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土地公廟

Tag: 土地公廟

大河里福德祠新建開工動土 打造國際級土地公廟

位於台中西屯區的「大河里福德祠」是全台灣第1座採用國際競圖而設計建造的土地公廟,2020年12月5日舉行開工典禮,由麗明營造以總經費8,888萬元承攬興建,打造國際級廟宇,新建的福德祠將以「Under a Roof」概念呈現「ㄇ」字型設計,開口面向馬路象徵包容與開放,屋頂設計兼具古典與現代之美,預計2022年底完工。市長盧秀燕主持開工動土儀式,期望大河里福德祠成為全世界最特殊、最好的土地公廟。

第三屆福德祠學生競圖結果出爐 日本大學生芥隆之介 Under a Roof 奪冠

由台灣大方廣人文美學協會與戴育澤建築師事務所共同主辦的「第三屆福德祠學生競圖」活動,獲得海內外建築界與學界非常大的迴響,來自九個國家307件作品,經過七位評審們二階段嚴謹的評選之後,於 2016年3月4日選出三件優勝作品。 每2年舉辦一次的「福德祠學生競圖」今年邁入第三屆,並首次以國際競圖形式辦理,這次選定坐落台中市水湳經貿園區的大河里福德祠為設計標的,吸引來自9個國家的學生共307件作品參賽。 主 辦單位台灣大方廣人文美學協會與戴育澤建築師事務所,邀請台灣建築雜誌社總編輯王俊雄、詩人劉克襄、日本 Norihiko Dan And Associates 主持建築師團紀彥等人擔任評審。經過2階段審查後,選出入圍前3名的作品,並於5日由53名大河里福德祠信徒代表投票決定最終名次。 主辦單位秉持「家鄉的土地公廟自己選、自己蓋」的理念,於2016年3月5日邀請大河里福德祠信徒代表及當地之民意代表,以記名公開投票的方式,選出優勝作品。 由日本大阪市立大學 (Osaka City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Engineer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Studio) 的芥隆之介(Ryunosuke Akuta)獲得首獎,芥隆之介除了獲得由主辦單位提供的新台幣六萬元獎金,及台中市政府頒發的獎狀之外,他與合作的台灣建築師黃志瑞也將獲得「台中市大 河里福德祠」的設計權,其作品「Under a Roof」透過屋頂從天到地垂降與大地融合,傳達將神帶到地面的概念,這項保留傳統宮廟屋頂又不失現代感的設計,獲得信徒代表青睞脫穎而出。 第二名由就讀於美國南加州建築學院 (SCI-Arc...

芥隆之介 Ryunosuke Akuta – Under a Roof 第三屆福德祠學生競圖

第三屆福德祠學生競圖日本大阪市立大學 (Osaka City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Engineer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Studio) 的 芥隆之介 Ryunosuke Akuta 獲得首獎,以下是其作品設計說明及相關圖片。 設計概念 1.將廟宇形式及宗教信仰的象徵性意像抽出,轉化、昇華成一種現代化樣式。 2.屋頂單邊垂降至地面,如天地合一,成為大地的一部分。 3.對外呈現出一種開放的氛圍,對內 展現一種包容都市快速變化的空間構造。 空間配置 1.ㄇ字型平面配置,轉折的半室外參拜動線及與室外廣場之間,形成人、綠、風的交流。 2.留白的空間創造與週邊環境之通透、流動。 芥隆之介 Ryunosuke Akuta - Under a Roof 第三屆福德祠學生競圖...

翁瑞鴻 – 漂浮的廟 第三屆福德祠學生競圖

翁瑞鴻目前就讀於美國 SCI-Arc 南加州建築學院,其作品「漂浮的廟」獲得第三屆福德祠學生競圖第二名,以下是該作品的設計說明及相關圖片。 概念 土地公廟的形式隨著時間不斷演變,其相對應的是廟所在的環境。在鄉間,一座小石廟即可以帶給人們強烈的宗教感受,但小石廟在都市中或許只會被人們忽略。土地 公廟發展的歷史也許是環境都市化的一種紀錄,建築的尺度由小而大,空間由封閉轉向開放,人類的活動由少變多,由石頭的象徵到機能的求。 傳統的廟宇設計有嚴謹的規範必須遵循,但現今宗教建築在於形式上卻已非一成不變,許多人家中就有小型的佛堂或是神龕,這些宗教的擺設漸漸融入現代化的空間中,廟宇甚至可以存在貨櫃屋或是頂樓鐵皮加蓋中,因此廟宇也不再拘泥於傳統的設計。 漂浮的廟是結合廟宇對於棚架的需求與各種建築元素發展走向而設計出新的土地公廟形式,廟宇本身轉化成一個大型的棚架,所有的機能則變成了各種不同的小量體根 據各自最適當的尺度安排在棚架下,漂浮的廟比從前更加開放,容納更多的活動,也更能有效率的使用空間,同時漂浮的廟也將現今廟宇華麗的裝飾轉化成簡單卻莊 重的建築語彙,重現土地公廟原有的樸實樣貌。 漂浮的廟由分析土地公廟的各階段發展而產生,新的型態與過去緊密結合,希望藉由與土地公廟獨特的歷史發展產生連結進而對創新的設計產生認同,最後進而對其他的土地公廟甚至所有的廟宇產生影響力,人們將有機會重新思考當代廟宇建築的各種可能。 基地 大河里福德宮位在台中中央公園南端水資源園區,做為在公園中的廟宇,開放式的設計將使綠地完整延續,分散的小型量體使廟宇與公園景觀更加協調,由於沒有圍牆 及大型量體的阻礙,動線可與水資源園區規劃完整搭配。由於基地位於都市規劃示範區內,整體設計也將配合中央公園低碳,智慧,創新的主軸規劃。漂浮的廟本身 具備自然通風採光的優點,同時設計及建造過程將考慮綠建築及低碳建築原則並以取得綠建築黃金標章為目標。漂浮的廟是對年長及行動不便者的無障礙空間,並將 在設計及建造過程中參考各項智慧建築指標來營造人性化的空間。漂浮的廟也是對創新最好的詮釋,以當代的設計手法將傳統土地公廟轉化成符合時代精神的廟宇。 廟的意象 在都市環境中,宗教建築必須以獨特的形式呈現以與各式各樣其他的建築做出區隔,做為地方信仰的中心,廟宇必須識別度高且令人印象深刻才能襯托宗教的力量。做 為創新設計的土地公廟,完整的呈現廟的意象才能讓大河里福德宮獲得認同並發揮影響力。屋頂是廟宇意象呈現最重要的部分,大河里福德宮的屋頂以連續的曲線勾 勒出傳統廟宇燕尾脊的意象,並且屋頂的色彩以暗紅色及淺棕色呼應傳統廟宇的調性。傳統宗教建築一般採取對稱的設計,而此做法雖與當代建築設計的原則不同, 漂浮的廟仍希望在傳統與當代,對稱與不對稱中尋求平衡,因此漂浮的廟正面意象是對稱的,但同時也利用基地本身的斜角及不同量體及構件創造出空間的流動性。 樹的聯想 土地公廟的信仰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在最早的時候,人們會找一顆枝葉特別茂盛的大樹祭拜土地公,因為大樹的根部最深入土地,人們相信對土地公的祈求將透過大樹傳給土地公知道,而祭拜之後會找一顆石頭做為標註大樹的紀號,久而久之演變成人們開始將石頭做為土地公的神像來祭拜。 象徵及故事是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特色,漂浮的廟是以土地公廟建築發展過程為出發點,但在設計過程中加入象徵及故事性希望廟宇更加貼近民間信仰精神。漂浮的廟 所營造出的意象是與大樹相呼應的,神龕,柱板,以及支柱都是如樹枝般的向上擴展延伸,最後枝葉繁盛的樹頂轉化成大屋頂,遮風避雨外,也象徵神明給信徒的庇 佑,而刻有廟名的大石頭置在廟前讓大河里福德宮呼應土地公廟最原始的型態。 使用 開放式的設計將能根據不同的使用情況有效的利用基地空間,平時一般祭拜活動以廟宇為主軸,人群可由廟內向外分佈到前廣場。廟會時以前廣場為活動主軸,人群可 由前廣場延伸到廟內以及後方的公園而不被阻隔。漂浮的廟將能提供最大化的廣場空間。漂浮的廟由不同機能的量體及廟與象徵的屋頂所組成,不同的機能呈現不同 的尺度及形狀,這樣的安排能讓信眾直覺的使用也因此參拜的流程更為流暢。漂浮的廟適合各種氣候,在豔陽天及下雨時將能提供最大的遮蔭避雨空間。此外,漂浮 的廟設置有無障礙樓梯電梯及廁所,提供老年者及行動不便者友善的空間。 施工 施工期間臨時福德祠仍可維持正常運作,地下室將開挖至臨時福德祠邊牆退縮一米,並且將避開新福德宮之神桌。地下室,神龕,頂棚完工後遷移眾神至新神龕再拆除臨時房屋完成左側後續工程。 綠能及法規 綠能及智慧是當代的建築趨勢,漂浮的廟參考建築九大指標評估設計,除基本的綠建材及施工Co2減量及廢棄物減量之外,漂浮的廟在日常節能指標及水資源指標兩 個必要指標上有先天的優點,漂浮的廟自然採光通風,節省空調照明能源,漂浮的廟屋頂則提供了設計雨水貯留系統的可能。其餘指標也將透過與專業顧問的溝通, 目標取得綠建築黃金標章成為一座對環境友善的廟宇。此外,漂浮的廟符合建蔽率,容積率,綠化率,透水率及基地各種退縮規定。   翁瑞鴻 - 漂浮的廟 第三屆福德祠學生競圖 01    翁瑞鴻 -...

Julia Soto Delgado – 大河里土地公廟 第三屆福德祠學生競圖

來自維也納的 Julia Soto Delgado 之作品於第三屆福德祠學生競圖獲得第三名,Julia Soto Delgado 目前就讀於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Vienna Master of Architecture,以下是 Julia Soto Delgado 的作品介紹及相關圖片。 由於和藹可親的土地公爺爺一直以來即被視為神、鬼、人之間具調節功能的溝通者;這介於二個世界間的迷人想法清楚的呈現在此設計中。 透 過對周遭區域以及土地公廟建築型態的分析,大型屋頂結構的利用很明顯的可以為社區在慶典和活動時提供最大遮風避雨之可能性。然而,針對在這個區域所發生的 種種變化,設計者有必要重新詮釋一個具傳統且可信的形式。藉由採用大型屋頂地景 (roofscape),新的土地功廟在融入都市化地區的同時,成為既有城市結構、新建公共綠地,和污水處理場之間的溝通媒介,並可為社區提供一個具難忘 氛圍的新會面點。 新園區創造出的景觀以倒置的方式被重新詮釋。透過採用長度各異的竹節,並減少傳統牆面的元素,壯觀和高品質的開放空間因此而被創造。景觀產生之元素是從屋頂結構懸掛,從而產生流動的空間,邀請人們探索這個神聖的地方,並提供非常優美的景觀。 透過不同的視角,竹網格一方面提供穿越整體建築的驚奇視野,另一方面也時而成為一座厚實而不透明的量體。兩種不同的景觀雖近似卻互為相反,於此其間張力和令人興奮的效果油然而生。 並置的地面層地景和懸掛的屋頂地景具有不同的功能:上層由社區和員工專用,下層則不僅是一個氛圍獨特的空間,同時也是一處讓神和鬼居住的、象徵性的空間。 竹子為自然生長的材料,因此在此設計中象徵著超自然的神和鬼;人類既不涉入使用這種景觀,也未涉入竹材的生產。混凝土是由人類以其精巧技術製成的人造石,因此這是讓人們使用的空間。混凝土作為材料可以精確得產生出任何形式,於此,它是對應於屋頂地景的有機形式。 Julia Soto...
- Advertisment -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