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達文西到富勒:跨越時空的建築巨擘,一起來看那些從文藝復興以來,停留在紙上的偉大建築

0
5205

文藝復興時期追求中心化平面,達文西設計圓形教堂,以幾何比例呈現宇宙秩序;坦比哀多禮拜堂則實現此概念。十八世紀,皮拉內西以「監獄」組圖展現光影與空間張力;布雷則設計了高聳的牛頓紀念堂,結合幾何形體與晝夜光影變化。十九、二十世紀,克勞德-尼可拉‧勒杜(Claude-Nicolas Ledoux)的理想城市、弗拉基米爾·塔特林(Vladimir Tatlin) 的第三國際紀念碑、布魯諾·陶特(Bruno Taut)的水晶城市、安東尼奧·聖特利亞(Antonio Sant’Elia) 的未來城市、柯比意的光輝城市、朱塞佩·特拉尼(Giuseppe Terragni) 的但丁紀念堂、Koolhaas的拉維萊特公園提案、Fuller的曼哈頓穹頂等,皆展現了不同時代的建築思潮與設計理念,從幾何、光影、烏托邦到未來主義,建築師們不斷探索空間的無限可能。


14-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

達文西:圓形教堂

達文西手稿
達文西手稿

文藝復興時期人們以中心化平面為理想形式,它反映了數與幾何的關係,呈現了宇宙秩序。當時的建築美學基於整體與部分的和諧比例關係,人們認為教堂是那時最完美的建築,是感性與科學的結合。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達文西通曉各個學科,他不僅是畫家,還是一名建築師,也是最早嘗試設計圓形平面教堂的人。從圖中可以看出,巨大的穹隆位於建築中央,輔助空間圍繞中心空間,形成了一定空間秩序,可惜的是它並沒有投入建設。

維特魯威人
維特魯威人

達文西根據馬爾庫斯·維特魯威·波利奧(Marcus Vitruvius Pollio)在《建築十書》中的描述,努力繪出了完美比例的人體。其完美的比例關係呈現出人體與宇宙的秩序是統一的,最理想的平面是圓形,既與人體比例有關,又是宇宙最完滿的幾何形制。而後來的坦比哀多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建築的圓形表達。

坦比哀多禮拜堂(Tempietto of San Pietro)
坦比哀多禮拜堂(Tempietto of San Pietro)

坦比哀多禮拜堂(Tempietto of San Pietro)是文藝復興盛期的代表作,由建築師Donato Bramante設計。它的地面層柱廊完整,柱子獨立並對應內部牆體,鼓座和穹隆呈現清晰的連接。平面和立面都保持和諧的秩序關係,第一次實現了真正意義的中心化平面,具有雕塑般的紀念性。


18世紀

皮拉內西(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監獄組圖

皮拉內西(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監獄組圖

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是義大利雕刻家兼建築師,以蝕刻和雕刻現代羅馬及其古代遺蹟著名。他崇拜帕拉迪奧,對羅馬這座城市及其歷史充滿嚮往。他創作了很多基於古羅馬建築的版畫作品,而這組「監獄」組圖完全基於個人想像,也是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作品。強烈的光影與空間形成對比,同時,巨大的建築與人物之間的關係也產生張力,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況。

皮拉內西根據聖彼得大教堂創作的系列作品


Etienne Louis Boullee:牛頓紀念堂

Etienne Louis Boullee:牛頓紀念堂
Etienne Louis Boullee:牛頓紀念堂

法國建築師 Etienne Louis Boullee 被人們稱為空想建築師,儘管沒有什麼真正建造出來的作品,但他因為對建築本質和美學的思考與表達,成為了法國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他受到古典形式的啟發,發展出獨特的抽象幾何風格。在作品中去除了不必要的裝飾,將基本幾何形體放大,重複使用同種元素,來塑造建築與空間的形態。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便是牛頓紀念堂。

Etienne Louis Boullee:牛頓紀念堂

Etienne Louis Boullee:牛頓紀念堂
Etienne Louis Boullee:牛頓紀念堂

牛頓紀念堂是一座150公尺高的球體,周圍環繞兩圈巨大的屏障和數百株柏樹。建築的最低處用來存放代表牛頓的空石棺。Boullee還在巨大空間中創造了白天與黑夜的效果:在夜晚,懸掛在球形空間正中央的巨型燈被點亮,如同白晝;在白天,昏暗的室內被透過穹頂孔洞的日光照亮,如同繁星點點。同時,它的平面經過精密的計算,理性與感性結合,超越空想,賦予紀念堂神秘而浪漫的想像,感受宇宙的無限可能。

設計師Brooksbank和Collins還根據建築與雕塑的概念設計了「Boullee Table」桌子,用來紀念建築師Boullee。金屬表面、拋光鏡面和不鏽鋼材質組合在一起,如同來自縹緲的外太空。

The Boullee Table | Brooksbank Collins
The Boullee Table | Brooksbank Collins

Etienne Louis Boullee 其他作品

國家圖書館Projet de bibliothèque royale, 1785.
國家圖書館 Projet de bibliothèque royale, 1785.
大都會教堂
大都會教堂

紀念碑 Projet de cénotaphe de style égyptien, 1786.
紀念碑 Projet de cénotaphe de style égyptien, 1786.
紀念碑 Projet de cénotaphe de style égyptien, 1786.
紀念碑 Projet de cénotaphe de style égyptien, 1786.


19世紀

Claude Nicolas Ledoux:ideal city of Chaux

1736年,克勞德-尼可拉‧勒杜(Claude-Nicolas Ledoux)生於法國的貴族家庭,26歲開始從事建築設計。當時法國正值大革命前期,是一個充滿矛盾與變革的時代。上層社會生活奢靡,崇尚繁複的巴洛克風格。而地面層群眾生活窘困,整個國家的貧富差距日益增長。Ledoux針對法國當時的社會問題,企圖從建築角度提出理想的社會改良提案。

起初,克勞德-尼可拉‧勒杜(Claude-Nicolas Ledoux)提出的鹽場規劃是提出的是傳統的方形配置,中間配置呈對角線連接的廊道,便於貨物運輸和活動,後由於防火問題而終止設計。隨後不久他又提出平面呈半圓形的提案,各建築均獨立,解決了防火問題。同時各部分的機能配置既聯繫又區分,中心建築物設有辦公室、接待室、廚房、麵包房和教堂等機能,兩側用於加工,此外,他還為工人設置了活動室和休息室以及宿舍,實現了生產、宗教和生活職能的統一。

Claude Nicolas Ledoux其他未實現作品

▼歡樂之家

▼農舍

▼Pacifere

▼鄉村住宅/紀念寺廟

▼藝術家工作室

20世紀

Vladimir Tatlin:俄國第三國際紀念碑

弗拉基米爾·塔特林(Vladimir Tatlin) 是俄國構成主義(The Russian Constructivism,又名結構主義)的核心人物,1919年至1920年間,他為共產主義國際設計了這座紀念碑。模型由木材、鐵和玻璃製成,尺寸為420×300×80cm,如果這座紀念塔竣工,將比1931年的紐約帝國大廈還要高出一倍。這座塔由複雜的螺旋結構組成,包括玻璃圓柱、圓錐體和立方體,其內部懸吊垂直的軸,圓柱為房子授課禮堂和會議室,一年旋轉一次;圓錐體為執行總部,一個月旋轉一次;立方體包含有報告中心,一天旋轉一次,暗示了俄國革命的復興。用Tatlin的話總結該建築就是:「它把繪畫、雕塑、建築這三種純藝術形式和實用融為了一體。」


Bruno Taut:阿爾卑斯烏托邦城市

▼手稿

布魯諾·陶特(Bruno Taut) 是著名德國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和作家,也是表現主義的代表人物。1917年,他在《阿爾卑斯建築》中設想了一個烏托邦式的城市,希望社區居民參與建造。

該作品不僅侷限於城市規劃,還凝聚了Taut的和平主義及共同理想。他用水彩渲染出房屋和紀念碑,它們由水晶製成,融於景觀的同時可以反射陽光。設計背後,是建築師對戰爭的反思。

Antonio Sant Elia:未來主義城市

1909年,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在《費加羅》報上發表了《未來主義宣言》,標誌著義大利未來主義運動的誕生,安東尼奧·聖特利亞(Antonio Sant’Elia) 設計的未來主義城市也是其中一部分,代表了未來主義的建築宣言。他繪製了許多未來城市的建築,龐大的階梯式高樓與高聳的電梯相結合,充滿現代感。林立高樓之下是川流不息的車輛,它們在不同高度行駛,甚至可以穿越大樓。Elia說:「應該把現代城市建設成大型造船廠一樣,既忙碌,又靈敏,運動隨處可見,房屋也應如同大型機器。」對於當時的時代背景而言,十分具有建設意義。並且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毫不過時。


Le Corbusier:Radiant City

光輝城市由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台灣一般翻譯為:柯比意或科布,他的本名是:查爾斯·愛德華·讓納雷 〔Charles Edouard Jeanneret〕 )於1930年設計,他大膽地將工業化思想融入城市規劃,提倡既保持城市人口的高密度,又形成安靜衛生的城市環境。人們集中居住在高層建築裡,將大片面積還給綠地。並將工業區與居住區分離,保持居住環境的品質。同時,還使用現代化的交通網路,方便人們出行。

柯比意將整個規劃類比成人體結構,頭部對應商業區、政府和研究機構,軀幹對應住宅區和使館區,下肢對應重工業和輕工業區。住宅區可以容納150萬人,每個街區的尺寸都是400m×400m,摩天大樓之間藉由交通工具相連,並且間隔400公尺,確保充足的光照和通風。藉由提高容積率避免攤大餅式的城市擴張。光輝城市的原則後來融入了柯比意在1933年發表的《雅典憲章》中,整個規劃日後也成為了許多城市規劃的基本藍圖,並最終影響了馬賽公寓的建造。

馬賽公寓©Stephan Rutishauser
馬賽公寓©Stephan Rutishauser

Giuseppe Terragni:但丁紀念堂

我們必須對光榮的遺產感到自豪,而不能放棄自己的生活。– Giuseppe Terragni

該作品是設計法西斯宮的建築師朱塞佩·特拉尼(Giuseppe Terragni)最後一件作品,朱塞佩·特拉尼(Giuseppe Terragni)和彼得羅·林傑里(Pietro Lingeri) 受當時義大利但丁協會主席 Rino Valdameri委託,設計了這座紀念堂,靈感來源於但丁著作《神曲》。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原因並未竣工,只留下部分手稿和模型碎片以及由Terragni撰寫的作品報告片段。

從逼真的入口開始,依次經過庭院以及象徵地獄、煉獄的空間,最後到達「天堂」。不同的空間應用了不同的設計手法,給人以不同的空間感受。光線也產生暗——明——暗——明的變化,將文學作品的精神意義轉化成純粹的建築空間。


Rem Kollhaas:拉維萊特公園提案

圖中各部分元素從上至下垂直排列,給人帶來連續而豐富的活動體驗。售貨亭、遊樂場、燒烤攤等設施根據網格規則排布,中間還設置「圓形森林」作為建築元素,充分運用了聯繫與疊加的設計手法,將競圖基地的不確定性與建築的特殊性結合起來,創造具有潛力的公園


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Dome Over Manhattan

美國建築師 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 設想,建構於曼哈頓上空的巨型穹頂「Dome over Manhattan」
美國建築師 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 設想,建構於曼哈頓上空的巨型穹頂「Dome over Manhattan」

1959年,美國建築師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與 Synergetics, Inc. 的湯瑪斯・C・霍華德(Thomas C. Howard)共同提出了一項劃時代的構想——「曼哈頓穹頂」(The Dome over Manhattan)。他擁有26項專利發明,涉及各個學科,並設計了很多天馬行空的作品。這個巨型穹頂直徑為2英里(約3219公尺),高度足以覆蓋102層樓高的帝國大廈,從東河一直延伸至哈德遜河,覆蓋了21街至64街的地塊。Fuller設想穹頂由許多三角表面組成,並使用剛性框架加固,鋁和防碎玻璃可以抵禦污染並控制溫度,進而創造舒適的內部氣候,並稱之為「伊甸園」。

這項提案計畫建造一座直徑達三公里的巨型網格穹頂,將曼哈頓中城區完全覆蓋。這座穹頂城市的概念,在當時的社會引發了廣泛的討論與想像。此一構想,可謂「天馬行空」,展現了建築師對於未來城市的大膽設想。這項計畫不僅是一項建築提案,更是一場關於未來城市、能源效率以及人類與環境關係的深刻對話。此計畫的提出,正值美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對於科技進步抱持高度樂觀的時代,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於未來生活的大膽憧憬。

富勒在其早期設計網格穹頂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減少資源使用的理念,並提出多項論點來佐證「曼哈頓穹頂」的優越性,例如,他聲稱這座穹頂能將紐約市的能源消耗量降至一九六○年的百分之二十。此一概念啟發了科幻小說作家班・波瓦(Ben Bova),他在一九六八年九月號的《驚奇故事》(Amazing Stories)雜誌上發表了短篇故事〈曼哈頓穹頂〉(Manhattan Dome),其後更將此故事擴寫成一九七六年的中篇小說《黑暗之城》(City of Darkness)。此外,約翰・布魯納(John Brunner)在一九六八年出版的小說《桑給巴爾之立》(Stand on Zanzibar)中,也描寫了以富勒式穹頂覆蓋曼哈頓的場景。此一構想不僅在建築界引起波瀾,更跨足文學領域,成為科幻作品的重要靈感來源,影響深遠。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