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 Bilbao Guggenheim Museum╱Frank O. Gehry

0
7267

1929年2月28日出生,父母是蘇聯和波蘭移民美國的猶太人,法蘭克.蓋瑞(Frank O. Gehry)有猶太人認真學習、力爭上游的特性。來到洛杉磯半工半讀,青年蓋瑞開過貨車,真正走上建築之路卻是意想不到的軍中生旅。哈佛的學習沒有想像的順利,但蓋瑞是一位廣結善緣的正直青年,他總有不少的機會,並能適時掌握自己要的機會。

Gehry 的建築生涯始於70年代,當時他設計的一系列傢具雖然備受矚目,但並沒有使他一舉成名。蓋瑞表示那些傢具符合經濟效益,他的名字成為了傢具的品牌,投資者以其名字推廣傢具,但他厭惡這些公關活動,拒絕走上這樣的銷售之路。蓋特的堅持沒有白費,六年後,他在聖莫尼卡的居所落成了,房子的獨特設計使其受大眾注目,奠定其國際地位,1989年成為普利茲建築獎得主。

真正改變蓋瑞一生、揚名國際的專案,是位於西班牙的「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 Bilbao Guggenheim Museum」。它不止是偉大建築,更是文化地標,每年訪客近千萬,而畢爾包當時僅50萬人口。

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 Guggenheim Bilbao Museum

美國建築師 Frank O. Gehry 設計之畢爾包市古根漢博物館(Guggenheim Bilbao Museum)

蓋瑞是一個瘋狂的建築師,不像傳統的建築師一樣注重建築物的空間利用,建築物的構思、建築材料俱反常態,外觀別具一格,引人入勝。西班牙的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是一幢令人印象深刻的雕塑,它改變了人們對建築的看法,證明了一幢出色的建築物足以令該地在世界地圖上留下痕跡。它不只是一個地標,更成為一個指標。


美國建築師 Frank O. Gehry 設計之畢爾包市古根漢博物館(Guggenheim Bilbao Museum)
美國建築師 Frank O. Gehry 設計之畢爾包市古根漢博物館(Guggenheim Bilbao Museum)

蓋瑞把古根漢美術館融入了畢爾包這個工業繁忙的濱水城。他打破傳統,三層樓的美術館是往下走的,因為他要把旁邊美麗的河流引入美術館的迎賓口。這個「別出心裁」的創意,據他自己分析:「需要有點矢志不移的魄力。」而這點魄力需要不斷溝通,討論次數不下百回。

圖檔

美國建築師 Frank O. Gehry 設計之畢爾包市古根漢博物館(Guggenheim Bilbao Museum)

另一個創意是,館內的參觀是呈傘狀,讓訪客欣賞一部分展覽後都能回到中心點,而且回到中心點還能看得見畢爾包四周的萬種風情,「看到藝術與城市對話。」 更不用說,他選擇鈦金屬這種引起討論的美術館外殼建材,蓋瑞說:「畢爾包是個鋼鐵工業城,」因為天氣陰雨,如果用不鏽鋼,會死氣沉沉。正當頭痛時,他在辦公室翻樣品檔案夾,「眼前就出現了一大塊鈦金屬片!」

古根漢美術館,座落在西班牙畢爾包的一個河堤基地上,佔地32,500平方公尺,建築面積達2,400平方公尺。主體建築覆蓋著鈦金屬薄板,閃閃發光,加上自由流動的曲線,格外耀眼,被形容成一艘太空戰艦,象徵延續了曾為畢爾包帶來繁華的造船工,而此座美術館已完全改寫畢爾包歷史的建築物。

此處原是廢棄的造船廠,不時飄散著聶維雍河的臭味,河堤比市區下陷了16公尺,一座巨大的綠色鐵La Salve橫跨過美術館的上空,河的對岸正在挖掘另一座隧道,西鄰的航海博物館還要一年多才能完工,河堤的整建也還未結束,到處都是工程,也許,正是這些混亂的景象襯托出古根漢的迷人之處,像是一朵誤植在灰暗城市裡的金色未來派之花。Guggenheim Bilbao Museum 於1997年10月盛大開幕,引起全球矚目,也使得畢爾包這個原本予人灰暗沈悶印象的城市頓時活躍了起來,成為新興觀光重鎮。

主體架構全是完全顛覆幾何的流動造型,旋轉疊繞,外部像魚鱗般貼滿鈦金屬片,這種原屬於航太工業的高科技材質,厚僅38公釐,美國冶煉,法國輾壓成形,然後在義大利裁切,可以保固一個世紀。其最具特色之處在於造形的變化及材料的運用。表面覆蓋著鈦金屬薄板的不規則單元體,無論集中、堆砌、錯位、扭曲、傾斜或分裂,充分展現所謂的蓋瑞風格。輕薄閃亮又富彈性的新穎材質讓這座高50公尺,內部面積2萬4千平方公尺的巨大建築物,更顯得輕盈飄蕩於凹凸不平的表面。且從早到晚,鈦金屬片隨著外在光線的轉換,不時地反射出不同的色調,由於材料的前衛以及造形的獨特、多變和不規則等特性,整個設計係藉由電腦輔助做精密完善的規劃而成的。

美術館的內部大量的玻璃為挑高50公尺的中庭大廳與長130公尺,寬30公尺的主展覽室巧妙地引入大量的自然採光,放眼所及,沒有任何的幾何線條,像進入扭動中的有機空間,同時也讓許多巨型的裝置藝術作品得到適得其所的展出空間。其中共有十九個展覽室,一萬一千平方公尺的展出空間,和世界各地其他四家古根漢美術館輪流展示當代藝術作品。

利用數種不同的空間單元環繞著這個中庭做扇形配置,其中包括位於三樓的行政辦公室,以及各式各樣的展示室。在空間組織方面,蓋瑞十分注重相鄰空間之間的過渡。11,000平方公尺的展示空間分成19個陳列室,其中10個陳列室被安排在外觀上以石材為表面裝修材料的長方體建築內,空間較為方正,展品多半為永久的典藏品,另外9個陳列室則是安排在以鈦金屬板包裹的不規則建築體裡,天花板高度從6米至15米不等,這類的陳列室主要是提供特選藝術家做深度展出使用。其中一個最大的陳列室是專為大型藝術品而設計的,寬30公尺,長130公尺,是一個大跨距的無柱空間。從外觀上看,它向梭飛下延伸,盡頭是一個塔狀的構造物,設計者顯然有意將該與此美術館結成一體,並將來往的人引進。

蓋瑞每一件作品都將當地的環境、歷史列入考慮,因此其設計往往融合該地的特色,並非只是重複過去。他的設計在外觀上或有其相似之處,皆是不對稱、不平衡的建築,然而建築材料、內部構思卻有所不同,每個設計背後都有不同的理念,不能相提並論。

蓋瑞是一個實踐家,他不只空談夢想,更以行動來證明夢想可以成真。他教導學生要「be youself,去找出自己的特色,從而在自己的領域上發揮所長,成為一個專家」。蓋瑞一直「be himself」,無論受到多少批評、惡意的攻擊,他始終專注於自己的領域,作不同的嘗試。

堅持,做好自己,是走向成功的基本條件,學會實踐而非終日幻想,有一天你亦可築起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圖檔圖檔
圖檔
圖檔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