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建成的台南 美術館 2館位於台南 文化歷史區的中心地帶,在開幕以來吸引不少人前往參觀打卡。
臺南市 美術館 (以下簡稱南美館)是臺灣首座行政法人美術館 ,座落在臺灣古蹟密度最高的臺南市 中西區,得天獨厚的文化底蘊,加上在地藝文界藝術家們長期的努力,2018 年即將與觀眾見面。 南美館著重支持臺灣本土藝術家,立基臺灣近現代美術史上,結合臺南 在地文化與美學元素,連結 臺灣、走向亞洲。
台南市 立美術館 2館由日本建築師 阪茂 和石昭永 建築事務所合作設計,坐落於1920年代的台南 神社所在地,過去這裡曾建有海東書院、台南 博物館 ,還有迄今仍保留的孔廟,可謂台南 的文教中心。整體運用不同角度盒子堆疊的意象,為建築打造不少半戶外的空間,這種有遮蔭效果的戶外平台,不僅能阻擋日照直射,還能通風換氣,提供民眾更多欣賞周圍綠意的機會
台南市 立美術館 分為兩個獨立的建築:一館是一個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的前警察局;二館是由日本建築師 阪茂 和石昭永 建築事務所合作設計的新建築。
台南市 立美術館 2館由日本建築師 阪茂 和石昭永 建築事務所合作設計
台南市 立美術館 1館是一個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的前警察局 由坂茂 建築設計事務所(SBA)和石昭永 建築師共同設計的台南 美術館 ,在開幕後吸引不少人前往參觀,近期更因為舉辦大型市集活動,讓大家再次看見這個藝文場域的活躍氣息。除了美術館 建築體有台日建築大師攜手設計,就連一旁停車場的藝術裝置入口設計「律動之影」(Shadow in Motion),也有日本 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Kenya Hara)參與其中
台南 美術館 二館以五角形的屋頂定義,靈感來自台南市 樹——皇家鳳凰木的花。獨特的樹冠遮蓋了五層樓高的堆疊體,其中包含博物館 的16個展覽空間。這種結構還創建了半戶外平台,可作為休閒場所。
原為公十一公園 的二館,早在百年前就曾做為台南 博物館 ,保存陳列親王相關遺跡、古器物與藝術品,可謂台灣第一座公共博物館 ,然而隨著時代漸進與社會都城開發,博物館 一度成為神社、忠烈祠甚至體育館等具不同功用的場所,如今走過一世紀歲月,履經更迭的區域則汲取滿滿城市文藝力量,以台南市 美術館 二館嶄新面貌示人,成為台南 另一道美麗風景 這個向上層層堆疊的白色藝術方盒,延伸公十一的公園 概念,由許多不同尺寸的格子,以各種角度交錯堆成半戶外的開放空間,獨特盒子堆疊意象,就像藝術與公園 的結合,創造出更多休閒活動空間;當然,在形體上,坂茂 也將台南 城市意象融入設計之中,他以台南 代表花卉鳳凰花轉化成五角形碎形屋頂,以一種純粹、強烈的形式,構築出具有台南 風情的建築體
建築內總共包含約2500平方米的展覽空間、收藏區、表演劇院、兒童藝術中心、工作室、禮品店、咖啡廳和餐廳。藏品包括跨越400年的重要作品和手工藝品,保存了古老的城市台南 的藝術和歷史遺產。美術館 的目的是整合這些藝術遺產,使之成為現代生活的一部分。
有別於一館翻修老宅的模式,二館從平底而起,作為新美術館 的主建築設計師坂茂 ,在走訪台南 後,感受炙熱氣候大幅降低民眾接觸戶外空間的興致,於是心想若能提供一處具遮蔭效果的戶外平台,不僅得以阻擋烈日直射曝曬,具通風換氣的空間,也能成為城市中的心有機綠空 間。由於公十一區域腹地不大,為此團隊企圖創造一個立體化的美術館 園地,既能作為藝術展示,也能夠垂直化營運 美術館 頂層的碎形遮蔭屋頂係師法於大自然的樹蔭,經由日本 京都 大學創新開發與研究,當太陽以不同的角度照射在碎形屋頂上時,將在美術館 中創造有如大樹底下,美麗光影穿梭樹葉縫隙間的愜意美景
原研哉在台南市立美術館停車場的裝置藝術
而這座美術館 除了本體由建築大師打造,就連地下停車場入口也請來日本 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Kenya Hara)參與設計,打造了名為「律動之影」(Shadow in Motion)的裝置藝術。
原研哉和noiz architects試圖設計一個四維平面空間,讓自然光能巧妙地落在計算範圍內。其作法就是在階梯處打造一個橢圓形的場域,並在周圍設置如百葉窗的金屬垂直結構,當自然光灑落而下時,這個設計就像光學裝置一般形成動態的光影變化,也為黑暗的地下停車場空間帶來有趣端景。
原研哉與noiz architects合作
「律動之影」(Shadow in Motion)位於地面和翻新的停車場階梯間,屬於地面與地下樓層的過渡場域,由原研哉和noiz architects事務所(以下簡稱noiz)共同設計。它以自然光為靈感,讓光影變化取代厚重牆面,作為過渡上下空間的重要意象。
百葉結構由三層細薄的鋁板組合而成,整體以連續旋轉的角度排列,為了讓光線能精準地呈現在橢圓形空間內,原研哉和Noiz運用遊戲引擎機和3D雷射掃描光精密地計算光線的移動軌跡和速度,「過程中我們更精準地將誤差值控制在1公厘之間。」Noiz表示。當不同季節和時間的自然光落下,透過精巧排列的鋁板因莫列波紋(moiré effect)和橢圓排列而形成動態效果,也讓裝置呈現有機地變化
原研哉和Noiz試圖設計一個4D平面空間,讓自然光能巧妙地落在計算範圍內。其作法就是在階梯處打造一個橢圓形的場域,並在周圍設置如百葉窗的金屬垂直結構,當自然光灑落而下時,這個設計就像光學裝置一般形成動態的光影變化,也為黑暗的地下停車場空間帶來有趣端景。
在階梯下方鋪設了鵝卵石,當自然光由地面層穿越而下時,便在鵝卵石地面上形成如日本 枯山水裡的寧靜景觀,也跳脫以往停車場階梯空間給人封閉、灰撲撲的印象。原研哉除了這項裝置設計,其帶領的原設計研究所(Hara Design Institute)也操刀設計台南 美術館 的視覺識別與指示系統,下次前往台南 美術館 可別忘了尋找設計大師的蹤跡,並繞到停車場出入口看看有趣的藝術裝置
noiz的精確計算光影的裝置藝術
百葉窗結構由三層細薄的鋁板組合而成,整體以連續旋轉的角度排列,為了讓光線能精準地呈現在橢圓形空間內,原研哉和Noiz運用遊戲引擎和3D雷射掃瞄光精密地計算光線的移動軌跡和速度,「過程中我們更精準地將誤差值控制在1釐米之內。」noiz的主持建築師豐田啟介表示。
當不同季節和時間的自然光落下,透過精巧排列的鋁板因莫列波紋(moiréeffect)和橢圓排列而形成動態效果,也讓裝置呈現有機地變化。「這個設計希望能提供人們在移動間和光線的有趣對話。」Noiz說道。
目前裝置藝術在階梯下方鋪設了鵝卵石,當自然光由地面層穿越而下時,便在鵝卵石地面上形成如日本 枯山水裡的寧靜景觀,也跳脫以往停車場階梯空間給人封閉、黑暗的印象。
noiz architects 別音設計簡介
由豐田啟介與蔡佳萱於2007年初創辦,2016年酒井康介成為新的合夥人,兩位創辦人於日本 、台灣、中國大陸以及美國 擁有豐富的實務經驗。
將事務所命名為為「Noiz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planning」以做為不時的提醒,相信即使在此資訊爆炸的時代,周遭仍有許多未經發掘的素材,不以創新而創新,但也不以放棄對於每一件設計案提供最是獨特的方案。
裝置所起的互動性效果奠基在一連串精確設計過程,藉此運算出日照移動軌跡與速度的繁複模式。因此原研哉與Noiz Architects在合作過程中,使用一款遊戲引擎和網站的3D雷射掃描儀,創造出計劃所需的即時摹擬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