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生活交織!新北市立美術館,姚仁喜實現電影敘事與空間流動的建築實驗

0
2136

鶯歌鎮上閃耀的銀光

沿著大漢溪,從台灣中央山脈蜿蜒而下的河流,來到台北南郊,寬闊的石床河道在群山中顯得格外醒目。台灣南北向的主要鐵路線,緊貼著河流,其中一站便是緊湊的鶯歌鎮,這裡曾是台灣陶瓷業的中心。距離車站入口僅幾百米,就在這個鶯歌溪與大漢溪匯流的三鶯新生地,新北市美術館的長方形建築,從河床上拔地而起,外牆上裝飾著長短不一的銀色管子,還有兩個向外突出的量體點綴其中。這座美術館,出自知名台灣建築師事務所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之手,在陽光下閃爍著神秘的光芒,彷彿在召喚你穿越連接小鎮和美術館入口的狹窄人行天

New Taipei City Art Museum 新北市美術館的長方形建築,從河床上拔地而起,外牆上裝飾著長短不一的銀色管子,還有兩個向外突出的量體點綴其中。這座美術館,出自知名台灣建築師事務所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之手,在陽光下閃爍著神秘的光芒
新北市美術館的長方形建築,從河床上拔地而起,外牆上裝飾著長短不一的銀色管子,還有兩個向外突出的量體點綴其中。這座美術館,出自知名台灣建築師事務所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之手,在陽光下閃爍著神秘的光芒 Photo © Iwan Baan

建築師姚仁喜:電影夢與空間敘事的交會

1951年12月6日誕生的姚仁喜建築師,在50歲那年,毅然放下繁忙的建築事業為了一圓未竟的藝術之夢,遠赴紐約追尋電影夢,到紐約電影學院在哈佛大學開的課程學電影,這段電影學院的學習之旅,不僅豐富了他的藝術視野,更為他的建築創作注入一股獨特的電影感。姚仁喜發現,他在思考建築時,彷彿化身導演,讓鏡頭在空間中流動,捕捉每個角度的光影變化。這種電影式的想像力,使他的作品充滿敘事性,每個轉角、每道光線,都像是一段段故事的鋪陳。姚仁喜自詡為「用建築說故事的建築師」,他認為建築不僅是實用的空間,更是情感的載體,能引領人們走入故事的世界,感受其中的悲歡離合。

姚仁喜的建築敘事:流動空間與電影體驗

跨過潺潺小溪,宛如踏入美術館的序曲,映入眼簾的,不僅是矗立眼前的建築主體,更是一座隱身其下的「藝術街坊」。沿著小溪蜿蜒而上,低矮的混凝土建築與紅磚巷弄,交織成一座迷宮,引領人們探索美術館的另一面。這片「藝術街坊」,從溪畔緩緩升起,與美術館廣場交會,一路延伸至基地盡頭,最后是一个砖砌的高台,彷彿一座瞭望台,將大漢溪與遠山美景盡收眼底。

姚仁喜建築師將這段精心編排的空間序列,比擬為「電影體驗」,他強調剖面設計的重要性,認為「剖面是空間流動的方式」。透過建築剖面,觀者能在光影變化中,感受空間的層次與韻律,彷彿置身電影場景,隨著鏡頭推移,體驗建築的敘事魅力。這樣的空間敘事手法,不僅是姚仁喜建築師的獨特風格,更體現了新北市美術館的設計巧思,讓建築不再只是靜態的觀賞對象,而是引人入勝的空間體驗。

美術館以蘆葦為靈感,創造出與自然環境相融的模糊、不確定性建築。外牆由高低錯落、長短不一的噴砂鋁管組成,搭配直向分割的三色鋁板,宛如蘆葦隨風搖曳的朦朧美感。表面微微反光的層次變化,呈現連續不斷的視覺幻影,巧妙地將變幻莫測的自然環境與景觀映射於立面上,獨特的建築外觀在視覺上吸引人們感受蒼茫中量體的瞬息萬變
美術館以蘆葦為靈感,創造出與自然環境相融的模糊、不確定性建築。外牆由高低錯落、長短不一的噴砂鋁管組成,搭配直向分割的三色鋁板,宛如蘆葦隨風搖曳的朦朧美感。表面微微反光的層次變化,呈現連續不斷的視覺幻影,巧妙地將變幻莫測的自然環境與景觀映射於立面上,獨特的建築外觀在視覺上吸引人們感受蒼茫中量體的瞬息萬變

新北市美術館:實驗性藝術村

這座總樓地板面積超過32000平米的美術館,是一場實驗。它的誕生,源於新北市政府於2010年將台北周邊地區整合為單一行政區後,希望建立一個既能造福當地居民,又能吸引遠方遊客,擴大鶯歌藝術文化經濟的機構。因此,在聘請策展人或購置永久收藏品之前,美術館的概念就已成形。美術館的規劃也很特別,除了典型的展覽廳和博物館設施外,還包括在地面層設置「藝術街坊」,做為許多藝術家的工作室空間。

美術館導入開放式概念,地面層的藝術街坊以老街的空間尺度,規劃各式藝術相關商店、書店、工作坊、咖啡廳和藝術教室等。錯落的清水混凝土牆圍塑出層次豐富的戶外廣場,串連室內空間,訪客可在其中漫步、參與藝文活動、欣賞開放式裝置藝術
美術館導入開放式概念,地面層的藝術街坊以老街的空間尺度,規劃各式藝術相關商店、書店、工作坊、咖啡廳和藝術教室等。錯落的清水混凝土牆圍塑出層次豐富的戶外廣場,串連室內空間,訪客可在其中漫步、參與藝文活動、欣賞開放式裝置藝術

藝術與人的親密接觸

正是這個特殊的規劃,吸引了姚仁喜在2014年參加美術館國際競圖。在台灣設計其他博物館時(特別是在嘉義的故宮南院),姚仁喜一直在探索建築如何幫助博物館擴大吸引力,而新北美術館的獨特規劃,讓他能夠進一步拓展這個想法。事務所負責人楊孟凡表示:「人們常常認為現代藝術需要保持距離,但我們想證明,藝術可以與人們親近。」為此,事務所提出以兩種截然不同的形式來呈現美術館的兩個主要功能:將博物館的展覽廳堆疊在長方形的量體中,而工作室、商店和餐廳則布置在低矮建築物構成的免費開放村莊中,兩者共同創造出一種動態的來回互動。中央廣場和鏡面樓梯等共享空間,邀請遊客參與這兩種功能。在中央廣場,巨大的窗戶提供了近乎窺視的視野,可以一覽博物館內部,而鏡面樓梯則蜿蜒向上。

New Taipei City Art Museum.
新北市美術館座落於鶯歌溪與大漢溪交匯的三鶯新生地,緩坡而上的基地宛如溪中綠洲,北望龜崙山,南眺雪山山脈,壯麗山河成為美術館獨特的地景。姚仁喜建築師巧妙融合在地歷史與文化,將大漢溪乾涸河道上的石頭、鶯歌三峽老街的紅磚建築,以及隨風搖曳的蘆葦,轉化為現代前衛的造型,打造一座「蘆葦叢中的現代當代美術館

姚仁喜翻轉國際競圖困境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預計未來可能也會是這樣),來自其他國家的知名建築師來到台灣,在國際競圖中往往都能夠擊敗台灣本土事務所,所帶來的設計成果卻常常是與當地生活方式格格不入的誇張形式。幸好,這次新北市美術館競圖結果不同:姚仁喜勝出,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屈居第二。然而,這只是挑戰的開始。九年來,姚仁喜和他的團隊面對市府更迭、館方領導層變動、預算壓力,以及全球疫情的種種難題,努力實現他們對建築的願景。期間,一些修改不可避免:例如,工作室樓層從最初以岩石河床為靈感的複雜幾何形態,調整為更接近台灣城鎮的正交形式。然而,這未必是壞事,整體而言,完工後的美術館與最初的設計方案非常接近。

New Taipei City Art Museum.
Photo ©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

美術館空間:靈活多元的藝術舞台

美術館主量體共八層樓,其中兩層為主要展廳,挑高設計,寬敞明亮。每層展廳兩側分別是公共動線和後勤空間,鋼構巧妙採用范倫第桁架 (Vierendeel Truss)和大量斜向支撐,使22公尺寬的展廳得以實現無柱空間,提供最大的靈活性,這在展品尚未確定的情況下尤為重要。

下層展廳則採用階梯式設計,既可以配置為通過樓梯和坡道連接的空間序列,也可以配置為從相鄰的流通大廳分別進入的獨立房間。裸露的防火樑和管道系統,賦予這些展廳一種粗獷感;上層展廳則以長條狀的漫射天窗與機械系統交替出現,在廣闊的空間中營造出節奏感和尺度感。

New Taipei City Art Museum 美術館主體建築以大跨距結構漂浮於藝術街坊之上,提供極具彈性的展覽空間。訪客經由大階梯抵達二樓空中大廳,進入四大展覽主題空間:一般展覽室、大型展覽室、國際及主題特展區。屋頂設有花園餐廳,可遠眺大漢溪美景
美術館主體建築以大跨距結構漂浮於藝術街坊之上,提供極具彈性的展覽空間。訪客經由大階梯抵達二樓空中大廳,進入四大展覽主題空間:一般展覽室、大型展覽室、國際及主題特展區。屋頂設有花園餐廳,可遠眺大漢溪美景

建築外觀呈現獨特的視覺符號

美術館外觀覆蓋著密密麻麻的管狀結構,既能遮陽,又能柔化建築的直線邊緣。姚仁喜競圖時的最初構想,是將鋁管(其中巧妙地穿插著圓形鋼柱)與大漢溪的蘆葦相互呼應,但建成後,它們最顯著的效果,或許是在遠處賦予美術館獨特的視覺標誌。大元建築工場在設計時考慮到了維護問題:在建築外牆和管狀結構之間,留有足夠的空間懸掛清潔平台。向外突出的兩個較小量體,分別是二樓的大廳和五樓的咖啡廳,提供了開闊的周邊景觀。八樓設有餐廳和公共庭院,而位於藝術街坊下方的三層地下空間,則容納了多功能演講廳、兒童博物館、藝術品處理和儲存空間,以及公共停車場。

New Taipei City Art Museum.
© Shawn Liu Studio
New Taipei City Art Museum.
Photo © Iwan Baan
New Taipei City Art Museum Photos © 張基義
Photos © 張基義
New Taipei City Art Museum.
Photo © Shawn Liu Studio

新北市美術館:打造嶄新文化體驗

新北市美術館的未來仍有許多未知數。2023年10月,這座斥資27億元新台幣興建的美術館終於敞開大門,舉辦了廣受歡迎的「台灣設計展」;隨後,美術館暫時關閉,進行藝術品裝置和工程收尾,預計2025第一季以重新開館。

然而,在目前的狀態下,其雄心壯志已可窺見一斑:沒有典型白牆美術館的沉悶與矯揉造作,而是感覺像是傳統「鶯歌鎮」的延伸,新北市美術館是一處處充滿藝術創作和觀賞、小吃、咖啡和閱讀、家庭聚會和兒童捉迷藏、靜靜欣賞風景的空間。美術館為什麼不能是這樣的呢?姚仁喜以其特有的謙遜表示,台灣缺乏博物館文化,因此需要創造性的努力來吸引社會大眾,尤其是在美術館門票並非免費的情況下。

事實上,新北市美術館比這更為大膽:它的設計不是基於現有文化的缺乏,而是基於塑造一種新文化的承諾,一種博物館成為民主空間,鼓勵多種活動,並支持不同方式參與藝術的文化。這種願望既是建築的,也是制度的,它啟發了諸如巴西女建築師Lina Bo Bardi 的聖保羅美術館美國建築師Kevin Roche 的奧克蘭加州博物館等重要先例。姚仁喜從零開始設計一個文化設施,為建築師提供了非比尋常的能動性:「業主來找我們,問『我們應該做什麼?』」他的建築以強有力的方式回答了這個問題,為思考高雅文化(high culture)提供了一個不同且更好的空間案例。

打造民主藝術空間

2023年10月,斥資27億元新台幣打造的新北市美術館,在萬眾矚目下揭開神秘面紗,以「台灣設計展」為首展,吸引眾多民眾慕名而來。展覽結束後,美術館暫時閉館,進行藝術品佈置與最後修繕,預計2025年第一季將以嶄新面貌迎接各界。儘管美術館尚未正式營運,但其雄心壯志已展露無遺。不同於傳統美術館的嚴肅與拘謹,新北市美術館更像是鶯歌小鎮的延伸,充滿活力與生活氣息。在這裡,藝術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無論是品嚐小吃、啜飲咖啡、閱讀書籍,或是家庭聚會、兒童嬉戲,都能感受到藝術的溫度。姚仁喜建築師認為,台灣缺乏博物館文化,因此美術館更需發揮創意,吸引更多民眾參與,尤其是在門票收費的情況下。

建築師的社會責任:姚仁喜的文化理想

新北市美術館不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一場文化實驗。它的設計理念,並非填補現有文化的空缺,而是要塑造一種全新的文化體驗。在這裡,博物館不僅是藝術殿堂,更是民主開放的公共空間,鼓勵多元活動,讓民眾以不同方式接觸藝術。這種理念,與巴西女建築師Lina Bo Bardi的巴西龐培亞文化體育中心SESC Pompeia美國建築師Kevin Roche的奧克蘭加州博物館等先例不謀而合。

姚仁喜建築師深信,從零開始設計文化設施,賦予建築師獨特的使命感,在知名美國建築雜誌《Architectural Record》記者Izzy Kornblatt的訪談中表示,「業主來找我們,問『我們應該做什麼?』」新北市美術館正是他對這個問題的最佳解答,以空間的力量,重新定義高雅文化(high culture)的意義,為社會帶來更美好的文化體驗。

建築圖

New Taipei City Art Museum 地面層平面圖 Plan
地面層平面圖 Plan
New Taipei City Art Museum 各層平面圖及剖面圖
各層平面圖及剖面圖

作品資訊

作品名稱:新北市美術館
作品位置:新北市鶯歌區館前路300號
作品類型:美術館文化設施、展演空間
業 主: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用途:展覽廳、典藏室、兒童美術館、藝術街坊
建築
事 務 所: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
建 築 師:姚仁喜
監造建築師:呂恭安
參 與 者:
設計:沈國健、吳建毅、王馨慧、楊孟凡、葉淑惠、佘明鴻、何承禹、溫克寰、葉欣界、陳蕙綺、戴博彥、Young Kang、 徐延翎、林瑋軒、黃詩庭
監造:周俊仁、蔡典昇、林銘章、王俊順、虞永威、羅天佑、陳獻暉、李明男
顧問群
結構:Arup(SD)、創緯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機電:Arup
空調:林伸環控設計有限公司
景觀:
設計:SWA Group
執行:禾拓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外 牆:馬可盧設計技術有限公司
燈 光:大公照明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聲 學:聲美華有限公司、XU-ACOUSTIQUE
舞台設計:行式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施工:久年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結構系統:美術館鋼構/藝術街坊:RC
外牆材料:鋁管、玻璃帷幕牆、深色玻璃、鋁板、鋁擠型板、杉木紋清水混凝土
基地面積:44,041m2(總基地2.5公頃)
建築面積:6,884m2
總樓地板面積:32,641m2
層 數:地上8層、地下3 層
設計時間:2015年2月至2016年9月
施工時間:2019年2月至2023年10月
獲獎:2020 國家卓越建設獎 - 最佳規劃設計類 公共建設類
攝影:Iwan Baan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