蜷蜷亭的構想與願景
在新竹市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第二餐廳外的綠意盎然中,一座名為《蜷蜷亭》的空間裝置靜靜地展現其獨到之美,《蜷蜷亭》由曾令理帶領陽明交大建築研究所聯手偶然設計團隊共同創作,參與第三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設計靈感源於自然界的形態與數位技術的結合,透過展覽呈現「竹」這個擁有數千年歷史的材料與建築設計在當代的表現方式。這座竹構亭設計以連續的曲面為主,不僅提供半室內的遮蔽空間,更延伸至戶外,形成一個大型的座位區,為校園帶來集美觀與實用於一體的休憩空間。
孟宗竹與剖竹技術結合的構造力學
《蜷蜷亭》主要採用孟宗竹作為建材,結合剖竹技術與農用塑膠織網,打造出涼亭的核心結構。設計團隊深入研究竹材的每一個特性,確保每根竹子都展現出最佳的彎曲度和強度。此外,採用鋼樑基礎,強化了結構的穩定性與耐久性,這種建造方法不僅突顯了竹材的自然美感,也是傳統與現代工法的完美融合。
在「竹籟文創」的協助下,《蜷蜷亭》的建造過程中特別針對其圓弧、傾斜和大量體的設計需求,陳慶來師傅選擇使用比桂竹更粗的孟宗竹,並將兩條剖竹組成單一梁體以增強結構的穩固性。這樣的調整雖增加了工時和材料使用,但曾令理欣然接受了這些建議。曾令理最初預想的竹管應能承受設計中的彎曲,但隨著對竹子特性的逐漸理解,順應性地調整了工法,以更好地應對結構挑戰。
高第啟發下的結構流動性
西班牙建築大師高第的名言「直線屬於人類,曲線屬於上帝」,啟發了曾令理在《蜷蜷亭》的設計中大量採用了自然的流動曲線,這些曲線不僅為建築賦予了獨特的優雅和細膩美感,還增強了整體結構的流動性。每一道線條都與自然進行著無聲的對話,緩緩展現柔和語彙。在這片被曲線柔情環繞的空間中,流連其間的學生與教職工可以在這裡發現靜謐的角落,坐下放鬆、釋放日常的壓力,從全新的角度啟發思考,體驗設計與自然無聲的交融。

與「竹籟文創」的卓越合作
在《蜷蜷亭》的建造過程中,團隊面臨了不少技術與材料的挑戰。竹材的選擇、處理及安裝都需要極高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與陳慶來師傅領導的「竹籟文創」的合作,使得這次施做得以利用更加精確的剖竹技術,確保結構的安全與美觀。此外,現場3D放樣技術的使用,確保了設計的精準實現,每一步施工都需精心計畫與執行,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台灣建築永續創新
《蜷蜷亭》代表台灣建築界對傳統材料的重新詮釋與創新嘗試,更是一個結合自然素材、數位設計、施工技術的示範,這座竹亭以優美形態改變了一所以理工為主的大學校園裡的景觀設計及環境美學,同時也是實現永續建築的重要實驗,曾令理與團隊探索了竹構的可能性,期待他們未來帶來更多具有突破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