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1日,珠海市銀坑半島(珠海文化藝術中心)設計提案國際競圖評審結果正式發布,由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獨立創作的設計提案「情定半島、脈絡綿延」,在中國國內外23家頂尖設計機構提交的12個高水準設計提案中脫穎而出,其中也包括MAD所提案的「穹頂下的村莊」珠海銀坑藝術中心。
01. 計畫概況
銀坑半島(珠海文化藝術中心)與石景山、野狸島(珠海大劇院)是珠海市近年來著力打造的三大城市公共空間,試圖凸顯珠海的文化魅力和歷史底蘊,提升城市規劃與建設品質。銀坑半島整體地勢南高北低,北部呈弧狀盆地,三面臨海,西臨鳳凰山淺山帶,是珠海主要發展軸線情侶路北向延伸上的關鍵節點,以及珠海沿灣區岸線上的重要城市景觀節點。

銀坑半島現狀本次銀坑半島的整體城市設計中,包含了一處文化藝術中心(含市文化館及主題圖書館)、一處500間客房規模的高端商務酒店以及部分商業及交通配套設施,地上部分總規模14.38萬平方公尺。地下部分總規模7.3萬平方公尺,除獨立的酒店區地下空間外,其餘部分為約6.3萬平方公尺的社會停車場,可容納約1500輛的停車需求。
鳥瞰圖
02. 設計策略
本次設計的整體策略:從宏觀條件入手,在對基地條件以及對標案例的深入研究下,對半島內的整體開發進行合理的規模定位及用地配置。其中,在宏觀條件層面,緊扣黨和國家制定的發展策略,以文化、民生、生態及開放四個關鍵點為抓手,以珠海自身的發展定位與需求為導向,對此次半島城市設計進行整體定位分析。 分析圖
對基地條件的研究,則著重從三個層面進行:一是從城市尺度的視域分析,將沿港灣大道及北向海灣的界面作形象設計的著力點;二是充分利用半島內的盆地地形,組織立體交通規劃;三是對北部海灣進行洋流分析,合理分配岸線資源。
分析圖
而藉由對標案例的研究,力求在完善基礎機能的同時,又對半島的開發總量進行合理控制,避免過度開發造成的資源浪費及環境破壞。
機能分區
03. 設計理念
半島的規劃延續了情侶路營造的以人為本、情感城市以及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力求打造一處能真正實現還海、還岸、還景於民的文化地標。 規劃結合基地的自然地形高差,充分利用下凹地形設置半地下停車空間;同時,半島內的環狀機動車動線也被局部組織在下層,而上層的地面空間即可被完全解放為連貫的城市慢行空間。為將整個半島打造成為能真正服務於公眾的城市公共空間,本次設計結合東側的保護性山體公園,將北向及東向的海灣完全開放為公眾海岸。
空間生成500間客房規模的商務酒店,則被設置於港灣大道的城市界面上,在與周邊環境山體及城市建築高度相協調的前提下,創造出高低錯落,靈活生動的山水城市形態。而本次規劃的重點,文化中心建築的主體,則選用了拓撲學中經典的莫比烏斯環數學模型。其首尾相連,同體共面的造型不但寓意著愛情的永無止境、始終如一;也像征著歷史變遷中,文化的不斷融合,綿延流長。
我們希望藉由這樣一個簡潔、直接的形象概念,讓公眾可以直接理解到設計的立意,進而在一個國際化的背景基調下,使文化地標能夠真正的實現文化開放與輸出的價值。
鳥瞰圖
主體周邊的基地,則結合建築的造型,呈環狀發散的方式組織,並利用微地形高差,將建築主體托舉抬升,進一步凸顯出文化地標獨特的城市地位與建築形象。基地的東側,在近海區域結合地景設置了配套商業機能,為公共海岸的活動提供更多元化的場景與消費內容。
整體平面配置圖
建築主體的東、西兩端分別設置為影劇院及主題圖書館、中部則以展覽及培訓機能作為連接和過渡,在合理規劃動靜分區的基礎上,也保持了分館之間的緊密聯系。
廣場效果圖
建築主體的中部與東端,利用結構抬升與懸挑,創造出地面層架空空間,在開放人視高度的觀海視廊的同時,也為公眾提供了可供遮陽、避雨的室外灰空間。
室內效果圖
風環境熱環境分析圖
同樣,為了兼顧亞熱帶氣候特點,除了建築形體本身採取一系列適應性設計之外,建築表皮上金屬板與玻璃帷幕牆在造型上有凹凸效果,在為建築主體塑造形體及質感的同時,也能成為有效的遮陽措施。
室內效果圖
作品資訊
作品名稱:珠海文化藝術中心
作品位置:中國珠海
作品類型:文化設施
建築設計: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地面積:35.36 Ha
總樓地板面積:21.68 萬平方公尺
專案負責人:盛文革、陳愷
規劃設計:盛文革、范楷、陳愷、胡娜、崔天舒
建築設計:范楷、陳愷、劉土洋、胡娜、崔天舒
景觀設計:范楷、胡娜
結構設計:楊霄、苗磊、崔娟、朱朵娥給
排水設計:劉婷暖通設計:孔文贈
電氣設計:艾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