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Vimeo
Youtube
建築
看見建築
想像空間
建築實務
室內設計
景觀設計
關注設計
建築人力資源
設計
競賽與獎項
風格及消費
展覽
公共
公共建設
區域及都市開發
建設公司與建案
教育
現象
時尚
科技
品牌
FAM首頁
Tags
日本建築
Tag:
日本建築
建築
台灣建築的文化座標何在?從大阪世博經驗反思,建築界探索身分認同與設計方向的未來路徑
FAM
-
2025-04-25
一場由
大阪世博
經驗觸發的臉書對話,引發對於「文化主體性」的探討。台灣建築師、學者及前官員,從
日本
經驗、西方理論、在地實踐等多元角度切入,探討台灣建築如何在現代化浪潮中,擺脫符號複製,回歸東方空間觀、道法自然哲思,並回應氣候、材料、歷史脈絡。論辯觸及古蹟修復、
木構造
復興、批判性思考,乃至於在全球化背景下,追求文化自明性與
市場
「被閱讀性」之間的權衡,勾勒出台灣建築尋找自身定位的焦慮與期盼。
建築
重返未來榮光: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以充氣球體致敬1970,Manuel Herz 承先啟後再探建築可能
FAM
-
2025-04-23
座落於2025年
大阪世界博覽會
(Expo 2025
Osaka
),
瑞士
館 (
Switzerland
Pavilion) 以一系列吸睛的白色球體構成,由
瑞士建築師事務所
Manuel Herz Architects 設計,旨在向1970年同在
大阪
舉辦的
世博會
(Expo '70)及其前衛的建築精神致敬。這些採用PVC與ETFE充氣薄膜構成的球體容納了展覽空間,聚焦於「生命」、「星球」與「增強人類」三大主題,呈現
瑞士
的創新能量。整體設計強調「輕盈」概念與永續性,結構可拆卸再利用,並透過景觀植栽,連結自然環境與科技發展,展現
瑞士
的價值觀與對未來的思考。
建築
京都裏山的永續詩篇:法國建築師2m26以檜木茅草,重譯傳統羊舍的自然回歸之路
FAM
-
2025-04-23
在古都
京都
的田野間,由
法國
建築師主持的2m26事務所,完成了一座名為「Hitsujigoya」(羊舍)的獨特
木構
建築。此案不僅是區隔公母羊群的實用門房,更是對自然材料與
日本
傳統工法的深度探索。運用本地檜木、傳統榫接技術、費時的茅葺工藝,並在屋頂點綴象徵日法連結的鳶尾花,此結構體現了建築應「回歸土地」的永續理念。面對農地規範與徒步限制,設計團隊以巧思回應,構築出一方既尊重傳統、又富含生態意識的恬靜場域,為
京都
地景增添耐人尋味的註腳。
建築
不只是藤編技藝!2025大阪世博菲律賓館將傳統編織提升至建築維度,看見群島國度韌性、團結與永續發展藍圖
FAM
-
2025-04-19
於2025年
大阪世界博覽會
亮相的菲律
賓館
(Philippines Pavilion),以「Woven」(編織)為名,由卡洛·卡爾馬顧問公司 (Carlo Calma Consultancy Inc.) 設計。展館從菲律賓豐富的編織藝術汲取靈感,運用藤材與手工編織板構成,象徵連結、韌性與進步。其核心主題「自然、文化、社群:編織共創更美好未來」,旨在呈現菲國的創造力、生物與文化多樣性,以及對永續發展的追求。展館特別強調工匠協作與循環經濟原則,使用馬尼拉麻等在地永續材料,並規劃展後將部分構件移交菲律賓國家
博物館
,延續其價值。
展覽
2025大阪・關西萬博會開幕!具志堅浩二鏡頭下的夢洲會場,「大屋根リング」空中步道、科技與文化交織的未來盛宴
FAM
-
2025-04-17
2025年
大阪世博
於4月13日正式揭幕,
日本
記者具志堅浩二從咲洲「Cosmo Tower」展望台捕捉夢洲會場全景。會場東口與西口人流順暢,未現擁擠,而象徵性建築「大屋根リング」的空中步道吸引遊客俯瞰
大阪
灣景緻。護岸侵蝕問題已修復完畢,但
印度
、尼泊爾等四國展館因工程延遲暫未開放。空中飛行車起降場準備就緒,將於展期示範未來交通。這場國際盛事融合科技與文化,展現
日本
創新實力。
展覽
巴林館敬古傳海韻!黎巴嫩女建築師 Lina Ghotmeh 設計2025大阪世博「連結海洋」展館 喚醒中東航海傳奇
FAM
-
2025-04-17
黎巴嫩建築師里納・戈特梅(Lina Ghotmeh)為2025年
大阪世博
設計的巴林國家館「連結海洋」,將巴林傳統單桅帆船「達奧船」元素轉化為現代建築語彙。這座17公尺高的展館由3000片
日本
扁柏
木構
成,屋頂呈現優美曲線,前立面則採用半透明薄膜模擬船帆。內部空間圍繞四層樓高中庭設計,展示巴林貿易、手工藝、製造、珍珠和生態等主題,成為永續、低環境影響建築典範。
建築
日本建築雙人組大西麻貴+百田有希操刀熊本地震震災博物館KIOKU,「柔性軸線」蜿蜒動線取代直述衝擊,引導訪客穿越阿蘇地景與歷史傷痕,邁向省思與共生之路
FAM
-
2025-04-12
由「
大西麻貴
+百田有希/o+h」設計的「熊本地震震災
博物館
KIOKU」(熊本地震 震災ミュージアム KIOKU),坐落於
日本
熊本縣阿蘇壯闊地景之間,是為了傳承2016年熊本地震記憶與教訓而設立的核心設施。此館不只陳列震災遺物、播放回顧影像,更保存了舊東海大學阿蘇校舍1號館(旧東海大学阿蘇校舎1号館)此一重要遺構。透過建築師精心規劃的「柔性軸線」動線,引導訪客自然走向遺構,並在過程中學習地震機制與防災知識。
建築
六十五年歷史幼稚園隔壁,長崎AU「相遇之所」育兒中心,日比野設計+幼児の城,讓教養成為社區共同責任
FAM
-
2025-04-11
日本
AU育兒支援中心成為長崎縣社區新焦點,延續六十五年
幼稚園
傳統,提供專業育兒指導與多元交流空間。該中心取名「相遇之所」,承襲當地相浦茶市互助文化,規劃多功能互動空間,專業幼教人員駐點服務,讓家長孩童共享社區資源,有效緩解現代家庭育兒壓力。HIBINOSEKKEI與Youji no Shiro設計團隊融合地方文化與現代需求,實踐全新社區共育理念。
展覽
2025大阪世博「TECH WORLD」台灣館驚艷!山水光影建築表述永續未來,建築師張瑪龍、陳玉霖用環保金屬結構展現台灣創新實力
FAM
-
2025-04-02
大阪世博
台灣館「TECH WORLD」融合山水意象與科技創新,由
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與
日本
梓設計合作打造。館內導覽人員制服靈感來自台灣杉,採用玉米纖維與牡蠣殼再生紗製成,展現永續理念。主視覺由金馬獎得主Bito團隊設計,呈現台灣多元文化與科技實力。
建築
日本建築師妙用26平方米打造「貓咪天堂」!東京密集住宅區中的微型生活實驗,粗糙水泥牆與貓咪步道交織出人寵共存的極致空間美學
FAM
-
2025-04-01
日本
東京
一處僅二十六平方米的小型住宅,透過極簡設計哲學,為一對夫妻與兩隻貓創造生活空間。設計團隊在有限空間中,精心配置廁所、浴室與廚房等生活必需設施,再加入樓梯、貓咪步道等元素。物件與空間並非完全融合,而是建立一種張力關係,如同自然與建築共存卻各自獨立,形成獨特居住美學。
1
2
3
...
41
Page 1 of 41
- Advertisment -
Most Read
挑戰地心引力,懸崖峭壁上的觀景平台:葡萄牙 Zebro 觀景台,Álvaro Siza 以圓形懸臂結構與透明玻璃,帶領旅人以全新視角俯瞰伊斯納大壩水庫與 Zêzere 河谷的壯闊景致
2025-05-03
北美館 2025 X-Site 藝術融入環境:高偉恩與譚宇宏《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展現城市紋理新可能,142座噴霧裝置化身都市毛孔散熱解方
2025-05-02
建築夢的震撼教育:高中生發問引爆「靠北建築」勸退潮,業界前輩揭露低薪高壓真相
2025-05-02
「讓美國設計再次偉大」的總統之路!川普的白宮改造藍圖,從「堅毅號」辦公桌健怡可樂按鈕到海湖莊園風格宴會廳
2025-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