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歲月淬鍊的建築之美!第一屆「臺灣建築25年獎」公布複選名單,七件作品入圍

2
1330

台灣建築獎新篇章:台灣建築25年獎首度登場

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所屬之《建築師》雜誌社於1979年開辦「建築師雜誌獎」,1999年後改名為「台灣建築獎」,今年更首度舉辦「台灣建築25年獎」,表揚經過25年歲月,仍歷久不衰的建築。

「台灣建築25年獎」開宗明義:「為表揚曾獲台灣建築獎首獎作品歷經25年以上時間考驗,仍能保持其原始設計及使用設定,於當今標準下,繼續展現建築的社會影響、發揮建築的設計價值、維持建築的美意,並與周遭環境和諧共存。」建築師雜誌社於跨入創刊50年,暨台灣建築獎開辦迄今45年之際,舉辦「台灣建築25年獎」,深具時代意義。

墾丁國家公園龍鑾潭野生鳥類自然中心/大硯國際建築事務所、葉炳偉建築師事務所(圖片提供: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
墾丁國家公園龍鑾潭野生鳥類自然中心/大硯國際建築事務所、葉炳偉建築師事務所(圖片提供: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

評選嚴謹公正:九位業界翹楚組成評審團

「台灣建築25年獎」每三年舉辦一次,每次表揚一件作品。為使評審公平嚴謹,評審委員會由九位委員組成,包括產業界七人,相關主管機關首長二人。首屆評審委員名單如下(姓氏筆畫序):王榮進所長、李綠枝建築師、邱文傑建築師、高文婷組長、郭旭原建築師、黃明威建築師、蔡元良建築師、戴嘉惠建築師、羅時瑋建築師。在5月29日召開的籌備會議中,委員們共同推舉蔡元良建築師擔任召集人。

歲月淬鍊經典:30件作品角逐首屆榮耀

建築師雜誌編輯部整理出自1979年開辦迄今之建築獎作品共計30件進入參選,由評審委員每人勾選初選作品5件,於6月25日的進行複選會議,複選會議中經討論3票以上作品共7件作品進入實勘。將於2024年8月13日、8月14日(二、三)前往現勘,決選會議於現勘結束後舉行,屆時將選出首屆25年獎。

台灣建築25年獎 複選作品名單如下:

  • 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潘冀建築師事務所
  • 中央圖書館/柏森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陳柏森,本名陳森藤)
  • 國立藝術學院表演學院建築群/李祖原、王重平建築師事務所
  • 墾丁國家公園龍鑾潭野生鳥類自然中心/大硯國際建築事務所、葉炳偉建築師事務所
  •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演藝廳/劉可強建築師事務所、財團法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發展基金會
  • 宜蘭礁溪林宅/黃聲遠建築師事務所
  • 伽耶山基金會/台中養慧學苑/姚仁喜建築師事務所
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潘冀建築師事務所
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潘冀建築師事務所(圖片提供: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

王秋華與潘冀建築師的跨時代圖書館設計: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的誕生

在1983年至1985年間,著名建築師王秋華潘冀攜手合作,共同設計了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這座圖書館的誕生標誌著台灣圖書館設計的嶄新里程碑。王秋華憑藉她對空間感的敏銳度,將這座大學圖書館打造為開放式的書香天地。她的設計理念讓讀者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書庫書架間穿梭,自由選書,這在當時的台灣是前所未有的創舉。這座圖書館不僅僅是學術知識的寶庫,更是知識分享的平臺,象徵著學術自由與開放精神。王秋華潘冀的合作,融合了建築美學與實用功能,他們運用現代建築技術,實現了大規模的空間開放,給予讀者舒適與便捷的閱讀環境。這座圖書館的設計不僅僅是結構上的突破,更是理念上的革新,為台灣的圖書館設計開創了新的視野與方向。

台灣現代圖書館的先驅: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的設計歷程

王秋華潘冀的設計,讓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成為台灣第一座現代化的圖書館,它不僅改變了傳統圖書館的封閉性,還開創了開放式書庫的先河,讓每個讀者都能夠享受書籍帶來的無限可能性。這座圖書館以其獨特的設計風格和功能性,成為學術界和建築界共同讚譽的經典之作。王秋華潘冀的合作,成就了一段傳奇,也為後來的圖書館設計師樹立了典範。這座圖書館,不僅是中原大學的驕傲,更是台灣現代建築史上的一顆明珠。

中央圖書館/柏森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陳柏森,本名陳森藤)
中央圖書館/柏森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陳柏森,本名陳森藤)(圖片提供: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
中央圖書館/柏森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陳柏森,本名陳森藤)
中央圖書館/柏森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陳柏森,本名陳森藤)
宜蘭礁溪林宅/黃聲遠建築師事務所
宜蘭礁溪林宅/黃聲遠建築師事務所(黃聲遠建築師提供)
伽耶山基金會/台中養慧學苑/姚仁喜建築師事務所
伽耶山基金會/台中養慧學苑/姚仁喜建築師事務所

鬧市中的靜謐綠洲:養慧學苑建築之美與心靈沉澱

在車水馬龍的台中市區,有一處能讓人遠離塵囂、靜心反思的清涼之地──養慧學苑。這座現代都會佛寺由姚仁喜建築師事務所精心打造,自1998年落成以來,不僅成為台灣新精神中心,其獨特的建築設計更吸引無數訪客前來一探究竟。

養慧學苑外觀看似沉穩,內部卻蘊藏豐富空間,可供禮佛、講學、聚會,亦有比丘尼住所。建築師巧妙運用店面街屋的狹長格局,將傳統寺廟的水平中庭轉化為垂直向度的內部中庭,讓自然光得以灑落室內,營造出適合冥想沉思的寧靜氛圍。訪客可從不同角度欣賞中庭景緻,彷彿置身傳統寺廟,感受心靈的洗滌。

姚仁喜匠心之作:養慧學苑的現代佛寺設計

有別於傳統寺廟,養慧學苑的大殿位於三樓,從街道上即可透過主要入口和中庭一窺其貌。此設計靈感源自佛教思想,旨在打造一處遠離塵囂的內省空間。外牆採用厚實、大小一致的卵石,有效阻隔都市喧囂,而隨機鑲嵌的玻璃洞孔則隱約透露出內部中庭的奧秘。這座建築宛如鬧市中的綠洲,為人們提供一處洗滌心靈、尋求寧靜的庇護所。

2 Comments

  1. 請更名”尼姑”為”比丘尼”,謝謝。詳細說明請參見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396

    養慧學苑外觀看似沉穩,內部卻蘊藏豐富空間,可供禮佛、講學、聚會,亦有尼姑住所。建築師巧妙運用店面街屋的狹長格局,將傳統寺廟的水平中庭轉化為垂直向度的內部中庭,讓自然光得以灑落室內,營造出適合冥想沉思的寧靜氛圍。訪客可從不同角度欣賞中庭景緻,彷彿置身傳統寺廟,感受心靈的洗滌。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