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大陸,稍微年長點的人基本都有過住土磚房的經歷,土磚房因為牆體厚,所以冬暖夏涼,以至於好多農村的老人現在都不習慣住新式的磚房。
現在的農村到處都還有土磚房的斷壁殘垣。
以前農村普遍貧窮,買磚五六分一塊,一幢房子幾千塊磚,大部分都買不起。頂多買一兩百塊,下地基用。條件好點,多買點,磚包牆,外面看磚牆,裡面是土坯芯。家家戶戶娶媳婦蓋房子,都是自己拖土磚,當砌牆材料。
夏天麥糠下來,天氣熱,是脫坯好時機。一般是在平整開闊的路邊水溝,就地挖或者從別處拉來一堆粘土,撒上麥糠,或短稻草,澆上水,赤腳踩,鐵鍬鏟,和成均勻黏稠的泥團。麥糠是土磚里的粘接材料。
泥和好,在平整地方撒草木灰,擱上坯模子,用刷子沾水,沿模子四壁刷勻,開始往模子裡填上和泥團,填滿後,用棒槌敲打密實,再用抹子沾水抹平表面,開始起模。然後,以次往復。撒草木灰,避免土磚與地面粘接一起。模子刷水是起模時,不缺棱掉角。遇到好脫坯手,一晌打個四五百塊也不是問題。主要看基地和原料。
脫好的土磚,曬個三四天,曬乾曬硬,就可以搬起裝車,拉回家碼院內牆頭,用塑膠布蓋板,以防被雨壞。等屋架,檀條,椽子,瓦,蘆席,門窗籌備齊全,就可以建新房了。
最早時,還有用稻草盤泥和麥秸摻泥壘牆的。壘一截高度,就要用木棒,兩面槌打瓷實,等硬到一定程度,再往上壘。但這種壘牆技術不好掌握,牆壘到中途,不是歪就是裂。以後也被摒棄。
現代生產技術發達,像是紅磚,灰砂磚,空心磚,輕質砌塊等新型牆體材料,已取代流傳了幾千年的以土夯實的磚塊,成為作為農耕文化一部分的土磚及土磚房,也會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走進歷史,成為文化符號,成為人們的一種遙遠的記憶,和一絲絲縈繞在心靈揮之不去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