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5日聯合報以「特色遊具罐頭化 共融變調」為題,報導指出,台灣的公園、校園近年掀起特色遊具風潮,縣市長拚政績,從北到南搶蓋特色兒童遊樂場;但學者與民間團體觀察,傳統的塑膠罐頭遊具逐漸退場,取而代之的「特色」遊具也日益罐頭化,出現「罐頭遊具2.0」現象。
遍地開花的遊具變成另一種「罐頭」
聯合報採訪「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理事長張雅琳,「很多人都發現了,各地公園的遊具越來越像。」推動特色兒童遊樂場的張雅琳說,早年的塑膠罐頭遊具都是滑梯、單槓、搖搖馬幾件式的組合,經倡議後,逐漸引進國外共融式或較有特色的遊具,一開始很受親子歡迎,但很快地,這些鳥巢式鞦韆、鐵架爬梯、滑行小丘等遊具,從北到南又長得大同小異,成了另一種「罐頭」。
高百慶:已經是「罐頭公園」的問題
景觀建築師高百慶指出,台灣的公園現在何止是「罐頭遊具」的問題,已經是「罐頭公園」的問題了!
現在的公園,不管什麼尺度,從鄰里公園、社區公園、甚至到區域性的大公園,多是「共融化」以及隨之而來的「設施化」設計。而這樣高同質性的思維方向,何嘗不也就是「罐頭化」的行為?這樣的設計行為,作出來的就是「罐頭公園」了。
公園的「共融」一定得靠設施嗎?
公園一定得是高調的遊戲場形式嗎?
公園難道不能就只是一個很簡單、很氣質的空間?
如果台灣的下一代是在這種高調、嘩眾取寵的戶外環境下成長,要如何期待他們會有什麼空間美學的sense?

每座公園滑梯都長一樣,就不有趣了
除了新式遊具,特公盟幾年前在台北倡議保留早年的磨石子滑梯,結果又吹起一陣磨石子滑梯風潮,本來沒有的地方不斷複製、貼上、加寬、加長,「磨石子滑梯是好玩的,但每座公園滑梯都長一樣,就不夠有趣了。」
共融式公園理想早已變調
「為什麼有些共融公園有足夠空間設置鞦韆,卻只有鳥巢鞦韆?」張雅琳說,有人想要盪得高,要有單片式鞦韆,也有行動不便的孩子需要鳥巢式鞦韆,單純享受盪來盪去的樂趣,共融公園強調讓不同族群的需求,在同一個空間獲得滿足,特色遊具罐頭化的結果就是每個人都可以玩,最後可能就是每個人都覺得不好玩。
聯合報報導中分享了嘉義大學幼教系教授楊淑朱的觀察,近年全台掀起復古磨石子滑梯風潮,但只顧長度、坡度,忽略安全,有些甚至做得太大,本來是為了容納較多孩子一起玩,最後卻成了彈珠台,往下滑時,大家撞來撞去,非常危險。
廠商目錄挑出來的特色遊具
聯合報採訪景觀學會執行長許晉誌,「共融、特色遊具的理想早已變調,幾乎都從廠商目錄挑出來的。」許晉誌指出,現在的特色遊具採購價都比傳統塑膠罐頭遊具貴好多倍,各地都長一樣,有何特色可言?
最理想的特色遊具是由孩子、家長、老師等焦點團體參與討論設計,因地制宜選擇材料製作,以場域的概念,融入在地地形、景觀設計,不是砍樹清場擺放兒童遊樂場,但政府的遊具法規扼殺可能性。

招標機關用廠商目錄罐頭遊具好過關,新穎遊具反而橫生枝節
許晉誌說,CNS國家標準明訂攀爬架、滑梯、鞦韆等十五項公共兒童遊具的設置標準,這也是兩年多來驗收新遊具的唯一標準,超出這十五項的新式遊具,或高度、長度略為超出標準,不是被判不合格,就是沒有檢驗依據而不敢驗,造成現在還有很多遊具無法開放。對主管機關來說,選用多元、新穎遊具反而橫生枝節,乾脆用廠商目錄罐頭遊具好過關,是造成這波罐頭遊具2.0的主因。
謝文泰:學校及地方機關首長退縮保守
設計過台中綠空鐵道、帝國糖廠、台中文學館的謝文泰建築師分享,前幾年還有幾個開明、有彈性的認證單位,申請共融式遊戲場的學校還沒那麼多,經費也還算支持,於是有熱情的建築師還能貢獻點心力,後來觀念開明的實驗室被同行聯手幹掉,去主管機關投訴說它們把關不嚴格、放水,所以被取消資格,剩下的認證單位繼續沿用早年罐頭遊戲場的「現行標準」,於是大多數的共融式遊戲場都很難取得合格的認證,造成機關、施工廠商、設計單位為了讓場地符合舊標準而痛苦不已,不僅要改設計、敲敲打打、還要編預算辦理修改工項,行政上還要究責⋯⋯,於是學校及地方機關首長慢慢退縮保守,以能夠取得認證為首要目標,於是選擇媒體上報導的外國罐頭遊具來取悅使用者、並且能夠順利取得認證、如期開放使用,變成不得不的選擇。
這一波認證單位同時普遍嚴格要求遊具跟其他物體(樹、街道家具、器材、遊具)之間要保持1.8公尺以上,然後地板的吸震及彈性係數也要符合標準,於是過去20年好不容易把遊具跟學校老樹結合成的森林樹屋地景就通通變成不合格了,關於地坪的吸震,前幾年還大力採用厚層細石,但也是因為場地條件不一,測試的時候不一定會一次過關,產生改善費用跟責任認定的困擾,再加上希望輪椅使用者也能靠近,於是只好採用橡膠軟墊跟人工草坪,於是多年來推動的透水遊戲場又全面改回不透水地坪了。
機關紛紛只能買罐頭遊具2.0
後來教育部全面推動罐頭遊具1.0限期下架,於是申請改做共融式的學校暴增,有限的總預算雨露均霑的分配下去的結果就是大家都不夠用,建築師量身定做的遊戲場囿於成本高於量產的罐頭遊具2.9,再加上願意手作的承包商不多,於是機關紛紛只能買罐頭遊具2.0。
舊時代標準領導新時代的共融式遊戲場走向罐頭遊具2.0的榮景
謝文泰建築師曾經將認證單位用變態的認證的標準來變相把持市場的亂象反映給雲科大鍾松晉老師,鍾松晉老師也認為既然教育部在推動屬於嶄新的遊憩教育理念,也許可以有屬於自己的認證標準,鍾松晉曾試圖溝通此事,可是沒有下文,好像是碰到「安全標準」四個字,政府機關沒有人願意提出自己的意見來扛下責任,所以只好讓舊時代的標準繼續領導新時代的共融式遊戲場走向罐頭遊具2.0的榮景。
終局之戰?罐頭景觀
無論是罐頭遊具或罐頭公園,都突顯出台灣高同質性地追求各種「特色」,從建築設計到景觀設計,從公共建築到建商建案,只要是民眾喜愛,能夠有賣點,可以成為網紅打卡景點上IG,「照抄」的成本最低,景觀設計也趨向景觀罐頭化,某些知名景觀設計師的名字重複地出現在各個公園設計、地景設計以及建案上,所使用設計手法與植栽可說是千篇一律,就像是自己在致敬自己那樣,毫無新意可言;建築外觀由於可辨識度較高,近年來較少人敢大搖大擺地照搬,然而景觀設計較難以辨識,人們只會覺得「似曾相識」而已,此風可能還會繼續蔓延,直到像罐頭遊具不可收拾才會引起更多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