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平鎮區「1895乙未保台紀念公園」於2021年11月開幕,不過整體設計卻有學者質疑和印度、美國的紀念公園設計雷同,認為是抓些別人做好的元素來組合出來,看不出和客家及在地元素有何關聯;桃市府工務局表示,或許遠看相同,但設計理念及細節則需近距離看才能了解。
桃園市府先前因戴小芹的新屋區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設計,被質疑抄襲英國東倫敦大學生作品,現又有學者點出1895乙未保台紀念公園設計像對日本安藤忠雄致敬,風波不斷,讓人懷疑市府對建設把關是否出現問題。
「1895乙未保台紀念公園」主要是紀念客家人抗日的英勇事跡,公園採不落柱環形跨橋設計,「乙未之環」內側包圍著清水模紀念牆及半月型的無邊際鏡面水池,可作為緬懷紀念儀式的場域,也象徵共同保護家園的團結,足以超越對立和斷裂,並呼應當地信仰中心褒忠祠。
2018年由桃園市府客家事務局主辦、工務局代辦的乙未戰爭紀念意象營造競圖活動,由「暮光Twilight」作品獲獎,當中設計手法包含生命之圈、反思之池、戰爭之牆、重生之縫、希望之坡及英雄之柱。
圖文作家蕭瑩燈當時發臉書表示,對於被稱為獨一無二的設計有意見,他提出乙未公園內的廣場、清水模紀念牆等和印度的國家戰爭紀念公園、美國老兵紀念公園及二戰紀念公園雷同,抓些別人做好的元素來組合就出來了,「這種設計和客家、在地元素有啥屁關係」。
蕭瑩燈說,創作者要設計前難免會去參考好的作品,但可能會因此受到影響,只不過乙未公園看起來原創性不高,比較像拼貼各建築設計而成,而設計應是要先有一個理念,現在公園看不太出與客家的連結;他也提到台灣人對於審美觀還有很大進步空間,或許雷同也不太會有人注意。

向安藤忠雄致敬?
台師大助理教授蕭文杰認為乙未公園和台灣傳統的客家文化並沒有太大的關連,只是建置一座公園再冠上名字而已,或許設計是想向建築師安藤忠雄致敬,也有人向他坦言這就是抄襲安藤忠雄的水御堂,不過他認為真正該保留的是有客家痕跡的歷史建物,而非興建缺乏本土仕紳的元素的公園。
蕭文杰提到,乙未公園內的圓形水池和水御堂一樣,中間都有開一道樓梯通往樓下的展館,雖說水池圓形式常見的,但感覺有安藤忠雄的影子,讓人不禁想這到底是要向大師還是乙未戰爭的亡者致敬,乙未公園要紀念抗日英雄卻出現像日本大師的設計,當中關係微妙。
整體結構、形式、使用功能及精神意義都不相
工務局表示,當初以競圖方式廣邀台灣設計好手一同競賽,獲獎設計為景觀、建築業界共同評選,或許遠看會覺得很像,但近看可以了解整體結構、形式、使用功能及精神意義都不相同。
工務局指出,圓形水池意象象徵原住民、客家及閩南人各民族團結抵禦外侮,而清水模設計並非安藤忠雄發明,不過一般人容易將他們聯想在一起;公園享用簡單的方式表現,而建築手法是通用的,元素愈簡單愈容易相似,但仔細看細節有差異性。
工務局說,公園整體考量到都市中停車場、人行道等地方需求,因此最後出現在模樣,若這樣就說抄襲,對設計者不公平。
張涵瑋建築師表示,其實差異大及背後意義不同,不懂怎麼會被說雷同,不過自己的設計能與大師聯想在一起是他的榮幸;會如此設計是運用簡單的元素,考量到都市空間的串聯。
張涵瑋指出,客家元素不像原住民有圖騰,他們是一個族群的生活方式衍生的文化,因此從環境著手用半圓水池象徵融合及桃園的千埤之鄉,樓梯走下去展館空間形同走進歷史過往;現代建築有隱喻性及多元觀點,會發人省思每人看的解讀都不同。
桃園市工務局長賴宇亭從業主角度說明,乙未保台紀念公園,是一個由台灣人自己發想、概念設計、重視細部發展及注重建築物細節的好作品,設計師都是年輕一代,帶給桃園人一個值得細細品味的好公園。
張涵瑋+楊宗維+戴小芹+沈伯卿,四位建築師合力
本案概念競圖,由楊宗維建築師、李金威及OWMF的「暮光Twilight」榮獲首獎及50萬元獎金,市府也經由前三名團隊的同意,取得著作財產權,並於設計監造標,將三個概念設計納爲招標文件,讓參與評選者参考。
設計監造評選,張涵瑋建築師選擇了首獎暮光爲基底,服務建議書中載明與楊宗維建築師、戴小芹建築師及沈伯卿建築師簽署分包及協力合作意向書,這方案獲得優勝,契約簽署人為張涵瑋建築師,亦即是本案建築法之法定設計人及監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