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建築的時光旅程:臺南州廳的起點
1916年完工的臺南州廳,是日治時期殖民地官廳建築的代表作之一,由建築師森山松之助與近藤十郎操刀設計。這座建築見證了殖民地時期臺南作為行政中心的歷史,其選址與規劃充分考量了城市發展的需求。在殖民地統治下,州廳不僅是一座行政建築,更是權力與秩序的象徵。建築風格以現代主義為基礎,加入西洋元素,體現了當時的殖民建築特質。
從軍事用途到市政府時期:空間的多重角色
二戰後,臺南州廳成為空軍供應司令部的駐地,隨著政權更替,其用途不斷變化。1949年至1969年間,這裡是空軍人員的重要活動場所,見證了軍事時代的繁忙與變遷。1969年後,臺南市政府進駐此地,這座建築再次扮演了城市管理的核心角色。市府時期,建築的空間被重新分配與使用,成為城市運作的樞紐。
國家文學館的誕生:文化與建築的再生
1997年開始,這座建築經歷了多次修復與改建,逐步轉型為國立臺灣文學館。作為台灣首座文學專業博物館,文學館的誕生不僅延續了建築的生命,也賦予其全新的文化使命。建築修復過程中,專家們力求保留歷史痕跡,並融入現代功能,使其成為承載文學典藏、展示與研究的重要空間。
文化與歷史的交織:建築空間中的人物故事
臺灣文學館的百年歷史中,不乏動人的人物故事。從日治時期的廳長松木茂俊到現代的建築師陳柏森,每個時期的主角都為這座建築增添了生命力與人文色彩。《百年建築.今昔物語:國立臺灣文學館的空間記憶與生命紀事》收錄的16篇故事中,涵蓋了文學家、建築師與普通民眾的生活軌跡,展現了臺灣文學館如何作為時代的縮影,記錄了城市與人之間的互動與情感。
建築修復的挑戰與思維:文化資產的重生
建築修復不僅是技術的挑戰,更是一場文化與歷史的對話。在修復臺南州廳的過程中,專家們深入研究其歷史背景與建築結構,並採用現代材料與技術進行加固。這些努力不僅保護了建築的完整性,也讓它能繼續承載未來的文化任務,成為台灣文學與歷史的重要標誌。
一座建築的多重面貌:臺南與文學的連結
如今的國立臺灣文學館,已不僅是一座博物館,更是臺南城市文化的重要標誌。這座建築以其百年歷史與豐富空間記憶,串聯了不同時代的故事與文化力量。它的修復與重生,為當代建築與文學的融合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展現了空間與文化如何在時間的洪流中彼此影響與成就。
購買連結:《百年建築.今昔物語:國立臺灣文學館的空間記憶與生命紀事》
4個時期,4×4篇人物故事與歷史照片
◆臺南(州)廳時期(1916─1945)
臺南廳長松木茂俊
建築師森山松之助與近藤十郎
裕仁皇太子與歌人國枝龍一
臺南州知事一番瀨佳雄
◆空軍供應司令部時期(1949─1969)
空供部司令魏崇良
臺灣第一代舞蹈家林香芸
平劇老生謝景莘與天馬平劇隊
空軍子弟姚蓬麟
◆臺南市政府時期(1969─1997)
第一位本土女性建築師與市長夫人王秀蓮
第8屆臺南市長蘇南成
前《聯合報》府會線記者林建農
前臺南市政府民政局專員許瑛峰
◆文資中心籌備處與臺文館時期(1997至今)
臺文館古蹟修復建築師陳柏森
臺文館古蹟修復工務經理黃貴光
前臺文館副館長陳昌明
臺文館圖書室館員丁千惠
誠摯推薦
王子碩/聚珍臺灣總監
老屋顏工作室
李清志/都市偵探.建築學者
馬翊航/作家
陳昌明/國立成功大學名譽教授
黃崇凱/小說家
傅朝卿/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名譽教授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教授兼文學院學士班主任
謝仕淵/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謝金魚/歷史作家
蘇碩斌/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依姓名筆畫排序)
作者介紹
策劃簡介:國立臺灣文學館
國立臺灣文學館設立於2003年,座落於1916年建造的古蹟「臺南州廳」,是國家級的文學專業博物館。臺文館典藏有臺灣多元族群的文學文物,並發揮研究、展示的能量,傳遞過去的豐富文學史、串聯當代的繽紛創作力。臺文館也是臺灣最重要的文學政策執行機構,擔負臺灣文學外譯、國內館舍結盟、專業紙類修復、跨域媒體轉譯等任務。
作者簡介:張文薰
張文薰是彰化員林人。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現任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研究日治時期臺灣文學、臺灣文學史;主要以比較文學、空間論述為方法框架,關注東亞文化交涉、文學學科體制建構與創作意識等主題。從事日本近現代文學譯介工作,熱愛夏目漱石、谷崎潤一郎的文學世界。
作者簡介:陳令洋
陳令洋是1991年生於臺北,清大臺文所碩士。現就讀於臺大臺文所博士班,同時是雜誌編輯。研究關注臺灣傳統文人及文化,碩士論文為《殖民地書法家的多重跨越:曹秋圃的書業經營與思想探析》。曾為紀錄片導演傅榆口述傳記《我的青春,在台灣》採訪撰文,並合著有二二八非虛構寫作《1947之後:二二八(非)日常備忘錄》、《一百年前,我們的冒險:臺灣日語世代的文學跨界故事》。
作者簡介:曾彥晏
曾彥晏是臺師大臺文所碩士,負笈日本數年。跑過大選新聞,做過白恐口訪,看過政治檔案,玩過IP轉譯。創作、評論與譯作散見Openbook閱讀誌、國家人權博物館、國家電影與視聽文化中心、國立臺灣文學館、《鹽分地帶文學》、《臺灣出版與閱讀》、《幼獅文藝》等。
作者簡介:翟翺
翟翺是1987年生,花蓮人。曾任報社編輯、《幼獅文藝》主編,現任職科技媒體。合著有《一百年前,我們的冒險:臺灣日語世代的文學跨界故事》、繪本《1+1+1》。
作者簡介:張浥雯
張浥雯為1994年生,臺南人。臺大臺文所碩士。碩士論文《「縣市文學」之誕生:臺灣1990年代以降地方文學的位置與意義》曾獲國立臺灣文學館2020年臺灣文學傑出博碩士論文獎。
審訂者簡介:凌宗魁
凌宗魁是學習美術和建築,服務於博物館的文化資產愛好者,喜歡從攝影、繪畫、電影和文字等各種藝術載體,尋找臺灣建築的生命故事並與大家分享。著有《圖解臺灣近代經典公共建築》、《Brick Taiwan:積木臺灣經典建築,用樂高積木打造43個古蹟與地標》、《紙上明治村》系列、《福爾摩沙的西洋建築想像》,合著《臺北城中故事:重慶南路街區歷史散步》、《臺灣鐵道旅館(1908-1945)特展專書》等書。
購買連結:《百年建築.今昔物語:國立臺灣文學館的空間記憶與生命紀事》
《百年建築.今昔物語:國立臺灣文學館的空間記憶與生命紀事》目錄
館長序 一份珍貴的文化備忘錄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陳瑩芳
序章 ──張文薰
壹、奠基:臺南(州)廳時期 ──陳令洋
一、臺南廳廳舍要蓋在哪?──廳長松木茂俊與廳舍選址
二、殖民地官廳新風貌──森山松之助與近藤十郎的建築人生
三、行過大正町──皇子與庶民的臺南體驗
四、戰火來臨前──臺南州知事一番瀨佳雄的煩惱
【空襲】
貳、轉場:空軍供應司令部時期 ──陳令洋
一、空供部流轉史──魏崇良與原州廳重修
二、返鄉臺南再出發──舞蹈家林香芸的演藝之路
三、在大禮堂唱平劇──老生謝景莘與天馬業餘平劇隊
四、軍眷的娛樂時代──空軍子弟的童年回憶
【交接】
參、激盪:臺南市政府時期 ──曾彥晏
一、走自己的路──第一位本土女性建築師與市長夫人的斜槓人生
二、去去,結界走!──重劃市府空間、打破市政藩籬的大頭市長
三、那些年,我們跑過的府會線──市政記者的新聞最前線與情報發信地
四、追趕跑跳的市政萬象──穿梭各處室、包辦大小事的市府職員
【啟動】
肆、新生:文資中心籌備處與臺文館時期 ──翟翺
一、把時間蓋回來的人──古蹟修復再利用的人文思維
二、在州廳記憶消失之前──第一線修復的難題
三、開館那一天──國家級文學館的整備歷程
四、喚醒是六千個日子──一位圖書室館員的見證
【深耕】
終章 ──張浥雯
作者簡介
從臺南(州)廳到臺灣文學館
內容試閱
臺南廳廳舍要蓋在哪?──廳長松木茂俊與廳舍選址
◆臺南廳長的上班聯絡道
一九○九年十月,這時汽車還未引進臺灣,新到任的臺南廳長松木茂俊應當是搭乘人力車上班,車夫的腳程會決定他眼中的風景。他十分珍惜可以親眼認識這座城市的機會。
松木雖然是臺南廳的最高行政首長,但他對於臺南的一切十分陌生。來臺灣之前,他原是大阪府的事務官,轉任臺南廳長或許只是出於公務生涯考量。遠渡重洋來到酷熱潮濕的殖民地雖然需要適應很多事情,但這是他難得可以擔任地方首長的機會,不好好把握不行。
松木茂俊的官舍在府城東側,上班的聯絡道是一條由東向西的筆直大馬路。他首先會穿過鐵路平交道,然後路過府東巷街的步兵第二聯隊。這裡在清國統治時期是「臺南府」的所在地,曾經是南臺灣的地方行政中心,相較於府城其他區域,沒有雜亂無章的感覺,因此松木很喜歡路過這個地方。
接著,這條路會穿過一座圓環,圓環中央有一座前總督兒玉源太郎的壽像。周邊十分空曠,房子不多,有幾株剛移植過來的路樹,最醒目的建築是測候所,據說那是日本政府在臺灣設立的第一批氣象觀測建築,這也意味著,它是臺南府城地理上的最高點。
再往下走,他會經過打石街、郵便局、臺南新聞社,然後左轉進入西轅門街。松木到了這裡就準備下車。
然後他會穿過東西轅門,進到一座坐東朝西、面向安平的老舊合院建築,這裡就是他上班的臺南廳。這座建築是清國「臺灣道」所留下來的道署,曾經是全臺灣的最高行政機構。一八八七年臺灣設省後,它的重要地位被巡撫衙門所取代,但「道」這個行政層級並沒有消失,建築因而被留到了日治時期,作為地方政府的辦公廳舍使用。
在日治初期,各地官廳沿用清國官署是很常見的現象,就算是位在臺北的臺灣總督府,到此時也仍在使用清國留下的布政使司衙門。這些木造的官廳建築有很多缺點,例如容易被白蟻蛀蝕、容易因潮濕損壞,幾年前總督府甚至遭遇過大火,修繕需求不斷。終於在兩年前,總督府決定要新建自己的辦公廳舍,透過公開評圖遴選設計。不久前評選才告一段落,設計圖尚須修改再修改,恐怕還要幾年後才會開工。
此刻,初來殖民地的松木可能會覺得眼前這座臺南廳建築看起來不大氣派,不過在臺北看過了總督府之後,他心裡應該也清楚,要建新的官廳恐怕還要再等上好一陣子。
◆松木茂俊的難題
就任之前,或許松木茂俊曾經拜訪過前任廳長津田毅一,進行過一些業務上的交流。那麼,他肯定會對於自己的能力感到十分忐忑。津田與他不同,人家十年前就到總督府當檢察官了,任職臺南之前還有擔任過桃園廳長的經驗,說起殖民地的地方治理可以侃侃而談。
反觀松木,對於殖民地的一切都還只是耳聞,更棘手的是,臺灣的地方行政區劃在他到職的這一年做過大規模的調整,全臺灣從二十個廳整併縮減為十二個,而臺南廳是與臺北、臺中並列的一等廳。從今年開始,松木要治理的範圍硬生生大了津田許多,北邊的北門嶼、蕭壟、蔴荳、六甲原本屬於鹽水港廳,南邊的楠梓、打狗、鳳山原本屬於鳳山廳,現在全部都劃入臺南廳的治理範圍。
一個對臺南陌生的外地官僚,要治理一個幅員擴大、需要重新整合的行政區,壓力可想而知。但他萬萬沒想到,行政區重劃之後,最先浮現的問題竟然就出在自己的辦公廳舍。
事實上,臺南廳廳舍雖然說是沿用臺灣道署,但前一年增建過兩棟事務室。即便如此,臺南的行政區擴大之後,廳員人數暴增,原來就不是頂大的空間,如今座位安排上變得更加擁擠。除此之外,木造建築腐壞的問題在這段期間大量浮現。松木到職之後發現,就在兩個月前,臺南廳廳舍的會議室和倉庫竟然因為朽壞嚴重,在一場大雨中轟然倒下。更恐怖的是,沒有倒掉的建物還有大半處於瀕危狀態。如果現在辦公室就已經不夠用了,兩三年之後要怎麼辦呢?
隔年二月,松木茂俊在花了一點時間研究準備之後,送了急件公文給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說明選址新建臺南廳廳舍勢在必行。他語帶抱怨地寫道,作為一個相對繁忙的地方政府機關,辦公廳舍這種樣子實在太沒威嚴了吧。松木提出了他主張的方案,希望可以徵用府東巷街的步兵營,蓋一座新的臺南廳建築。
他的考量是,這裡距離官舍很近,又是前朝的臺南行政中心,本來就有權力象徵意義。此外,這附近以前曾經蓋過崇文書院、鴻指園(臺灣知府所建名園)、領事府、考棚等等,這意味著附近民有地比較少,未來如果要擴建也會有較大的腹地可以使用。
但是松木畢竟是新來的廳長,他少考慮了兩件事情。第一,他所劃設的預定地目前歸陸軍部所有,但該地陸軍部早有興建官舍的計畫,並且正在施工,要斡旋取得這塊土地並不容易。
其次,他沒有考慮到,這件事情應該與臺南既有的「市區改正」計畫一起思考。「市區改正」是日治初期以來,殖民政權從臺北開始陸續進行的類都市計畫。但就在松木行文上書的這一年,制度有了改變。此前市區計畫委員會是由各地方政府自行設置,但從今年開始,總督府設立了統一的市區計畫委員會,相關計畫改由總督府審議後核定。
臺南在前幾波的市區改正中,尚未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此時的府城還保留著舊城時代的格局,與現代都市有著不小的距離,多數地方仍是漢人居住的傳統街市,人口非常密集,馬路狹長崎嶇沒有規則,彷彿一座複雜的迷宮。此外下水道系統還未建置完成,環境衛生狀況普遍不佳。舊城四周則由高聳的城牆與十四座城門包圍著,僅有去年剛通車的縱貫鐵路能穿越城牆,總體而言十分不利都市發展。
而此刻正是總督府將目光移往臺南的時候。在公文往返之中,松木雖然表達了廳舍選址的事情刻不容緩,但也收到了來自總督府工務課的意見,認為他的選址位置太偏,而且市區改正計畫現在正在進行,等到設計完成再決定可能會比較好。
理想的土地徵用困難,新建廳舍又十分急切,於是總督府要求松木提出第二候補預定地。
◆市區計畫的中心地帶
松木這回學乖了,他參考正在進行的市區改正計畫,把目光移向了那座立有兒玉壽像的圓環,他在公文中提出,預計將圓環南邊的三界壇一帶作為廳舍新築的第二候補地,也附上了附近土地的徵用計畫。
這裡會成為整座城市的核心位置早已有跡可循。這一帶被稱為「三界壇」,是沿用該地廟宇的名稱;也有人叫這裡「牛屎埕」,據說是因為清國統治時期,附近曾設有御史衙門,牛屎是御史的台語諧音。
早在一九○○年,當時的臺南市區計畫委員會技師長野純藏就已經提出過一份都市計畫圖。長野曾經到歐洲進修,他參考了巴黎凱旋門周邊設計,認為臺南應該要設有圓環,搭配放射狀的道路規劃,才能讓初來的人可以快速掌握這座城市的格局,輕易抵達任何目的地。除了交通之外,圓環與筆直的馬路也有助巡邏與防火救災,避免消防隊員耗費時間在尋找救災路徑。
基於這個想法,一九○六年,臺南廳就曾以增闢「火防線」為理由,一口氣在三界壇徵收了四千多坪土地,並遷走一百多人。
至於兒玉源太郎的壽像遷來此地,其實也不過是三年前的事。當時全臺共有四座兒玉壽像,臺南的這一座於一九○三年運抵之後,一直放在臺南廳長辦公室。一九○五年兒玉源太郎在日俄戰爭的關鍵戰役中取勝,立下功勳,他的光榮事蹟恰好可以對殖民地進行宣傳,許多人便主張,他的壽像不應該藏在室內,而應該進入公共空間,成為一座城市視線的焦點。於是不久之後,它就被改放到三界壇的圓環中央。
事情發展至此,三界壇一帶在臺南市區計畫中的重要性,幾乎已成定局。
位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地理上的制高點,有圓環,有空曠的土地,中央還有一座象徵殖民權力的兒玉壽像。還有什麼地方會比這裡更適合作為行政中心的預定地呢?
一九一○年底,總督府市區計畫委員會委員長長尾半平核定了臺南的市區改正計畫,臺南即將告別府城的格局,走向棋盤式的道路規劃,並搭配數個圓環,其中,位居中心且能輻射向市區各處的一個,正是位在三界壇的圓環。
最後,毫無意外地,臺南廳廳舍的新建築就落腳在松木茂俊提出的第二候補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