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Vimeo
Youtube
建築
看見建築
想像空間
建築實務
室內設計
景觀設計
關注設計
建築人力資源
設計
競賽與獎項
風格及消費
展覽
公共
公共建設
區域及都市開發
建設公司與建案
教育
現象
時尚
科技
品牌
FAM首頁
Tags
殯葬空間
Tag:
殯葬空間
公共建設
重新審視生命的深度與寬度,新竹市大坪頂新納骨塔/林友寒建築師+林彥穎建築師
FAM
-
2021-05-03
新竹市
納骨塔位使用率已達9成,
新竹市
府在大坪頂新建納骨塔,由
林友寒
建築師以「
清水模
」設計出五層樓的建物,室內採無樑柱工法,讓空間更通透、寬廣,再搭配天井、斜牆設計,打造採光、通風十足空間,設計更獲得2019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規劃設計類金質獎。
新竹市
長
林智堅
說,新納骨塔將於2022年完工,屆時將可提供約4萬5000個塔位,讓先人有優雅的長眠環境。
看見建築
紀念戰爭往生者,荷蘭盧嫩墓地紀念館/KAAN Architecten
FAM
-
2020-11-30
盧嫩國家戰爭公墓(Loenen National War Cemetery)兩座之一位於
荷蘭
境內,公墓由景觀設計師Daniel Haspels(1894-1954)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後設計,以呼應周邊平和環境中密密層層的森林景觀,藉由景觀為那些因為戰爭而失去親人的家庭帶來些許慰藉。 KAAN Architecten 受
荷蘭
戰爭墓地基金會委託,在阿陪爾頓(Apeldoorn)附近的盧嫩設計了這棟多機能建築,以此紀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最近的國際衝突中
荷蘭
的受害者,建築與周邊森林和諧地融為一體,層層排布,與盧嫩已有的國家戰爭公墓和新起的國家退伍軍人墓園聯繫在一起。 KAAN Architecten選擇將樹木和建築物視為一體,由樹木決定建築的形態,實現建築與景觀的融合。 © Simone Bossi © Simone Bossi © Simone Bossi © Simone Bossi © Simone Bossi 建築佔地面積為52公尺x19公尺,沿著以基地為基礎的五條軸線的其中一條延伸,其本身就好像在樺樹和松樹林間一條水平的白線。從基地上方看,建築地處於兩片樹林之間,並於兩側設有建築師設想的森林之屋。 建築設計儘可能地確保了其狹長的形態,以在兩個開放空間之間留有最大數目的樹木,避免使用會破壞平靜自然氛圍的垂直元素,並委婉地採用了Daniel Haspels的設計哲學,以此打造了水平性。因此,戰爭公墓的墓碑也被平放於草地之上。 © Simone Bossi © Simone Bossi © Simone...
建築
瞑想的森林齋場,瞑想の森 市営斎場 | Crematorium in Kakamigahara/伊東豐雄 Toyo Ito
FAM
-
2015-11-30
死亡,人生旅程最後的一個行為,而這個行為的載體的正是火葬場。 也許,這會是人生中使用的最後一幢建築了吧,當我們談起它時不免會感到諱莫如深,畢竟它和死亡的印象聯繫得太過緊密。可同時,生與死的思緒卻在這裡慢慢聚集,恐怕沒有一個人會在除此之外的其他場所如此真實地感受到人生的力量。 聽來浪漫,其實是火葬場
日本
歧阜縣各務原市近郊有一處地方稱為「瞑想之森」,名稱聽來浪漫優美,事實上「瞑想之森」是一座市立火葬場。
伊東豐雄
讓火葬場變得如藝術品般優美 「瞑想之森」火葬場由
日本建築師
伊東豐雄
(
Toyo Ito
)設計,基地位於山坡森林旁,屋頂曲線起伏,面對著一池湖水,
伊東豐雄
的設計概念與想像思維大多源自於自然界的混沌學說,特別是液體狀態的流動軌跡與流動空間,以及三度空間曲面等等,「瞑想之森」火葬場波浪狀的屋頂,正是「三度空間曲面」的運用,運用電腦輔助設計來繪製3D 曲面設計圖雖然不困難,但在施工時得在工地以混凝土澆灌三度空間曲面,卻是件難度高、挑戰性濃厚的建築創舉。
伊東豐雄
找來了製造家具的木工師傅打造模板,以近乎藝術創作的心境來塑造這座曲面屋頂,當模板完工之際,
伊東豐雄
也不禁讚嘆,覺得光是這些模板就已經是藝術品了!「瞑想之森」與周遭環境的渾然天成,更令人感動莫名。
日本
人對於死亡的看法與華人有些不一樣,他們將死者稱為往生者,對於死亡這個概念,在他們的理解中陰暗恐怖的一面盡失,更多的,死亡象徵著安詳寧靜。雖然死亡是一件悲傷的事情,但自然規律如此,所以他們希望往生者可以在去世後有一個平靜的靈魂,安詳地繼續生活在世上。 火葬場建築形態 也許正是這種理念是上的不同,火葬場建築的形態才會不同:沒有了高聳的煙囪,沒有了封閉的石牆,取而代之的是白色、漂浮的屋頂,與群山相仿的曲線形態、輕盈的玻璃以及平靜的水面。此一切彷彿都在訴說著他們對於身後擁有一個寧靜的靈魂的追求,以及生者對於往生者的希望。 回到設計本身。冥想之森位於一片寧靜之地,周圍群山環抱,南側有鬱鬱蔥蔥的植栽,北側面向一個池塘。設計主旨要求在此創造一個神聖的空間,用來向已故的先人致以最後的敬意,同時精巧地將
公園
墓地周圍的景觀融合進來,成為一體。 為了回應這樣的設計要求,設計團隊的想法是不僅要建造一個傳統的大型火葬場,同時還要建造一個與周圍景觀相和諧的帶有曲線型屋頂的建築物,創造一個寧靜安定的場所。換句話說,設計團隊做的形態是山的延續。 基地被群山環抱 創作團隊想創造出「山的延續」 屋頂其實是最好的空間。這種屋頂的做法是根據一種演算法進行計算,然後逐漸修正,幾次修正之後就形成了這樣曲面的感覺。室內的焚化爐、告別式舉行的場所、等候室等不同的空間,放置在適合的位置,光滑的屋頂便是彎曲的天花板,光線由此灑落在室內的每個角落。 屋頂是最好的空間 屋頂根據一種演算法進行計算,然後逐漸修正 不同機能的房間放在屋頂下適合的位置 從利用木材搭建澆鑄模板,到在模板上鋪設結構鋼筋網,再到澆鑄拆模的全過程。這不是伊東第一次用混凝土來表達曲面效果了。 沒有安裝玻璃的狀態。請注意從屋頂垂下來的構件,這是用來固定玻璃的。 屋頂與玻璃之間的結構細部 支撐整個屋頂的柱子也做成了曲線的形態,上粗下細,中心鏤空,並且藉由屋頂形態的凹凸,將排水管道省去,直接由中空的柱子承擔排水的任務。 柱子細部,分為工廠預製模具與現場澆鑄兩部分。 建模、澆鑄、拆模的過程 就如
伊東豐雄
第三十五屆
普利茲克建築獎
獲獎感言中自己概括的那樣「我的作品一直致力於推倒這堵把現代建築與自然和當地社會隔離開來的牆,並創造出面對自然、擁抱當地社會文化的建築」,
伊東豐雄
志在鋼鐵叢林中尋求自由,關注房間外觀和內飾之間、以及建築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伊東的作品從大自然法則中吸取了靈感,建築的有機狀結構、表層和表面之間的統一性就見證了此一點。室內木材料的運用,模仿樹形態的鐵製裝飾等細部便很好的映證了
伊東豐雄
的理念。 這個寧靜的場所的確給予了往生者最高的敬意與尊嚴。 死亡是不能輕率處理的事情,送別先人是個莊重的過程。這裡不但要讓先人安息,也要讓帶著哀傷的親人能夠安詳面對生死,所以需要人性化的設計來照顧及緩衝親屬們在情緒上的需求。曾經被人們認識是灰色的火葬事業,也開始走上事業化的道路,這不僅僅是人們對往生意識的提升,也是印證了美學無處不在。 生死這條神秘的界限,該是一切美學昇華的所在。冥想之森完成後不久,在當地居民的請願下,這座寧靜的建築將在沒有葬事的時候作為音樂廳來使用。生與死的邊界再一次被模糊,這也正是伊東本人一直強調的「模糊的機能性」。與往生沒有隔閡地相處,是為了更好地珍惜人世間的生活,這作為現代人所擁有的生命觀,也許是建築師為這個社會做出的一點點貢獻吧。 所謂冥想之森,冥想的不僅是親人對於逝者的思念,也包括人與自然的關係,更是人對於生死的態度。與其沉重抱怨地離開,人,不如輕鬆平靜地往生。 立面與實景 一樓平面 屋頂 施工過程 作品資訊 作品名稱:瞑想の森 市営斎場 | Crematorium in Kakamigahara | 瞑想的森林齋場火葬場 作品位置:
日本
岐阜県各務原市那加扇平2-5 (MAP) 建築師:
伊東豐雄
Toto Ito 主要用途:火葬場 設計:
伊東豊雄
Toyo Ito
建築設計事務所 施工:戸田・市川・天龍特定建設工事共同企業體 時間:2004/5~2006/5 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 規模:地上兩層 用地面積:6695.97平方公尺 佔地面積:2269.66平方公尺 總總樓地板面積:2264.57平方公尺 完成時間:2006/5
建築
微光靜透之後:趙建銘建築師打造「高雄旗津生命紀念館」寂靜追思空間
FAM
-
2015-10-07
趙建銘建築師在
高雄
設計的「旗津生命紀念館」,以「生死輪迴」為核心,打造出寂靜的追思空間。這裡利用自然元素風、光、水,讓傳統墓區轉化為一個光明、開放的場所。從停車場到主入口的路徑,以及入口大廳的「追思的牆」,促進生者與逝者的情感連結。觀海平台和「淨身水牆」則提供了一個讓家族成員追思祖先的靜謐環境。
建築
櫻花陵園入口橋+入口服務中心/黃聲遠 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FAM
-
2015-01-21
櫻花陵園透過
黃聲遠
與
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的巧手,以線性建築元素編織主要形式,創造出與自然融合的靜謐空間。納骨廊、骨灰安置櫃與擋土牆的交錯設計,不僅順應地形,更是打造成生命與自然交流的平台。設計利用元素間的縫隙,讓自然風雨與景色流通,也可以讓訪客在此尋得心靈的慰藉。該陵園更是自然與生命輪迴的象徵,成為天地人神共存的場所。
建築
縱橫現代景觀與古典建築,布里昂家族墓園Brion-Vega Cemetery/Carlo Scarpa
FAM
-
2003-08-12
布里昂家族墓園位於
義大利
的北部小城聖維托(San Vito),佔地面積約2200平方公尺,1968年布里昂夫人為紀念其亡夫而委託史卡帕設計,作品至1978年竣工。布里昂墓地是
義大利
建築師Carlo Scapra最為著名、重要的晚期作品,也是建築史上不朽的作品之一。與其它較為受限的建築改造作品相比,該墓地的設計被賦予了足夠的自由度,是凝聚了史卡帕一生建築、景觀創作手法和理念的集大成之作。
- Advertisment -
Most Read
西班牙蘇馬亞老城區迎來交通革新!TAPER Arkitektura與VAUMM運用都市電梯克服陡峭地形,串聯聖何西社區五個高程,重新定義鄰里連結與公共空間的嶄新面貌,提升居民移動福祉
2025-04-27
艾未未新作2025年9月登陸紐約羅斯福島,特殊迷彩圖案引發關注,對全球政治氛圍提出既尖銳又饒富趣味的藝術省思
2025-04-26
探索Google山景城總部神秘光球:Marc Fornes 運用參數設計編織鋁合金的未來建築詩篇,挑戰結構與美學界限
2025-04-26
台灣建築的文化座標何在?從大阪世博經驗反思,建築界探索身分認同與設計方向的未來路徑
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