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Vimeo
Youtube
建築
看見建築
想像空間
建築實務
室內設計
景觀設計
關注設計
建築人力資源
設計
競賽與獎項
風格及消費
展覽
公共
公共建設
區域及都市開發
建設公司與建案
教育
現象
時尚
科技
品牌
FAM首頁
Tags
Philippe Rahm
Tag:
Philippe Rahm
建築
受邀參加台中中央公園開幕,瑞士建築師Philippe Rahm隔離第11天確診新冠肺炎,祝福早日康復
FAM
-
2020-12-07
台中
中央
公園
於2020年12月6日舉行開幕啟用典禮,兩位外國設計師都在邀請名單位,但來自
瑞士
的Philippe Rahm在隔離的第11天確診而未能出席開幕典禮。
台中市
政府對Philippe Rahm確診消息極為保密,但因為該案的在地配合建築師
劉培森
於開幕致詞時不小心說出口,消息才曝光。
台中
中央
公園
由
法國
景觀建築師Catherine Mosbach及
瑞士
Philippe Rahm Architects共同設計,台灣配合建築師是
劉培森
建築師,但只有
劉培森
和Catherine Mosbach到場參與典禮。
劉培森
致詞時表示,主辦單位要他準備一分鐘的講稿,但
台中
中央
公園
是他和兩位設計師及團隊花費十年的心血,一分鐘根本不夠;
劉培森
細說從頭,包括當時被評審委員提問時他是如何回答,
劉培森
致詞因此超時。 致詞結束前,
劉培森
突然說,有一件很遺憾的事,當兩位外國設計師被邀請來台時,他告訴對方,雖然來台要隔離14天,但絕對值得,很可惜的是,Philippe Rahm 在隔離第11天確診新冠肺炎,不過健康情形一切良好,請大家放心。
台中市
長盧秀燕在典禮後向
法國
景觀建築師Catherine Mosbach表達謝意,並告訴她「永遠都是
台中
的家人」,也請
劉培森
轉告
瑞士建築師
Philippe Rahm,並希望他們常回
台中
。 Philippe Rahm 在他的LinkedIn 發文: 11月19日我帶著登機三日前的陰性核酸測試報告在
巴黎
登機,從
法國
經土耳機轉機,於11月20日抵達台灣,直接進入防疫
旅館
隔離。從11月27日開始我感到有點喉嚨痛,由於症狀持續,11月30日衛生部門安排了一次醫療檢查,並在12月2日確認COVID-19陽性。 我是這則新聞中的686案例:https://lnkd.in/dQyqMiF 我目前在
台北
醫院
減壓室裡,狀態良好,沒有發燒,沒有任何疾病症狀,只有吞嚥時喉嚨有點痛。 這種特殊情況使我明天無法參加我們投入8年心血的
公園
的正式開幕儀式,因此,我為我的缺席向
台中
人民、各主管機關、表示歉意。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許多建築師因為在各個國家有業務,除非不得已,往往都會採取線上視訊會議方式進行工作,此次Philippe Rahm確診新冠肺炎,但由於是在醫療體系相當完備的台灣,必然能受到很好的照護,祝福Philippe Rahm早日康復。
想像空間
Philippe Rahm:生理建築學,為什麼人類需要建築?
FAM
-
2020-07-16
在
法國
長大的
瑞士
人 Philippe Rahm 是當今設計界的世界級怪傑。他把「以人為本」這個設計理念做到了極致,他在改變人們看待設計和建築的角度,在Philippe Rahm的設計哲學裡,美學、內涵等等都不如人的最根本生理需求來得重要,他是後現代設計界最新銳前衛、特立獨行的設計師之一,工作態度很有理工男氣質,他是設計界的科學家,是實用主義踐行者。 Philippe Rahm在
台中
中央
公園
的氣象
公園
生理建築學 Physiological Architecture 生理建築學這個概念始於2000年初。傳統建築界普遍注重建築的文化內涵與造型,後現代主義建築則主要關注與人文相關的層面,「生理建築學」更像是回歸建築本身的立意,重新思考最基本的問題:為什麼人類需要建築? 人類對建築的需求源於動物特性:人的體溫恆定在37℃,需要抗寒散熱,需要呼吸新鮮空氣,需要光線照明才能進行活動,適宜在20-26℃的環境內生存,人的身體不斷在散熱,熱量會傳導到周圍的空氣中,因此需要有一個低於人類恆定體溫的涼爽環境。人的身體無法承受過度的寒冷與炎熱,沒有人能在零度以下的嚴冬和酷熱難耐的沙漠中赤裸著存活。建築的最初的和根本的作用就像衣服,房屋像衣服一樣為人體防護嚴寒酷暑。建築的存在意義,是在炎熱的地方創造涼爽,在寒冷的環境提供溫暖——是人的生理需求催生了建築,然而在建築的發展過程中人們漸漸忘了初衷。 人體的知覺維繫了人與外界的關係,光、空氣、濕度等等。建築並不僅僅是可見次元的設計,不是簡單的顏色選擇或外觀創新,而是更多地與不可見次元掛鉤,建築師要畫出溫度與濕度、畫出空氣品質、畫出光線。一旦人們意識到這個基本概念,就不得不面對一些「棘手」的問題,比如空氣污染。城市裡像PM2.5等可吸入細顆粒物帶來的空氣污染越來越嚴重,可視度越來越低,影響健康甚至誘發各種疾病。在這種環境下,建築的外形就算再美再獨特,也無法得到欣賞,不實用。 空氣品質顯然是建築設計需要考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室內建築設計也是同樣的道理,很多設計會使用含揮發性有機物的材料,這些材料也具有一定的致癌性。至於照明方面,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設計團隊就清楚建築內需要有自然光線,自然光線會調節人的荷爾蒙分泌,進而形成人的晝夜節律——即生物鐘,支配人的睡眠、覺醒的節奏。如果室內日光不足,會導致荷爾蒙分泌失調,使人容易產生神經緊張和疲憊等感覺。 總之,「生理建築學」的概念試圖喚起建築設計師的責任感,無論是室內還是建築設計師,都要重視建築中的不可見要素——溫度、光、濕度、空氣等等。從這個視角著手建築設計,整個學科投射的方向會有所改變,涉及的定義、構思等步驟與手段也隨之改變。 系列光源(Spectral light)作品,為室內生活而設計光譜©Philippe Rahm 建築與氣象的關係 Philippe Rahm 寫過一本名叫《氣象學建築》(Meterological Architecture)的書。這些年來,設計團隊不斷摸索能應用在生理建築領域的設計構成和設計語言。 一般而言,建築離不開的是幾何工具,畫矩形的平面、圓形的廣場,更重要的設計元素處在不可見的次元。是否存在全新的工具能在設計過程中具象化光線、空氣、溫度等參數,使得建築能更好地回應人的生理需求呢?就在這個探索過程中,Philippe Rahm 逐漸開始使用「氣象」這個術語,因為 Philippe Rahm 發現氣象或物理科學的語彙能應用於建築設計中。 比如,「對流」是一個氣象和物理現象,指的是熱空氣比冷空氣輕,熱空氣上升而冷空氣下沉,氣體因相對溫度的不同而流動。這種大氣對流產生了地球上的風,就像赤道的熱空氣和極地的冷空氣之間的溫度差會帶來各種洋流和季風。而對流這個概念也能運用在房屋建築和城市建設上,也就是說建築師可以根據對流的形成機制來設計房屋。通常人們會感到建築的上層較熱,下層較冷,這時就可以根據體感來安排窗戶和暖氣片等設施的位置,以便給局部傳導熱量、引入流通的空氣。 「對流」只是其中一個應用例子,蒸發與傳導等氣候現象都應用到了新的建築構成之上。這裡所說的「應用」遠不止象徵性地引用氣候現象的寓意,而是把氣候現象的具體形成機制轉化為建築設計的方針和手段。「氣象建築」的想法在2005年得到了不錯的反響,契合治理全球變暖的方針。減少建築的能源消耗是全球變暖治理的首要階段——全球39%的溫室氣體排放源於此,尤其是冬季供應暖氣會帶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 在房屋建築不再依賴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之後,在建築本身達到節能減排的目標之後,才能進入推廣可再生清潔能源的第二階段。而研究氣象和建築的關係,有利於直接在建築設計階段構想出節能建築。前面提到了寒冷環境中建築怎麼利用對流加溫,在炎熱的環境其實是用一樣的邏輯進行相反的操作。比方說剛洗完澡出來的人處於赤裸濕潤的狀態,熱量傳導性大大提高,如果浴室的溫度過低,人就容易著涼或生病,所以理想的情況是將浴室加溫保持在22℃左右;而在客廳時人們穿著整齊,即便坐著一動不動,20℃的環境就會感到舒適;廚房則適宜降低溫度至19℃,因為在廚房裡人保持著活動狀態,且爐灶會產生熱量;寢室更是能降至18℃,這是由於在床上設計團隊會蓋被子保持熱量。在房屋內部普遍維持較低的溫度是建築節能的一個有效率措施——試想一下所有的寢室都保持在18℃,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把全屋溫度恆定在21℃,這將節省多少能源消耗。 在設計一棟房子時,根據對流的冷暖空氣分佈,把浴室設於靠近暖空氣的上層,把寢室安排在靠近地面的冷空氣下沉區域,這就是藉由調節建築溫度來緩和全球變暖的方法。在安排每個房間的用處之前先繪製相關的高度、氣溫圖,並在樓層間、廳室間的地板或牆壁設計通風孔,使得房屋內能形成自然的空氣對流。 同樣的方式,Philippe Rahm 與設計團隊把蒸發、傳導等自然物理現象用作建築設計語言。當然還可以有更高的追求,即設計出順應這些氣象現象的建築外形,並融入美學元素,使其既符合生理需求又迎合審美取向。 城市規劃也不出其外,人們都知道城市的熱島效應越來越嚴重,熱量積聚在人口密集、能源消耗大的地區。這時就需要「創造」風來驅散熱量,藉由建立溫度較低的區域,促使冷熱空氣交互運動,進而傳導熱量,給城市降溫——這在三伏天期間尤為重要。Philippe Rahm 就是這樣藉由結合常規的城市建築設計手段與氣象語言,減低城市的能源消耗,以達到減緩全球變暖的目的。 解域化地域作品,
法國
設計VIA 對當代傢俱與生活型態的研究中的「空氣交換器」 回到傳統模式 人類幾千年來積聚並使用的智慧,直到空調和中央供應暖氣的出現,中央供應暖氣首先於1855年左右出現在像
倫敦
、
紐約
這種冬季氣候較為寒冷的城市,藉由大量無節制地燒煤采暖禦寒。空調出現在20世紀初,一開始是大塊頭的機器,50年代以來逐漸小型化,冷卻的便利使得本來是一片荒漠的
美國
南部得以開啟城市化進程。然而在無節制使用這兩種禦寒和消暑的機器過程中,人類加劇了地球變暖。 為了對抗全球變暖,設計團隊又回歸到建築史上。早在公元前一世紀,羅馬帝國的建築師維特魯威就編寫了《建築十書》,提到如何在建築配置上應用氣象知識。在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到處可見的建築圓頂實際上具有散熱機能,它使建築內部的熱空氣有足夠的上升空間,聚攏在穹頂後藉由頂棚外散。在氣候較熱的地區,設計鏤空的壁板來改善房屋通風與散熱。這些都是20世紀下半葉建築發展逐漸遺忘的智慧,在石油危機(1973年)導致石油價格大幅上漲時,人們一度回溯這些最初的解決提案,但總是不了了之。而設計團隊今天提出來的概念,確實是沿用了前人的散熱、通風等技巧並使之現代化。這裡所說的現代化指的是藉著資訊技術,如CFD(計算流體動力學)軟體,構建建築中空氣、溫度、輻射等要素的模型。氣候流場圖的繪製是設計團隊作品設計開展的重要一環,就跟設計室內照明一樣,要建模分析光強和牆面反射。 推廣建築理論時遇到的困難 Philippe Rahm...
建築
台中綠肺在水湳,台中中央公園完工!暫定2020年6月開幕
FAM
-
2020-04-13
台中市
水湳經貿園區占地247公頃,園內重大建設陸續完工;其中美麗的中央
公園
,號稱「
台中
綠肺」,是全市首座大型生態
公園
,已吸引不少民眾前往遊憩與運動,成為
台中
新亮點。
建築
打造全台首座都會區大型智慧生態公園 水湳中央公園植樹萬棵
FAM
-
2017-11-10
台中市
打造全台首座都會區大型智慧生態
公園
!位於水湳智慧城的中央
公園
將於2018年8月開始營運,園區智慧燈桿也將於2017年底完成測試,建設局長黃玉霖表示,為了打造中央
公園
成為低碳生態森林
公園
,將在佔地67餘公頃的
公園
內,種植台灣原生喬木樹種近9千棵,加上既有的1,600餘株納入
公園
設計保留種植,全區樹木加總可達1萬餘棵,盼望成為
台中
都市綠肺的角色。
演講與座談會訊息
Philippe Rahm 在逢甲大學演講 2014年2月26日 4PM~6PM
FAM
-
2014-02-17
於
臺中
中央
公園
(青翠園)
國際競圖
獲勝的
瑞士
籍建築師 Philippe Rahm 於2014年2月26日在
逢甲大學建築系
演講,歡迎各位踴躍參加。 講者:Philippe Rahm 講題:Philippe Rahm 建築師事務所近期作品:青翠園及相關氣候築構 日期:2014年2月26日(三) 時間:16:00-18:00 地點:逢甲大學忠勤樓 804教室 講者簡介 Philippe Rahm 菲力浦.拉姆 1967年4月28日出生於
瑞士
皮利 Pully,
Switzerland
,建築師。 1993 年, 畢業於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 E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
usa
nne)。他目前在
巴黎
和洛桑兩地工作。 2008年,他是二十一位建築師之一被艾赫.貝樂斯基選定參加第11屆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2002年,他代表
瑞士
參加第8屆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與他以前的工 作室「 德高斯特&拉姆 」 。2007年,他與吉爾斯.克萊門特的作品在
加拿大
蒙特利爾建築中心展出。他參加過許多大型國際性展覽,(...
建築
臺中中央公園國際競圖提案/Catherine Mosbach, Philippe Rahm + 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
FAM
-
2011-10-22
基地位於
台中
西屯區,屬典型之東亞季風氣候,年均溫約攝氏23.7度,夏季最高溫可高達35度,設計目標是鼓勵民眾與遊客重返戶外,並運用樹林、草地、水池及造型奇特的建築等裝置,發揮調節的功能,緩和當地炎熱日照、吸收空氣落塵,改善
台中
地區不舒適氣候的戶外空間。
推薦閱讀
臺中中央公園國際競圖結果揭曉 Taichung Gateway Park Competition Winners
FAM
-
2011-10-21
台中
中央
公園
國際競圖
揭曉,來自
法國
的景觀建築師 Catherine Mosbach 和
法國
建築師 Philippe Rahm Architects 與
劉培森
建築師事務所所組成的聯軍奪冠,,獲得160萬台幣的獎金及取得設計監造權。評審團主席
美國
哈佛景觀建築系主任 Charles Waldheim 說,這不是一個非常容易的抉擇,對於第一名的作品,評審都有共同的感覺,就是機能與氣溫的兼顧。 Catherine Mosbach 所設計的中央
公園
看似不起眼,透過250個氣候偵測器,調節
公園
內微氣候,彷彿裝了天然電風扇,大熱天走進
公園
,也能感受乾爽,
台中市
政府表示這是一件未來概念的
公園
作品,結合全球氣候變遷與回歸自然為設計主軸贏得評審團青睞。 首獎得主Catherine Mosbach 為
法國
知名景觀設計師,1962年出生,1986年畢業自凡爾賽景觀學院(Ecole Nationale Superieure du Paysage in Versailles);2003 年,其設計的
法國
波爾多植物園(La Bastide botanical...
- Advertisment -
Most Read
探索Google山景城總部神秘光球:Marc Fornes 運用參數設計編織鋁合金的未來建築詩篇,挑戰結構與美學界限
2025-04-26
紅土色澤映襯大膽設計:桿氏設計團隊為亞特蘭大女子學院構築科技藝術交流新空間
2025-04-25
非戰之罪抑或好事多磨? – 新高雄車站批判與再期待
2025-04-24
京都裏山的永續詩篇:法國建築師2m26以檜木茅草,重譯傳統羊舍的自然回歸之路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