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音樂廳

Tag: 音樂廳

KPOP 高雄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國際競圖結果發佈

為建構高雄成為「海洋首都」,高雄市政府於2010年舉辦了「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國際競圖,希望引領高雄成為台灣海洋文化大國的窗口,此次國際競圖 總工程預算約新台幣43.95億元(美金約1.37億元),於第一階段共計147件投標文件送達,經資格審查後共計134家廠商合格,並評選出5家入圍廠 商入圍第二階段同場競逐。

Manuel Alvarez Monteserin Lahoz – KPOP 高雄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競圖提案

高雄「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國際競圖 Kaohsiung Maritime Cultural & Popular Music Cente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第 1 名: 投標廠商:Manuel Alvarez Monteserín Lahoz 國籍:西班牙 共同投標廠商:Javier Simó de Pedro 國籍:西班牙 Andrés Infantes Corrales 國籍:西班牙 Antonio Jesús Corona...

現代主義的守護者:貝聿銘I. M. Pei

世界知名的華裔美籍建築師貝聿銘(Ieoh Ming Pei),1917年出生於廣東,在上海完成中學教育後,赴美麻省理工學院取得學士學位與哈佛大學碩士學位,哈佛畢業後曾經留校任教。31歲擔任地產公司 建築設計工作,38歲在紐約開業開始邁開其傳奇的建築專業生涯。貝聿銘曾榮任美國國家藝術委員會委員,並於1979年榮獲美國建築師協會金獎,及1983 年榮獲普立茲克建築獎。其專業上的成就與貢獻,二十世紀建築界的華人幾乎無人能望其項背。

Zaha Hadid 為2009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設計 巴哈室內樂演奏廳

Zaha Hadid設計的這處室內樂演奏廳,於7月4日至8月31日每天上午十點至下午五點開放參觀。藝術節期間,由7月4日至7月19日,每天下午一點在此廳都會有音樂演奏,免門票即可入場。

孫德鴻:饒了台灣吧! 從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哀憐被綁架的台灣建築前途

我一直沒有特別注意台中歌劇院, 去年曾經用眼角餘光瞄過一次,覺得有點好笑,很像某種器官的剖面,還以為惠來路要拓寬,所以房子被切掉一半。等到後來用正眼直視,更覺得奇形怪狀,像極了 麵攤的滷大腸排排站,比例也不好看,所以連講都不想講,可是既然學生來找碴了,只得認真回應,正好前一陣子收到一些資料,就耐著性子仔細讀讀,只是越讀越 是不解,因為不論讀了多久,就是找不到什麼優點來稱讚這棟競圖得獎作品。

法國建築師 Jean Nouvel 之台中國家歌劇院 Taichung Opera House

法國建築師 Jean Nouvel 設計的台中國家歌劇院 Taichung Opera House,人們會聯想到的是一個兼具著雍華的豐饒、似祭典般的隆盛及演繹著深層內在可能的世界,遊戲於真實與魅幻之間,諸般景觀透過建築物的開敞逐一呈現。

西班牙建築師 Santiago Calatrava 設計 – Auditorio de Tenerife 歌劇院

西班牙建築師 Santiago Calatrava 設計的 Auditorio de Tenerife 歌劇院(Tenerife Opera House)位於西班牙 Canary Islands(加拿列群島)的 Santa Cruz 市,原本只是要作為一個簡單的音樂演奏廳,Calatrava 這位建築大師打造後,馬上變成Santa Cruz 市二十五萬市民們共同擁有的多功能音樂文化中心,讓 Santa Cruz Symphony Orchestra 可以常駐演奏外,也是一座劇院,而且是當地非常顯目的地標。 座落於海邊的 Auditorio...

德國建築師 Hans Scharoun 經典作品 – 柏林愛樂廳 Berlin Philharmonic

柏林愛樂廳(Berlin Philarmonic)乃德國建築師夏隆(Hans Scharoun) 於 1963年完成之經典作品,該案位於昔日的西柏林市,地點非常靠近已拆除的柏林圍牆,建築師夏隆 (Hans Scharoun)當初在這一塊荒煙漫草當中「長出」一座不規則的音樂廳,在那個年代如此的建築可說相當前衛。 從柏林愛樂的樂團歷史介紹中可以知道,音樂廳1963年完工,由指揮帝王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開幕演奏會上演出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但是過程諸多延宕,原來柏林一直無法決定興建地點,最後柏林議院作出共識,就在現在的位置開始建造。 整個音樂廳舞台,是在建築物的最下層,與第一排觀眾平行,2452個觀眾席沿著高度蜿蜒而上,成區塊蔓延,前方完全沒有死角,不管你在哪一個座 位,都可以看見舞台上的演奏家。這個觀眾席一個區塊一個區塊的概念,被建築師夏隆暱稱為「葡萄園」,一塊一塊種在音樂舞台的山坡之上。管風琴則在面對舞台 的右上方,加上舞台上方十朵潔白美麗的反射雲板,在精密的建築聲響學的搭配之下,形成了絕佳的音響效果。 柏林愛樂音樂廳(Berlin Philharmonie)配置面臨交通量大的方向以退縮的方式而將活動趨向柏林愛樂的方向結合彼此的活動創造出更活絡的音樂歡樂氣氛,事實上此一設計案 是柏林愛樂廳的增建,因此Scharoun 延續了原本有機的形態,同時加入新的想法,尤其強調「in the round」這個演奏者與聽眾之間相互參與的概念,聽眾環繞在指揮者的四周,摒棄以往傳統長向排列式的演奏空間,利用懸挑的聽眾平台,滲入演奏者的空間互 相交融。 整個平面以六角形作為發展的基本架構,而周遭加入相似元素的破碎平台、清晰的幾何形態,更加強調in the round的概念,同時更有利於音響的效果。六角形的平面概念組織了動線,出入口的位置與附屬機能空間的配置。 整個演奏空間由一組三根斜向的柱子所支撐,包括入口空間與周邊的等候空間、動線系統而置於演奏廳下的斜面空間,由外部向內斜下作為內外空間的緩 衝,空間內利用動線創造了許多的停留平台,做為聽眾的等待、交誼、停留的空間,大面的斜面玻璃聯繫外部空間的活動參與,至少在視覺上。外部形體創造了許多 戶外平台提供外部活動的可能性,不同的量體尺度表達了內在的機能需求。 平面規畫的概念並沒有一個清楚的軸線,而是多面形體,四周為挑空的緩衝空間避免聽眾、表演者、行政人員的動線不會互相干擾。大量體如有機般生長, 外部亦有突出的形體表演台如山谷的最深處,觀眾平台則以疊砌出挑的方式圍繞,雖然為2200席次的表演堂,但是他創造出極佳的音響效果,同時拉近了彼此的 親密度;為避免聲音的餘響過長與反射,在整形體上作了適度的回應而非只是量體的玩弄。整個設計不只技術層次的配合,同時有許的藝術作品巧妙地安排於各個空 間,如鑲嵌玻璃,陽光透過不同顏色的玻璃彷彿是豐富的音符跳躍其中,在此Hans Scharoun 重新定義了人、音樂、空間的相互關係。 「音樂源自音樂廳的中央」是夏隆設計柏林愛樂音樂廳最主要的訴求,他認為將樂團置於大廳一端的布局阻礙了觀眾及樂師之間自由且強烈的交流...,於是他將舞臺移到音樂廳的中央,而觀眾席則分區分佈在舞臺四週,呈“梯田式”排列。 柏林愛樂音樂廳共有...
- Advertisment -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