。這條自行車道蜿蜒於湖岸邊緣,為運動愛好者與自然探索者提供了理想的騎行路線。沿途設置的觀景平台與休憩點,不僅是短暫停留的好地方,更讓人能夠近距離觀賞湖泊的寧靜之美,以及濕地植栽的多樣生態。這些設施與森林公園內的步行道構成了完整的交通網絡,讓每一位遊客無論是步行還是騎行,都能暢遊整片公園。更重要的是,傀儡湖自行車系統與周邊社區的道路相連,使公園不僅是一片自然綠地,也成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座以自然為核心的水岸公園,透過設計精心安排的流線與設施,成功串聯起了生態價值與社區活力,為昆山的城市綠地建設書寫了新篇章。
濕地網路與雨水管理系統,如何塑造健康的水文生態
昆山森林公園的綠色基礎設施設計,根植於對濕地生態功能的深刻理解,致力於利用其龐大的濕地網路,為整個區域帶來更清潔的水質。園區內的水泵系統作為核心設備,結合大量水生植物,構建了一個高效的雨水過濾體系。這些水生植栽包括挺水植物、沉水植物與浮葉植物,分布於濕地的不同層次,發揮出各自的環保效能,從吸收污染物到穩定水質,每一環節都展現了生態設計的智慧。當城市雨水徑流進入這套系統後,經過多層濾淨,清潔的水源不僅被導回濕地進行自然循環,還能用於周邊綠地的灌溉,形成一個資源高效利用的生態閉環。
從過濾到循環,森林公園如何將雨水變資源
雨水花園、生態植草溝與自然濕地等設計元素也在系統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這些元素分布於公園的關鍵區域,不僅為訪客提供了視覺上的享受,也在功能上有效減輕了市政雨水排放系統的負擔。雨水花園內層次分明的植物配置,既能吸收多餘水量,又能美化環境;生態植草溝則通過自然滲透,將地表徑流滯留於土壤中,進一步減少水土流失;濕地區域更是結合了雨水調蓄功能,為區域水文穩定提供了可靠保障。這一系列設計提升了生態效益,讓森林公園成為健康水文生態的典範,為未來城市雨水管理提供了可借鑒的藍圖,成為昆山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助力。
多樣的動植物種類被引入設計之中培養生物多樣性,供人們在自然中觀察和學習。不僅如此,植栽設計更是強調呈現季節性變化,豐富的灌木和樹林也將隔絕了外部城市介面。最後,各個層面的廣泛植栽搭配,旨在讓遊客沉浸在自然和平的環境中,創造一個祥和的都市綠洲。
打造昆山城西社區活動核心,森林公園融入當地文化
為了讓昆山城西的社區文化在森林公園中綻放,西入口與休閒廣場的設計特別著重於創建多元的公共活動空間,從聚會場所到運動設施,再到餐飲體驗,無一不兼顧居民的實際需求。廣場上的設施吸引了周邊各年齡層的居民,他們將這裡視為日常生活的重要延伸空間。夏季傍晚,涼爽的微風帶來宜人的氣息,廣場成為最具活力的地方。無論是練習太極拳的長者、三五成群慢跑的年輕人,還是坐在椅子上閒聊家常的鄰里,都為這片公共空間注入了濃厚的社區氛圍。這裡不僅是活動的場地,更是居民交流情感、拉近彼此距離的重要平台。
從西入口到休閒廣場,居民在公園中找到日常生活的節奏
在白天的喧囂中,公園內的咖啡館與遊客中心成為另一片寧靜的角落。這些空間專為需要放鬆的居民與遊客設計,他們可以在此稍作休息,啜飲一杯咖啡,或享受輕食的滋味,從快節奏的生活中短暫抽離。而對於那些首次來訪的遊客,遊客中心提供了便利的指引,幫助他們探索這座自然公園的每一個角落。從開闊的濕地景觀到層疊的森林步道,每一處景點都融合著當地文化與自然特質,讓來訪者感受到昆山獨特的魅力。整個設計通過將社區活動與自然景觀緊密結合,不僅提升了公園的使用率,更讓居民與訪客在這片空間中找到彼此的共鳴與歸屬感。
這種活動的策略從入口延伸到了公園內部的濕地蓮池區域。這裡的木棧道帶領遊客直接與大自然接觸,悠閒地漫步在濕地種植區域,寧靜地坐在其中的平台,都能沉浸於公園的自然美景,呈現一種靜態的美感。
森林公園西入口如何改變昆山居民的都市生活方式
昆山森林公園西入口的設計,已經在城市生活的節奏中嵌入了一份自然與人文的平衡。這片空間不僅是一個綠地,更是一個充滿活動與故事的場所。在木棧道平台上,釣魚的人們專注於垂釣的樂趣,享受池塘帶來的寧靜;在池塘邊的座椅上,居民一邊享用精緻的下午茶點心,一邊與朋友悠然閒聊。而廣場更成為日常交流的中心,不同年齡層的居民在這裡拉家常、鍛煉身體,從太極拳到健走,每個人的生活都在這片空間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這些場景不僅反映了設計的成功,也說明了森林公園如何成為都市居民放鬆身心、回歸自然的重要場所。
從設計到實現,公園成為昆山城西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
森林公園的成功來自於設計上對連接性與功能性的高度重視。藉由有效率的動線規劃,西入口與周邊社區緊密相連,讓居民能輕鬆到達這片自然綠地。同時,公園內完善的活動設施和生態功能,無縫銜接了當地人口不斷增長的需求。隨著昆山城西的持續發展,這片綠地不僅提供了當下所需的活動空間,更為未來的繁榮奠定了生態基礎。無論是對自然資源的保護,還是對社區需求的回應,森林公園已經成為昆山城西一種無可取代的景觀基礎設施,讓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人們,能夠在發展的洪流中擁抱一片自然的寧靜與活力。
作品名稱:昆山市城市生態森林公園西入口
作品位置:中國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馬鞍山中路
作品類型:景觀設計、景觀建築、公園、公共空間、開放空間
業主:昆山城市建設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設計單位:PLAT Studio
設計團隊:廖德軒、王詩婷、藍仕霖、隋虎、劉燦、莊惠茗、王顯愛、Ellen Orchard
景觀面積:278,100平米
合作方:水資源管理:澳洲E2 Design Lab
施工圖:蘇州園林設計院
主要使用材料:石材、金屬、生態、綠植
攝影版權:直譯攝影/ PLAT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