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倪安宇

Tag: 倪安宇

王大閎與《杜連魁》論壇及專書講座2021年9月4日起在國父紀念館登場

配合中華民國文化部110年「世界閱讀日」活動主題及延續國父紀念館籌劃「紀念王大閎建築師系列活動」風潮,該館特別精選王大閎先生主題相關文本,自2021年9月4日起於該館中山講堂辦理3場論壇及專書講座,歡迎敬仰王大閎建築師偉大志業的朋友前來聆聽。

德國公共住宅「新法蘭克福計畫」:在最壞的年代,做出最好的改革

參與德國公共住宅「新法蘭克福計畫」的團隊成員大多很年輕,有建築師、專業技術人員、藝術家和設計師,這個計畫需要的不是明星建築師,而是能夠理性解決迫在眉睫問題的人。 最壞的年代,最好的改革契機 前有國家住居政策,後有社會對現代性的共識,建築和都市建設開展新局看似「水到渠成」,但有些國家面臨的挑戰格外艱鉅,例如德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敗的德國因負擔巨額賠款導致大量負債,又受到極為嚴厲的軍事和經濟制裁,工業出口受限,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嚴重。有文獻記載當時 10 億馬克才能買一片巧克力,20 億馬克買一顆糖果,一尊大砲換一個麵包,一匹馬換一粒蘋果,加上飛漲的租金,讓百姓生活完全陷入絕境。 剛剛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德國,當務之急除了穩定政局之外,便是思考如何開拓內需市場,創造就業機會,並由公部門介入解決自由市場中奇貨可居、長年被資產階級把持的住屋問題,以安頓返鄉的戰士及歷經戰火摧殘的百姓。然而中央財政困難,地方政府若自囿於被動服務民眾的固有角色顯然不夠,必須像企業一樣主動出擊──最壞的年代,也很可能是最好的改革契機。 1924 年,德意志工藝聯盟在斯圖加特(Stuttgart)舉辦了一場以「形式」為主題的展覽,出版專輯《沒有裝飾的造型》(Die Form Ohne Ornament),底定了聯盟的中心思想。聯盟強調所謂「沒有裝飾」並非「去裝飾化」,而是在設計造型時須考慮到材質特性、產品功能、使用方法及生產模式。 同年,路德維希.蘭德曼(Ludwig Landmann,1868-1945)出任法蘭克福市長,他意識到要讓城市有所提升,讓勞工與資產階級融合,讓市民生活更有品質,德意志工藝聯盟思索的課題是必然的努力方向。 蘭德曼任命年僅 38 歲的都市規劃暨建築師恩斯特.梅出任營建局局長,負責全新的城市和建築規劃,啟動新法蘭克福公共住宅開發計畫,以公私合營模式大量興建住宅,積極改善積澱已久的住居品質問題,同時重塑城市面貌。 參與新法蘭克福計畫的團隊成員大多很年輕,有建築師、專業技術人員、藝術家和設計師,這個計畫需要的不是明星建築師或設計師,而是能夠理性解決迫在眉睫問題的人。這些年輕人看到眼前有很大的舞台,以及實踐理想的機會,也看見了責任。 他們知道新法蘭克福計畫的目標不是個人英雄主義式的單一地標性建築作品,而是要用理性、科學、專業的態度和設計解決住房和基礎建設不足的問題;改善居住品質之外,還要帶動經濟效能,創造就業機會,避免繁瑣形式造成無謂的耗費,提升勞動生產力,更新市容,發揮建築的最大社會價值。 諸此種種反映在營建技術和建築語彙上,不僅呼應了新時代對現代性的追求,奠定了建築的新風格,在試圖改變建築形式和功能的同時,一併改變了居民的生活方式。所以就影響層面而言,新法蘭克福公共住宅開發計畫實為一場社會改革運動,這是它跟同時期在德國其他城市推動的城市設計與規劃最大的不同之處。就貫徹現代性、實踐現代建築精神的努力與貢獻而言,也非其他城市所能取代。 從裡到外找回居住秩序 自 1925 年起,恩斯特.梅大力整頓原先缺乏規劃、發展失序的郊區,將美茵河沿岸和鐵路周邊劃定為工業區,與住宅區做出區隔,讓市民把生活和工作切割開來。 5 年之內,他率領團隊開發了 12,000 個住房單元,分布在 12 個新社區中,大部分位於綠化帶環繞的城郊,同時完善原本付之闕如的基礎建設,架設交通道路網。待人口遷出後,市中心改以經貿商業活動為主要機能,在調控下讓城市穩健成長。這樣的城市和住宅規劃有別於傳統,又帶有田園城市的影子。 恩斯特.梅曾赴倫敦留學,受教於英國建築師雷蒙.歐文(Raymond Unwin,1863-1940),而歐文規劃設計的萊奇沃斯(Letchworth Garden City)是將田園城市概念付諸實現的第一個新市鎮。梅藉由法蘭克福大量開發公共住宅的機會,修正了田園城市「多中心化」的弊病,保留其優點,將新社區放進都會的組織架構裡,不再獨立於都會之外。因此就建築和都市設計而言,法蘭克福可以說是結合古典現代主義和功能主義的重要案例。 ...

王大閎 隱身在文學角落的建築師展 2014年8月22日~2014年9月28日在台中TADA

展覽名稱:王大閎 隱身在文學角落的建築師展 Mr. Dahong Wang - An Architect Nestles in the Corner of Literature 策展人:徐明松 倪安宇 開幕酒會:2014年8月23日(星期六)14:00 開幕研討會:2014年8月23日(星期六)15:30 專業導覽: 2014年8月22日(星期五)10:00 2014年8月23日(星期六)10:00 2014年9月20日(星期六)10:00 主辦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協辦單位: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 展出地點: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TADA雅堂館C、D 展覽時間:2014年8月22日~2014年9月28日每天上午十點至下午六點 策展人的話 從 2006年我們開始關注王大閎的建築後,意外的發現了他有更多文字方面的翻譯或創作,除1977年在文馨出版社由高信疆先生為其出版的《杜連魁》 外,2013年又由典藏藝術家庭出版的中英文版科幻小說《幻城》。當然他從1970年代初就在報章雜誌或譯或寫的許多文章,先是集結在1995年由蕭梅教 授主編出版的《王大閎作品集》,後來又重新編輯以《銀色的月球》發表,裡面除自述外,並討論了友誼、建築、飲食、穹蒼…等議題。客觀的來說是建築創作受挫 後的另一出口,因為如此,裡面交織的複雜性對話就更值得留意。 王大閎是當時極少數受過完整西方現代主義洗禮的華人建築家,1939年英國大學建築系畢業,1942年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畢業,並親炙包浩斯創辦人葛羅培斯建築師。1947年回上海,國共內戰後,1949年至香港,1952 年定居並終老於台灣。1953年在台北成立大洪建築師事務所,之後四十餘年的時間,專注從事建築設計工作,作品涵蓋國父紀念館、外交部及小型住宅案件等, 總數不計其數。 王大閎不僅親自將現代主義的信仰與精神,藉由實踐,在台灣遍灑下廣泛且紮實的現代主義精神,另外,他對中國傳統建築如何與西方現代主義的接合,亦努力不懈,這樣的貢獻,對二十世界華人當代建築的定位,與新臨世紀的建築走向,彌足珍貴、也極具歷史價值。 因 此籌辦「王大閎...
- Advertisment -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