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結束,反而是前往下一個旅程的開始,我的工作就像是引領他們前往下一個地點的看守者,在執行最後一道火葬程序的同時,對著亡者說:一路好走!」_電影<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
由風、光、水自然元素交織,創造「寂靜的追思空間」
在台灣高雄的旗津區,趙建銘建築師以其獨特的視野,將一片傳統意義上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墓地,轉化為一座充滿寧靜與思索的生命紀念館。這座紀念館不單純是一個紀念已逝之人的場所,更是一處促使人們反思生命意義的空間。
趙建銘透過風、光、水這三種自然元素的巧妙結合,打造出一個既開放又私密的追思環境,挑戰並顛覆了傳統墓地給人的陰鬱印象。旗津生命紀念館的設計靈感源於東方的哲學思想,特別是對於生死觀的深刻理解。建築本身的橢圓形狀,仿佛一個孕育生命的子宮,象徵著生命的循環與再生,提醒人們生與死僅是一場旅程的不同階段。
追思之路
東方傳統文化思想「慎終追遠」、「生死輪迴」為設計主軸,如子宮造型的橢圓建築,就如同「生死輪迴」逝去不是終結,而是重生至另一段旅程。
由停車場至主入口的「追思之路」,地面鋪刻的詩句是生者與死者再次思念相遇的序曲。
入口大廳「追思的牆」藉由集成合板以磚構造的構法編織而成,鑲崁各國文字「思念」單字,表達親人思念之情。
觀海平台則提供清明時節,家族追思祖先後,家庭成員可停留、互動、觀海的空間。
「淨身水牆」的觀海坡道,回顧了周遭靜謚的景觀及海景,同時藉由台灣傳統習俗「淨身」的禮儀,作為與逝去親人道別的空間。
園區將晉塔動線及紀念館人行參觀動線分離,亦將停車空間與主棟分離;讓徒步入館時都能藉由園區步道及景觀的洗禮沈澱俗世的心情。
地域性的構築
原有旗津聚落磚構造的引用,希望藉由現代構築技術呼應地域的氣候、光線、地形與環境脈絡,傳統閩南建築材料「尺二磚」,構築方式的外牆設計,形成-多孔隙滲透空間,可呼吸、通風解決公有靈骨塔無空調的問題及可觀海的風/光/水相互交織的「寂靜的追思空間」建築。
清水磚、空心磚在地材料的運用創造穿透性的光影,讓空間的輕與重、人造與自然、光與影產生對話。
無論富貴貧賤都可以—逝者安居及生者安定的人文建築
自然美景本來就是上天所賜,趙建銘建築師希望創造逝者安居及生者安定的臨海人文景觀建築,無論富貴貧賤皆可享用上天的恩賜。
























作品資訊
作品名稱:旗津生命紀念館 Cijin Columbarium
作品位置:臺灣高雄市旗津區旗津三路50號
業主:高雄市殯葬管理處
作品類型:殯葬建築、殯葬設施
工程管理:工務局新工處
設計者:趙建銘建築師事務所 C.M.CHAO. ARCHITECT & PLANNERS
建築師:趙建銘 建築師
設計團隊:曾秀萍、侯秉均、賀珩偉、鍾育勳、陳智文、林思駿
監造團隊: 許家榮(建築, 崔建華(機電)
顧問
結構:朱鑫龍土木結構技師事務所
電氣:正太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給排水:正太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空調:正太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景觀設計:趙建銘建築師事務所、森合環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燈光設計:趙建銘建築師事務所
室內設計:趙建銘建築師事務所
營造廠:百佑營造有限公司(土建) / 建升企業有限公司(機電)
基地面積:18426m2
建築面積:2351.76 m2
總樓地板面積: 6904.68m2
層數高度:地上3 層
高度:17.2 m
造價:新台幣 177,755,638元
設計時間:西元2012年8月至西元2013年5月
施工時間:西元2013年9月
攝影擁有者: 趙建銘建築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