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予戰地遺址新生命 連江縣文化處與成大教授傅朝卿推馬祖戰地遺產建築轉譯計畫

0
1387

為戰地遺址賦予新生命,縣府文化處今年特推馬祖「戰地轉身 轉譯再生」連江縣再造歷史現場計畫,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傅朝卿教授擔任策展顧問,率多位建築師於2018年6月3日至6月5日抵馬踏勘,走訪南北竿、莒光目標營區;文化處表示,馬祖戰地文化遺產是以世界遺產的高度,審視與推動馬祖戰地遺產的保存、維護管理與再利用議題,針對遺產的保存價值與現存狀態,採取不同的因應策略,針對已釋出可運用之軍事空間進行調查評估,並根據上述盤點之需求,以對應性、適宜性、以及需求使用之可及性為考量,初步提出轉譯場域之評估。

為戰地遺址賦予新生命,文化處今年推戰地文化遺產建築轉譯計畫,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傅朝卿教授擔任策展顧問,率多位建築師於3日至5日抵馬踏勘,走訪南北竿、莒光目標營區。(圖:連江縣政府文化處)傅朝卿率邱文傑、張正瑜、簡志穎、賴人碩、姜樂靜、何黛雯、張清華、王雅韻等建築師 為戰地遺址賦予新生命,文化處今年推戰地文化遺產建築轉譯計畫,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傅朝卿教授擔任策展顧問,率多位建築師於3日至5日抵馬踏勘,走訪南北竿、莒光目標營區。(圖:連江縣政府文化處)

台灣的「世界遺產潛力點」

2009年馬祖金門以戰地文化為主題,被文化部列為台灣的「世界遺產潛力點」,這意謂著馬祖文化資產已從國家風景區的層級提升,被置放於世界的脈絡中;2010年馬祖更獨立列為第十八處潛力點,無論就其意義、規模以及發展潛力而言,馬祖絕對具有其獨特的世界級價值。

馬祖的冷戰軍事遺產

綿密分布在島嶼沿岸的據點,構成馬祖防禦最突出也最堅實的鋼鐵邊緣。而地形地貌掩蔽的內陸營區,則是兵力備戰訓練與蓄積能量的所在。地位重要且能代表島嶼型防禦的沿海據點,僅剩少部分還有駐軍,大部分據點都已閒置荒廢。

據點營區卸下軍事任務是時代所趨,當據點功能逐漸衰微,據點或者廢棄或者釋出,這些位於最開闊位置的空間,開啟了一個新的展演命題,透過場域的認識、重構與模擬,提出發想、設計甚至實現,延續據點的生命力與能量,賦予軍事空間新的時代意義。

因此架構在戰地島嶼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脈絡下,馬祖整體戰地文化藍圖為:保存戰地遺產、再現歷史厚度、轉譯島嶼魅力,並以此作為地域振興的動力。馬祖戰地遺產建築轉譯計畫即是在此整體推動藍圖中的轉譯力量,當這些場域空間已然失去原有功能之際,承續既有的能量並賦予新的生命。

3日至5日進行轉譯場域調查與評估,以馬祖已釋出之軍事空間為基礎,就已釋出運用中、已釋出規劃中以及已釋出可運用三種狀態,進行全盤調查了解與整理。

傅朝卿率邱文傑、張正瑜、簡志穎、賴人碩、姜樂靜、何黛雯、張清華、王雅韻等建築師參與

期間由傅朝卿邱文傑、張正瑜、簡志穎、賴人碩、吳建志、姜樂靜何黛雯張清華、王雅韻等建築師抵馬進行轉譯踏查,首日前往已運用據點情況踏查,包括01據點、55據點、12據點,南竿場域踏查包括26據點、腰山營區、53據點、86據點;4日上午轉往西莒場域踏查包括14哨、15哨、八五高地,下午前往北竿場域踏查15據點。

目前已釋出運用中的方式,主要作為原樣保存之觀光用途,例如南竿北海坑道、大漢據點、鐵堡;東莒大砲連營區等、政府自營之儲藏與觀光用途(南竿八八坑道馬祖酒廠儲酒室)、政府委託經營管理之博物館用途(南竿01據點戰地博物館)、民間承接作為商業空間用途(南竿55據點青年民宿、12據點刺鳥咖啡書店、枕戈待旦餐廳)等;已釋出規劃中的則有南竿梅石區域再造歷史現場整體規劃,以及津沙東營區老酒文化園區等。

返台後由各建築師針對其所負責的目標場域,進行外部環境與內部空間之調查、測繪,以做為基本資料的建立,以及未來進行規劃設計之基礎,進而提出目標場域初步建築設計規劃構想與圖面呈現,在考量未來使用需求或其他可能之建築轉譯方向,並以圖面呈現其構想內容,以作為後續階段未來實現之依據。

文化處指出,戰地經歷遺留給馬祖的,不僅是世界級的遺產,同時也開啟了時代的命題,空間、生活與經濟之間的當代對話。因此,如何將透過建築轉譯的力量,將三者之間進行連結與增生。當原有建築空間的功能已經消失,如何回應現有的需求與促動潛力的需求,進而能夠達到豐富新的生活內容與開創新的經濟模式之願景。

「戰地轉身 轉譯再生」連江縣再造歷史現場計畫

計畫摘要 Abstract

1.藉由「再造歷史現場」的文化行動,翻轉馬祖的地理宿命,使之真正邁向「後去戰地」的歷史進程。
2. 將原本作為展示戰備 意志與能力但逐漸消失的據點營區,作為延續與豐富島嶼魅力的展示平臺,開展新的展演命題與空間意義。
3. 對話、挖掘、整合當代馬祖社會的生活需求與經濟潛能,讓這些原本被排除在日常運作之外的軍事據點,回到生活與發展的脈絡。
4. 透過場域的認識、重構與模擬,提出發想、設計甚至實現,延續軍事建築遺產的生命力與能量。
5. 在馬祖戰地文化遺產整體策略佈局下,達成保存、再利用與再生共生並存的新契機,同時以新時代的手法,再造部分歷史現場。

計畫緣起 Origin

為了解決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所遭遇的挑戰,文化部提出「再造歷史現場」之構想,意在將古蹟、歷史建築與聚落,納入國家整體空間治理策略,並由此擬定具永續性的維運計畫,讓歷史現場回應當代生活。 連江縣在此政策引導下,透過審視自身的歷史脈絡與環境特質,以「戰地文化」 為主題 ,推動馬祖再造歷史現場計畫之逐步實現。

一、馬祖:移動之民與交會之島

馬祖列島位在中國大陸與臺灣島之間,國家政權治理經過數次更迭,也在其影響下而有不同文化圈之移民社群來去,包括明清時期因為豐富漁場吸引來自中國大陸沿海漁民之閩東文化圈以及在中國東南沿海肆虐的日本倭寇、在國民政府軍隊進駐後來自中國各省之軍人、以及軍管時代後期來自臺灣的義務役軍人、甚至是民國60年代馬祖人開始遷至臺灣各地包括桃園基隆新北等地區落腳,形成新的在地文化社區。以上在中國 馬祖 臺灣 日本之間的多角鏈結承載著不同歷史背景下,受到區域經濟或國家政治影響而主動或被迫「遷移 定居 再遷移」的生命經驗,也隱約形塑出當今島嶼及居於島上人群之性格:「漂泊、無根與隨遇而安」,但這些移動社群的差異與互動也交會建構出當今的馬祖文化。
 
過往,馬祖列島往往被認為是臺灣或中國的離島,這樣的邊界建構往往給人一種劃界排除、你我隔離的封閉感,但馬祖其實也是「多重元素交會的所在」:地理位置上,馬祖列島位在親潮與黑潮兩大海流的交界帶,因此自古即是一海產資源豐富的優良漁場,也進而吸 引周遭來自中國大陸、日本之漁民或倭寇前來獲取所需資源,成為不同文化圈的交界與互動所在。在20世紀之冷戰時期、國共對峙的態勢下,馬祖列島則搖身一變成為自由與共產陣營的交界。因此無論是從地理環境、文化圈、歷史、地緣政治的角度上看待馬祖列島,都可以發現它獨特的交會特徵。
 
上述提及的交會特徵,可以讓界線有另一種不同於封閉和劃界的思維,也就是界線一旦被模糊甚至成為互動的媒介與介面,便有可能促使原先界線兩側的文化圈進行交流互動,也就是說:當我們將「邊界」轉化為「交界」,便能看見馬祖未來發展的更多可能性,甚至讓彼此的差異 成為被看見之異質空間。而馬祖列島也不單單跟臺灣、中國大陸相關連,也因為冷戰歷史而跟東亞社會包括韓國DMZ 、越南古芝、日本沖繩廣島、馬來西亞新村等地區產生網絡關係。

 

基於以上論述,本案以「馬祖:移動之民與交會之島」作為整體文化治理主軸構想,並擬定出六大策略方針。

 

 


基地範圍 Working areas

本縣推動建築轉譯計畫,邀集國內八位傑出與新銳建築師,進行八處場域之創意再生設計,分別是南竿五處、北竿一處以及西莒二處。 在上述的再生設計提案中,根據現況分析、使用權屬、再生目標以及未來經管方式的可行性等評估項目,選定位於南竿島的四個海防據點,作為本計畫之示範實現基地。

南竿島是馬祖列島的政經中心與交通門戶,亦是戰地政務時期軍事佈署的心臟地帶,其海防據點的配置由島嶼北方的中心為起點,順時鐘方向環繞島嶼邊緣形成環狀分布,共計有95個據點。而各據點之間亦有相互支援掩護的功能,是各自獨立但又彼此呼應的存在,同時海防據點與島嶼環境融合的特質,雖據點功能大致類似,但卻因為所在位置的差異,在不同時間季節下,與大自然的各種樣貌共構出截然不同的風景。
另一方面,本示範計畫不僅涉及實體空間的轉譯再生,更著重該空間改變之後,對應當代需求的可能性,因此南竿島相對來說也較具有可承接經管的潛在能量,同時集中在同一個島也會有聚焦與放大的效果,並形成一個網絡連結的關係。

因此本計畫以分別位 南竿島東西南北方位的26、53、77、86據點為示範計畫實現基地。

 

計畫目標 Objective

一、統籌執行計畫

1.以軍事建築遺產創意再生作為整體文資策略之一,在馬祖戰地遺產的整體佈局之下,根據分級治理的架構,選擇與界定場域的對應方式、實施步驟與經管策略。
2. 透過資源盤點、共識會議、策略擬定、溝通遊說等方式,統整政府部門、專業設計團隊、在地協力團隊、民間社群等內部與外部資源之角色與需求,以達成相輔相成之結果。
3. 發掘與媒合國內外建築、環規、空間、藝術等相關領域專業設計者,發展馬祖軍事建築遺產的創意再生設計。並提供專業設計者價值評估建議以及深入了解地方社會歷史脈絡和自然、人文生態之分析與協助。
4. 發展整體論述、溝通策略;進行社會動員、資源整合,提升將此一計畫之高度、能見度與社會影響力。

 

二、再生設計實現計畫

1.根據現況分析、使用權屬、再生目標以及未來經管方式的可行性等評估項目,進行分階段實作,預計在本計畫年度(四年),完成六至八個基地的創意再生計畫。
2. 工作項目包括鑽探測量、結構評估、細部規劃設計、以及營造施工等。
 

三、再生設計發展計畫

1.持續邀請指標性建築師參與,擴大邀請具有處理場域能力的藝術家、環境設計、園藝景觀甚至過去參與遺產設計構工的老兵參與,並且開放部分標的進行徵件,藉此擴大參與的面向與想像的多樣性。

2. 設定多重目標,根據 場域所界定目標任務,採取不同的操作方法,除了以建築師為主導發展作品之外,其他例如針對使用需求的議題討論,針對國際志工的創意再生設計工作營、以及邀請跨領域藝術家發展藝術計畫的場域工作坊等等 。
3. 預計於本計畫年度(四年)發展8-16個設計提案,並視各種條件情況評估進入實作階段的標的順序。

四、再生設計策展計畫

透過記錄、文字、影像、展覽、出版、社群媒體、大眾媒體、交流講座等方式進行推廣行銷,並針對不同階段的進展狀態、目標對象,採取與之相應的露出策略與策展方式。
 

五、空間事件行動計畫

透過劇場、展演、文化路徑等空間事件、活動等的發生,創造新的空間體驗與經驗連結。
 

預期效益 Expected

1. 以設計為方法,針對當代文資議題所面臨的挑戰,提出新的價值論述、對應觀點與實踐策略。
2. 以空間為基地,在不同時空條件與社會脈絡下,進行建築設計者、關係人、使用者的對話,真正達成再造歷史現場的目的。
3. 以 建築、藝術、景觀、植物、設計等等跨領域專業 結合文化資產,擴大文化資產運用之可能性,豐富歷史深度、人文廣度的島嶼魅力。
4. 促成軍事建築遺產之空間功能、價值與當代社會之需求、詮釋的相遇,以創造新的空間生命與意義。
5. 預計在四年之內完成16-25件設計提案與實踐6-8處創意再生計畫使之成為馬祖戰地遺產再造歷史現場工作的新亮點。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