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倉庫的華麗轉身
在雪梨中央商務區近郊的亞歷山大工業區 (Alexandria),一棟由老倉庫蛻變而成的建築物,吸引了眾人目光。這棟名為 Stokes 14 的建築,出自澳洲建築師 William Smart 之手,保留了大部分的舊有結構,並加入當代設計元素,巧妙地將老建築與新時代的設計語彙做出良好的結合,賦予這棟建築物全新的生命力。而鄰近的中央商務區,近年來蓬勃發展,各項商業活動興盛,地價節節高升,此區老舊的工業用地勢必會開始面臨更新的議題。
為了在眾多屋頂、停車場和道路之中捕捉獨特景致,建築師關注內部空間的設計。除了要讓使用者在家中感受不到辦公室的存在,更要進一步框選出美麗且不會被奪走的景觀。例如天空或鄰近區域的樹木。更利用特殊的低窗設計,巧妙地引進自然光,讓使用者產生彷彿置身於世外桃源的錯覺。

延續歷史紋理
這棟建築前身為一座閒置的倉庫,為了賦予老建築新生命,建築師 William Smart 採用新舊共存的設計策略,讓這個建築物可以持續作為這塊土地的記憶。在整體規劃中,刻意保留了約百分之八十的既有建築結構,其餘百分之二十則拆除並改建為新建築。
讓建築物能夠延續歷史,並減少拆除工程產生的廢棄物,舊建築改造使用的新的外立面牆則選用澳洲知名磚材供應商 Austral Bricks 所生產的 La Paloma Azul 系列磚材,以維持與原有倉庫在視覺上的協調性,並呼應此區域豐富的工業歷史,進而為這片街區的發展注入新活力。

營造獨特的空間氛圍
William Smart 獨到的眼光為這棟建築物注入新的靈魂,散發出與眾不同的氣質。走進 Stokes 14,人們會立刻被其內部的空間氛圍所吸引。建築師利用光影變化,結合精湛的磚砌工藝,營造出充滿戲劇性的空間感。四個大小不一的磚砌拱頂,錯落有致地排列,靈感源自於光線穿透樹梢間隙的自然景象,讓光線能夠自由地在室內流動,隨著時間更迭,展現出豐富多變的光影效果,這種設計手法,讓空間彷彿有了生命一般,充滿了活力與朝氣。

以「形式具備機能」為圭臬,打造實用與美感兼具的生活場域
作為設計專業人士,William Smart 堅信著「形式具備機能」的設計哲學。他認為,建築的形式不應該只是單純地為了追求美觀,而應該要能夠滿足使用者的實際需求。在 Stokes 14 中,兩個大型磚砌拱頂被規劃為主要的起居空間及臥室區,而兩個較小的拱頂則配置了廚房、衛浴等公共服務空間。這種空間配置方式,既能夠確保居住的隱私性,又能夠保有空間的通透感與流動性。每一個轉角、每一處細節,都能見到設計師的用心。
建築師 William Smart 在過去二十年間,一直將辦公室樓上作為住所。在經歷疫情期間人們對於工作與生活型態的轉變後,他意識到在家工作的效率。於是,他以自身的設計專業,打造出結合工作與居住的嶄新空間 Stokes 14。為了提升隱私並營造截然不同的氛圍,此設計著重於室內與室外的連結。
當代設計語彙的演繹
為了讓新建築能夠與原有倉庫產生和諧的對話,建築師在材料的選擇上,也花費了一番心思。除外牆使用的 La Paloma Azul 磚材外,還使用預鑄混凝土結構 (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e) 以及鋼構門窗等與原始建築相近的工業材料,並以更為精緻、更具有現代感的設計手法,重新詮釋這些材料的特性。這種處理方式,讓新舊建築之間產生了一種既衝突又融合的趣味,也讓 Stokes 14 成為了一棟具有高度辨識度的建築作品。


永續建築的實踐:從設計到施工,皆以環保為念,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這棟建築不只是一件藝術品,更是一個永續建築的示範案例。建築師透過巧妙的設計,讓建築物能夠充分利用自然採光與通風,減少對於人工照明及空調系統的依賴,進而降低能源消耗,達到環保節能的效益,為地球的永續發展貢獻一份心力。此外,在施工過程中,也盡可能地減少廢棄物的產生,並採用環保建材,以降低建築物對於環境的衝擊,此舉實踐了近年來備受關注的 ESG (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 企業社會責任。
鬧中取靜,打造兼顧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空間
Stokes 14 為「在家工作」模式創造出新的可能性,更為永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為此,建築師特別著重於工作空間與私人空間的區隔,讓使用者在一天工作結束後,能夠完全放鬆,回歸到寧靜的居家生活。許多到訪過的使用者皆表示,此空間讓人感到平靜、祥和,甚至帶有一種宗教般的莊嚴感。而建築師本人也十分滿意這個設計成果,並表示這是他住過最舒適的家。

內部形式和顏色的一致性令人感到平靜,隱性照明和細木工將焦點集中於上方優雅的曲線之上。窗戶分別朝北與朝南開放,光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產生變化。空間內的每一處轉折點都呈現Smart Design Studio對整體概念的堅持,創造了這件「優美的生活藝術品」。

從幾何狂熱到精湛工藝:以材料演繹力學美學的建築對話
這座住宅可以說是建築師對於幾何造型的癡迷,以及運用材料來表達這些理想型態的能力,皆在此展露無遺。這座建築物最吸睛之處,莫過於那兩個巨大的磚砌懸鏈線 (catenary) 拱頂,分別涵蓋了起居空間與臥室區域,另外兩個較小的錯位拱頂,則配置了輔助性的服務空間,例如:衛浴、儲藏室等。懸鏈線拱頂結構,自古以來即被廣泛應用於建築工程中。
由於結構力學上的特性,懸鏈線對於具有均勻密度及厚度的拱形結構而言,堪稱是最為理想的曲線,運用懸鏈線最有名的人就是有「上帝建築師」美譽的西班牙建築師高第(Antoni Gaudi),他以懸鏈線設計的巴塞隆納「聖家堂」,堪稱是建築史上的奇蹟。
這座住宅的單排磚塊並未使用傳統砂漿砌築,而是改用黏著劑黏合,並在外層覆蓋上一層薄薄的混凝土與鍍鋅屋頂板 (galvanized roof sheeting),如此大膽的嘗試,可說是「不拘一格」。為了使拱頂的形狀精準到位,設計團隊還特地採用了參數化建模 (Parametric modelling) 技術,來輔助設計,並且精確計算每一塊磚的放置位置,務求達到設計要求。
這些清晰可見的磚砌結構,都是由一位年屆七旬的資深砌磚師傅,在現場一磚一瓦親手鋪設而成,其精工細作的程度可見一斑。根據 William Smart 的描述,這位老匠人「每天來工作時,都會帶著他對於隔天如何鋪設磚塊的想法、草圖和計算資料。」如此敬業樂業、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著實令人欽佩。就連製作拱頂用的木頭支撐材 (timber centring),也是由CNC加工而成,並且是與雪梨科技大學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的研究團隊,以及來自 Northrop 公司的工程師們,多方通力合作的成果。
為了讓這件臨時性的結構體,在確保其功能性的同時,也能呈現出一定的美感,成為一件賞心悅目的精良物件,製作團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心力,錙銖必較,反覆琢磨。此外,為了驗證設計的安全性與可行性,團隊還預先製作了一座磚拱的原型並進行載重測試。令人訝異的是,測試結果顯示,這座原型拱頂竟然能夠承受超過原先預期三倍以上的負載,可說是跌破眾人眼鏡,也驗證了此設計的超凡之處。

透過工匠精湛技藝,打造永恆的建築經典
Stokes 14 不只展現了建築師的設計理念,更呈現出澳洲當地工匠們精湛的技藝。建築中所有的磚材,皆以陶土瓦作為膠合材料,取代傳統的水泥砂漿,進而營造出更為細膩、精緻的質感。此外,為了確保每個拱頂的形狀及每塊磚的精確位置,在施工過程中,還特別採用了參數化建模 (Parametric modeling) 技術,以確保施工的精準度,讓這棟建築可以作為經典,並流傳於世。這種對於工藝的重視與堅持,也讓 Stokes 14 成為了一件值得細細品味的建築藝術品。

作品資訊
作品名稱:Stokes 14
作品位置:澳洲雪梨
作品類型:住宅、私人住宅、辦公空間、舊建築改造、舊建築再利用、老屋新生
設計單位:Smart Design Studio
專案團隊:William Smart、Jo Ann Kok、Rosie Ives、Andy Ostojic、SDS Interiors、Josephine Cabezas、Goldie Peligrino
聲學工程顧問:ADP Consulting
樹木顧問:Jacksons Nature Works
BCA 顧問:Building Certificates Australia
Basix 顧問:Graham Hunt
污染顧問:Getex
承包商:AJ Bristow & Sons
生態顧問:The Carbon Reduction Institute
電氣工程顧問:Umow Lai
文化遺產顧問:City Plan Services
水力工程顧問:Sparks and Partners
景觀建築:Fieldwork Associates
照明顧問:Steensen Varming
機械工程顧問:Froster Engineering
規劃顧問:Urbis
主要驗證機構:BCA Australia
工料測量:QS Plus
特殊金庫開發:UTS
結構工程顧問:Northrop Consulting Engineers
測量師:Geometra Consulting
交通顧問:Inco Traffic Management
基地資訊:Gadigal 族 Eora 民族傳統土地
竣工日期: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