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宗教建築

Tag: 宗教建築

回應在地需求的匠心之作,義大利救贖之母教堂Church Redemptoris Mater/Studio Kuadra

義大利「救贖之母教堂(Church Redemptoris Mater)」由Studio Kuadra設計,融合周邊環境,以陶瓷覆蓋的單體和鐘樓構成,呼應海岸古塔。內部光影巧妙,地下房間和中殿引入天頂光。集會空間開向橄欖園,內外融合。主入口面皮亞諾佩里區,內部空間中心式設計,祭壇、講台、洗禮池及聖體保管處巧妙配置。

尼泊爾佛教古遺址的現代化再造,拉瑪格拉瑪佛塔計劃/Stefano Boeri Architetti

因為「米蘭垂直森林」聞名的義大利建築師Stefano Boeri Architetti,近期發布了一個新計畫,設計振興尼泊爾崇高而神聖的拉瑪格拉瑪佛塔古遺址,被尼泊爾政府視為保護國寶的象徵。不僅致力於保護歷史和精神標誌,還創造祈禱、冥想和寧靜沉思的場所。計畫包括大型曼陀羅草坪、花園、祈禱堂、冥想區和博物館,強調環保原則,融合了自然和文化,提供和平空間,並增加遺址知名度,確保可持續性發展,對尼泊爾文化遺產的非凡貢獻。

巴黎聖母大教堂從灰燼中重生,預計2024年12月重新開放

2019年,法國巴黎聖母大教堂遭遇嚴重火災,對其百年古建築造成巨大損失。這場火後,全球關心其修復進展。到2022年,教堂開始內部清潔,採用新的乳膠清潔法,但此方法受到部分人的質疑。此外,教堂特色的「森林」屋頂受損尤其嚴重。專家們為重建屋頂找到了勃艮第的「蓋德隆堡」木匠的幫助。2023年,有著歷史的19世紀木構尖塔開始修復,且保留原始風格。專家們預估修復完工將在2024年,但也面臨許多挑戰。

朝向天空的信仰象徵,淡江教會文教中心/林友寒+清水建築工坊+十彥建築師事務所

宗教建築在台灣因為土地取得的困難及都會空間的壅擠,常常必須面對垂直量體造成人與天的距離,不像歐洲的教堂都在接地的地面層及屋頂中,透過結構及空間的高聳和光線的神祕來創造神聖性;淡江教會也不例外,必須在容許的建蔽容積中,垂直堆疊教會所需要的日常及神聖的空間,如何在神聖中不帶著權威,並在日常中可以感受到愛與憐憫的社會性,是設計淡江教會最重要的議題。

宗教建築新視界 探訪23座當代教堂,從芬蘭、義大利、西班牙至京都

哥德式教堂曾是建築極致的象徵,這些宗教建築在「實用、堅固、美觀」的理性思想引導下,對形而上神學思想進行了深度詮釋。它們是人間與天堂、短暫與永恆的交融之地。而當遭遇新的材料和工藝挑戰時,教堂顯示出了無與倫比的包容性。我們為你精選了23件位於芬蘭、義大利日本京都、捷克、中國等地的當代教堂設計,讓你在新時代的語境下重新體驗教堂的聖潔與光輝。

智慧人必發光、如同天上的光,美國紐澤西州若歌教會新堂/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本案於現有教會基地內,在約7.9英畝的土地上,設計一座可容納近1400人的聚會場所及未來地休閒中心,同時整合其所有停車需求。 本設計將方形平面配置旋轉45度,用以獲取最大座位數,同時能夠保持講台與各空間最佳的流通性。同時調整屋頂的角度,使其樓高空間量體,大幅引進自然光照亮室內,進而衍伸出「從天上來的異象」的空間感同時突顯教堂建築物本身極簡與謙卑的特色。 在入口門廳旁設置一座極簡的磚砌鐘樓,頂部內置LED燈映照在十字架標誌上。建物兩側實牆上嵌入顆粒LED,以隱喻基督徒自身的使命:「智慧人必發光、如同天上的光.那使多人歸義的、必發光如星、直到永永遠遠。」 - 但以理書12:3 總體而言,設計上意圖呈現基督徒柔和、謙卑的個性,並將其內斂的特色與整體設計結合。另同時將設計的重點放在友好鄰居並與與當地環境和諧,思考如何在郊區基地的環境相得益彰。 驗收心得 專案經理 張曉鳴2012/07/12 Rutgers Community Christian Church (RCCC, 若歌教會) 前身是潘先生與潘太太在美國念書時的查經班,當時的規模只有約30個人。但經過30多年的發展,目前已成為約2400人的教會。由於原有的空間無法同時容納這麼多的人的聚會,因此從2003年起教會便開始有購地及興建新堂(恩惠堂)的計畫。原先教會已找會眾中的建築師著手進行規畫,並邀請潘先生前去評圖,沒到最後反而變成由潘先生跨海來設計,只能說潘先生有過人的業務與說服能力.... 這是我在2005年進事務所接手的第一個案子,先前已由王銘遠斷斷續續做了1年多的先期規劃。在當時RCCC是個較特殊的國際合作案例,因為除了事務所扮演設計建築師角色外,同時所有的英文施工圖面必須由事務所來提供。 當地簽證的建築師是潘先生早年在美國的同事,因為公司只有他自己一人,因此本案幾乎所有的實質生產工作都必須由事務所在台灣進行。當時我剛從美國搬回台灣,正想努力學習與適應台灣的工作環境,沒料到接了一個這麼樣的案子... 原來是潘先生在頭痛找誰來接這個異國的專案,後來變成是我在煩惱如何無中生有,變出這一套道地的美國施工圖說。 記得當時問潘先生事務所有沒有甚麼資料可參考,他就從倉庫裡挖出他40年前在美國手畫的施工圖來給我(這圖雖然精美,年紀還比我還大..)。當時我已經有點傻眼,再問潘先生:那英文施工規範怎麼辦? 潘先生就一派輕鬆的指指他自己的鼻子,再指指我的鼻子,"當然就是我們來弄啦!" 只記得當時真是Orz..... 當然後面實際執行的甘苦就不細述了。本案執行時間拖的很長,主要因為基地位於濕地,光是公聽會與申請開發許可便停頓兩年多的時間。設計的過程幾經波折,估算由原先1000萬美元,經歷物價上漲飆升到1700萬美元,最後又因金融海嘯回市場不景氣,在2010年以接近原先預算的1000萬美元發包出去。幸好教會領導中心非常強勢,加上建堂委員會妥善扮演溝通平台的角色,讓教會內許多的意見可以先行整合,對於本案的溝通協調有很大的幫助。 整個執行過程潘先生與我只去過美國幾次,大部分的事情都是透過email往返來討論。施工階段的行政與監造事務主要是由當地簽證建築師負責,事務所則是負責材料與施工圖的審核。在美國大部分的建案建築師都只扮演法定或重點監造的角色,因為他們認為興建過程的品質與安全應主要屬於營造廠的權責。建築師並不會,也不應該介入工地的管理。由於整體營造產業規模與成熟度的不同,起台灣的同行被業主要求包山包海十項全能,美國的建築師真是幸福很多啊! 這次安排去工地初驗行程因為諸多原因一改再改,搞得管理部那幾天都搞不清楚我是應該在飛機上還是在辦公室。本來打算速去速回,但還好潘先生半強迫我過去多待一些時間,讓我有機會實際參與他們在新堂的禮拜聚會。 對我而言這也是很難得的經驗,因為這是第一次與使用者一同正式的使用自己參與設計的空間。也由於實際參與了他們的聚會,也讓我深深體會到當初潘先生堅持大堂要設計成這樣及有高窗的原因。 因為空間的形狀這讓一個1400多人的大聚會空間感覺其實非常親密,也因自然光線柔和的引入讓空間感覺非常舒適,也與外面時空環境變化保持著隱約的聯繫。那天連聽了黃牧師講了兩場的道,彷彿看了錄影帶的重播,黃牧師講道時連笑點都精準重現,真讓人佩服。 當然,驗收的重點就是要挑毛病,這次的確也讓我看到許多令人扼腕的事。興建過程品質雖大致良好,但營造廠最後階段卻用了幾個很糟的裝修下包,除了粉刷油漆品質欠佳外,很多收頭收尾的細節也沒處理好。由於施工階段我們都是透過當地簽證建築師回報給我們工地的狀況,許多圖說釋疑或是施工缺失往往無法於第一時間處理,等到木已成舟時就為時已晚。在美國要營造廠改東西可沒有這麼容易,這點反倒是台灣的建築師比美國同業有權威多了。 整體而言,RCCC隨然執行過程很長,但大致上很順利,與業主、顧問、當地簽證建築師的互動都很良好。雖然我先前在美國有幾年工作的經驗,但如沒有諸多同事參與及協助,本案仍是難以推展。在此對各位曾經參與的同事們,表達內心誠摯的謝意。 作品資訊 作品名稱:美國紐澤西州若歌教會新堂RCCC Charis Chapel, Rutgers Community Christian Church 作品位置:71 Cedar Grove Lane,...

日本要打造全世界第一座太空寺廟 浄天院劫蘊寺

日本作為機器人大國,不用說,幾十年來對最先進的科技一直異常執著,而當這份偏執發揮到極致,便......敲開了佛教寺廟的大門。

東方與西方美學融合,十二件日本寺院建築設計

秉持弘揚佛法、與時俱進的精神,想要讓宗教建築符合當代美學,但在建築上又不能脫離傳道的本質,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許多新建的寺廟往往只能選擇模仿傳統型態,要走向現代的形式創新卻有困難,日本卻很多創新的嘗試,打破傳統的建築形式,宗教建築也變得新穎、有設計感起來。 神勝寺洸庭/名和晃平&SANDWICH建築師事務所 神勝寺坐落於日本廣島縣,是一座建於1965年的臨濟宗寺廟。而這裡的洸庭擁有著「石庭上的渡船」之稱。洸庭是由建築師名和晃平建造的,寓意為波光閃閃的庭院。這是一個全木造結構的船型建築,全長46公尺,表皮由65萬張花柏木片組成。整個建築呈現巨大的船型,彷彿浮動在石庭所象徵的水面之上,而在洸庭的內部,也有著如海域般波動的藝術空間。 神勝寺松堂/藤森照信 同樣是位於神勝禪寺的一座現代建築,這座名為「松堂」的寺務所是由建築師藤森照信打造的。屋頂由手工彎曲的銅板製成,有著天然的弧度,造型的靈感來自岩山上的古松。頂上伸出一列小松樹,由附近的山上移植而來。像藤森照信的其他建築一樣,不過分地凸顯個性,而有一種融入周圍景觀的生命力。 正楽寺/樫原徹建築設計事務所 正楽寺坐落於東京的東北部,基地周圍有許多寺廟和墓地。該建築使用了複雜而精緻的幾何造型,將所有的機能空間都組織在一個三層的單一量體中。寺廟立面是混凝土方形量體和嵌著玻璃面板的量體以相同的寬度交替排列,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斗栱般的造型。建築師在頂層設置了一個無頂的凸形混凝土方盒子量體作為「陽台」,就像是一個漂浮在空中的庭院。 透靜庵/山口隆建築師事務所 由山口隆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透靜庵位於京都五大名山之一的船山的山腳下,竣工於2000年。原先是日本後水尾天皇於1638年修建的皇家寺廟。經過建築師的改造,把它便成了一個位於地下的玻璃廟宇。 新建築將被放置在一個楓樹花園中,花園的地上鋪滿了白色的礫石,建築在地面視角上呈現出玻璃盒子的外觀。內部則是一個白色的主空間,陽光透過玻璃屋頂進入地下空間。 瑞聖寺/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這座寺廟位於東京白金台車站,是禪宗分支 Obaku Sect在東京的第一座寺廟。寺廟請來了建築師隈研吾,來重建寺廟內僧人的住所。建築師保留了原本從寺廟儲存庫延伸出來的軸線,在軸線的南側設計了一個U形的迴廊和禪院。庭院的中央是一個水池,在水池中有一個舞台,方便了人們在這裡舉辦寺廟活動。 建築由隈研吾代表性的木構造搭配現代鋼材的組合作為支撐,外部的木質托梁和格柵窗相互呼應,不僅符合了中國寺廟強調深度和對稱的配置特點,還符合著黃檗宗的幾何學美學。 東京通入寺 Tsunyuji Temple/廣田悟sSatoru Hirota Architects建築師事務所 東京通入寺由廣田悟主持的 Satoru Hirota Architects建築師事務所改造,對損毀嚴重的主殿部分進行了徹底的修繕,整個建築及其院落為潔淨肅穆的氣氛所環繞,已經成為當地備受歡迎的地標。 接待大廳、祭司住宿與辦公都是新建築,為訪客營造了輕鬆舒適的氛圍,且其入口直接面向基地內部的庭院。接待大廳的簷口比較低矮,能將照射進鋪滿白河沙的庭院中的漫射光線引入室內。 白蓮華堂/竹山聖 在日本最喧鬧的商業中心新宿,坐落著一座像UFO一樣的科幻飛行器,這座未來主義風格的建築就是由竹山聖建造的白蓮華堂。 建築師使用白色混凝土建造整個建築的外觀,窗戶則是隨機穿插在建築物表面,線條流暢,充分展現著未來主義風格。在這裡,死亡成為了一個精細的「行業」,這棟建築中有禱告室、音樂室、美術館、茶室、寺廟等等空間。建築師採用了彌陀淨土中的蓮花蕾作為外觀,並且在整個建築的最上方有一個名為「空之屋」的冥想空間。從天空瀉下的陽光,也有著慰藉人心的力量。 水御堂/安藤忠雄 水御堂坐落於日本細部的淡路島,是安藤忠雄在90年代設計的寺廟,為了最低限度地改變原來的自然形態,安藤忠雄提出了大膽的提案——將水御堂建在蓮花池下,讓它成為一座水下寺廟。 從海邊走到丘陵的最高處,橫亙在人們眼前的是三公尺高的清水混凝土牆。它和相鄰的等高弧牆形成了有方向的路徑,走到路徑的盡頭,則是一個橢圓形的蓮花池,象徵著佛教的「步步生蓮」。 在蓮花池水的中央,沿著一條狹長樓梯往下走,則看到水御堂的紅色大廳。大廳內部的牆體和立柱均使用了紅色的油漆,每當夕陽餘暉藉由窗櫺進入大廳時,整個空間便會被紅色籠罩,彷彿是佛光四射,富有禪意。   光林寺位牌堂/奧野崇 真言宗光林寺是四國島一座有1316年歷史的古剎,建築師奧野崇為它新造了一座新的佛教牌位堂。 建築師在鋼結構的建築腰部增加了550根檜木,同時加入了88塊玻璃隨機擺放在交錯的木椽間,兼具加固的機能,來適應多風多雨的山中氣候。 由玻璃圍成的光之迴廊內,光線的顏色隨著寺廟周圍的自然環境而變化,是建築師對佛教萬物皆無常的思想的映照。 總寧寺無憂樹林/妹島和世 無憂樹林是妹島和世在千葉的總寧寺內設計的一座小建築,供參拜和掃墓者小坐。建築師妹島和世使用她所擅長的材料與建築語彙打造了這座與周邊傳統建築樣式完全不同,卻又毫無違和感的空間。 無憂樹林的整個建築屋頂,是由三片花朵狀的金屬薄片構成。鋁板的屋頂打磨出鏡面的光亮,倒影出周圍風景,底部伸出幾根纖細的柱子,依然是慣常的輕盈作風。 無緣寺回向院/河原泰 無緣寺回向院位於東京淺草附近,屬淨土宗,是一座具有360年歷史的古寺。建築師河原泰在這裡打造了一幢現代化佛堂。整個建築有三層,並且使用黑色鋼結構取代圍牆,使得整個建築看起來輕盈又通透。 建築師在二層使用了開放式空間的理念,寺廟原有的竹子沿著二層的迴廊自然伸展,輕薄的綠蔭交疊出室內的蔭涼幽靜,遠看如懸浮在空中的庭院,與二樓屏風上《淨土的瀑布》的圖案相輝映。回向院的重建,獲得了日本2016年Good Design大獎,也讓這300多年歷史的寺院,有了新的社會意義。 札幌真駒內武田公墓「頭大佛」/安藤忠雄 日本著名建築師安藤忠雄在札幌真駒內武田公墓的一座山中,設計了一個巨大的、由薰衣草覆蓋著的寺廟,而這座巨大的佛像就在薰衣草花海當中。雕像頭部的頂部正好穿過一個在青翠的土丘的中央的圓形的井,那裡鋪滿了15萬株紫花植物。訪客必須藉由一條40公尺長的隧道到達13.5公尺高的雕像腳下。由摺疊的混凝土構成的拱門,隧道燈光昏暗,創建了一個「子宮」的氣氛,而在中心的開闊處是自然的光線,周圍的摺疊式混凝土牆,狹窄的朝向天空。  

雕刻時光的土耳其建築師,Emre Arolat

EAA( Emre Arolat Architecture)由Emre Arolat和Gonca Paşolar於2004年成立,最初是在伊斯坦堡的一個小辦公室中,不久便成為了土耳其最大的建築師事務所之一。他們掌握了各種規模和類型的設計,包括眾多的宗教建築,EAA在伊斯坦堡、倫敦紐約營運,使他們的設計能力適應不同的地理和文化。 EAA不斷尋找雕刻光線和材料的新方法,儘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並從一開始就藉由製作細部來呈現最終的建築,進而鞏固設計。EAA作品的每一作品都是藝術品,它將智力和藝術的敏感性結合在一起,同時又受到了傳統和文化的熏陶。 Sancaklar Mosque清真寺,土耳其/Emre Arolat Sancaklar清真寺位於伊斯坦堡郊區Buyukcekmece,試圖解決設計清真寺的基本問題,藉由與當前基於形式的建築討論劃清界限,關注宗教空間的本質。 位於一片草原之中,與周圍的郊區封閉社區由繁忙的高速公路隔開。在清真寺上院環繞公園的高牆,清晰地勾勒出喧囂的外部世界與寧靜的公園氛圍之間的界限。從公園延伸出來的長長的樹冠成為了唯一可以從外面看到的建築元素。建築與地形完全融合在一起,當人們穿過景觀、下山和在牆壁之間進入清真寺時,外部世界被拋在了後面。 清真寺內部,一個簡單的洞穴般的空間,成為一個戲劇性和令人敬畏的地方祈禱和與上帝獨處的場所。齊布拉牆上的裂縫和裂縫增強了祈禱空間的方向性,讓陽光可以滲入祈禱大廳。 該作品不斷地在人為與自然之間製造緊張關係。沿著自然景觀斜坡的天然石質樓梯與跨越6公尺的薄鋼筋混凝土板之間的對比形成了天篷,這有助於增強這種雙重關係。 Mau Religious Complex土耳其/Emre Arolat 馬爾丁是土耳其東南部的一座古城。它有著密集而複雜的城市紋理,由石牆、狹窄的街道和內部庭院組成。在這個充滿詩意的空間裡,來自不同種族和宗教的人們已經共同生活了幾個世紀。 Mardin Artuklu大學的作品簡介是設計一個宗教綜合體,它將馬爾丁的三個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雅茲迪教)的崇拜空間結合在一起。 建築的力量,當它觸及一個人的靈魂而不屬於嚴格的文化象徵或歷史慣例時,被認為是超越這些問題的媒介。在這個宗教綜合體的設計中,空間試圖以永恆的方式延續精神空間的唯一本質。它讓不同的宗教在不同的空間呈現自己,同時使它們成為日常生活之外的共同經歷的一部分。不同的崇拜空間不是可以相互比較的單一對象,而是一個更大的整體的一部分,是一個永恆的空間。以土色的混凝土、水和庭院為基礎,對空間和空間進行模擬,將空間與古馬爾丁的詩意氛圍連接起來。 Nora清真寺和社區中心阿拉伯聯合大公國/Emre Arolat Emre Arolat建築師事務所公佈了他們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吉曼的諾拉清真寺和社區中心的設計。佔地10000平方公尺,位於杜拜北部,靠近一座大型高層住宅大樓。它藉由從地球上冒出的貝殼狀平台構成了自己獨特的氛圍和空間環境。 Yalikavak Palmarina土耳其/Emre Arolat 亞利卡瓦克(Yalıkavak)是土耳其西南海岸的瀉湖之一,如今正成為沿土耳其裡維埃拉藍色航行的熱門目的地。與其省級中心博德魯姆(Bodrum)在1980年代隨著旅遊活動的增加而面臨建築業的繁華不同,雅利卡瓦克(Yalikavak)仍處於半島相對平靜,安靜且未受破壞的海灣之中。 更新和擴展現有碼頭綜合體,以供Yalikavak的中產以上階級使用,需要在此特定地區吸引大量投資,因此也會帶來自己的設施。設計的主要動機試圖充分滿足新居民的需求和願望,並與當地的真實品質建立對話,在Yalikavak的建築和社會氛圍中找到歸屬感。這種趨勢可以簡單地描述為「地中海生活方式」。

大河里福德祠新建開工動土 打造國際級土地公廟

位於台中西屯區的「大河里福德祠」是全台灣第1座採用國際競圖而設計建造的土地公廟,2020年12月5日舉行開工典禮,由麗明營造以總經費8,888萬元承攬興建,打造國際級廟宇,新建的福德祠將以「Under a Roof」概念呈現「ㄇ」字型設計,開口面向馬路象徵包容與開放,屋頂設計兼具古典與現代之美,預計2022年底完工。市長盧秀燕主持開工動土儀式,期望大河里福德祠成為全世界最特殊、最好的土地公廟。
- Advertisment -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