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影《你好,李煥英》頻頻登上熱搜,影片中出現的工廠大門、職工醫院、職工食堂、排球場、工人文化宮、職工宿舍等均是保留下來的老建築。電影劇組拍攝前,對這些老建築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復,加上影片中人物的著裝和故事,生動展現了上世紀80年代初的生活氣息,勾起影片觀賞人濃厚的回憶和共鳴。
《你好,李煥英》是由賈玲自編自導並與沈騰、陳赫、張小斐等人主演的2021年中國喜劇電影,於2021年2月12日上映,隨著該片口碑和票房的持續走高,電影拍攝地之一——襄陽衛東機械廠也成為熱門的打卡地。
訪客在衛東機械廠打卡拍照 全媒體記者楊東 通訊員甘延成攝
三線建設——激情燃燒的歲月
三線建設是中國工業化過程中一個極其特殊的時期,指的是自1964年至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中國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自治區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以增強中國國防實力,改善生產力配置以及中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建設。
所謂「三線」,一般是指當時經濟相對發達且處於國防前線的沿邊沿海地區向內地收縮劃分的三道線。一線地區指位於沿邊沿海的前線地區;二線地區指一線地區與京廣鐵路之間的安徽、江西以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東半部;三線地區指長城以南、廣東韶關以北、京廣鐵路以西、甘肅烏鞘嶺以東的廣大地區,主要包括四川、重慶、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等省(自治區、市)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廣西、廣東等省(自治區)的部分地區,其中西南的川、貴、雲和西北的陝、甘、寧、青俗稱為「大三線」,一、二線地區的腹地俗稱為「小三線」。地處一線、二線地區的省份,各自建一批省屬的小三線地方軍工企業,襄陽即為湖北省的「小三線」。
三線建設建築——群體的時代記憶
三線建設時期,400萬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成千萬的民工,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來到祖國大西南、中部和大西北的深山峽谷、大漠荒野。他們風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艱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影片中的衛東機械廠即是這個時期的建設成果之一。
三線建設遺存建築在建築類型、風貌和建造技藝上形成了相對統一的風格和結構,但其與所在地區的地域建築風格有不同,具有極強的時代性和獨特性。

衛東機械廠
空間組織模式:三線建設建築遺址都以企業為單位,代表了「集體供給」的計畫經濟制度下單位內部相對獨立、自我平衡的空間組織模式,因此以各企業為模組,形成了完整的社會機能。基於「先生產、後生活」的原則,建築建造以服務工業生產為主要機能。隨著企業的生產發展,逐步完善生活配套設施等,因而其空間組織模式上呈現出以企業為建築整體空間的組織模式,建築單體服務生產和生活,而各個單體建築組合在一起形成豐富的外部空間。
建築類型:三線建設是計畫經濟背景下發展的產物,各單位建築由企業自行管理,確保向職工提供生產、生活和服務的社會機能。以此機能為指引,三線建設的建築類型主要包括公共建築、居住建築和生產建築。公共建築是單位公共交往的主要室內空間,為職工提供各種公共服務,包括俱樂部、供銷社、醫院、澡堂、學校等,一般處於廠區整體配置的核心位置,是企業的精神文化中心。
電影《你好,李煥英》中演員排隊買電視、看籃球比賽、看電影及避雨等片段分別展現了供銷社、排球場、俱樂部等的內外場景。住宅建築即職工住房,主要包括職工宿舍和住宅大樓等,和當時職工的日常生活需求密切聯繫。電影《你好,李煥英》中賈曉玲穿越到1981年後,和母親一起居住的地方即為單身職工宿舍。在「先生產、後生活」的原則指導下,生產建築成為主體建築,主要包括車間、倉庫、附屬配套等建築,由於生產的需求不同,建築在內部空間、外在形狀上均有所不同。
衛東機械廠
建築風貌:公共建築平面多呈矩形、「T」字形或「工」字形,立面形式採用豎向構圖,採用平屋頂,藉由立柱和豎向長窗的配合為主要外立面形式,主立面多採用豎向三段式,主入口凸出並結合大台階以加強引導,營造莊重的氣勢。電影《你好,李煥英》中的俱樂部建築充分表現了此一特色。住宅建築形式上一般早期為「干打壘、席棚子」,中期為「筒子樓」,後來為「外廊式住宅」,再後來為「單元樓」。整體來講,三線建設建築裝飾樸實,整體造型簡約清爽,建築外觀穩重大氣而又典雅端莊。
(六〇三文創園)
建造技藝:住宅建築全部採用磚混結構。公共建築和生產建築以磚混結構為主,局部會有混凝土樑柱支撐,屋頂受制於跨度和材料的限制,採用了桁架、木構造等形式。
「小三線」遺存建築保護——歷史價值的時代呼喚
目前,襄陽保留下來的三線建設建築廠房遺址多數處於荒廢狀態。衛東機械廠仍處在營運中,文字六〇三廠已在全面進行創意產業園的建設,谷城縣南河鎮九里坪村的紅衛機械廠建築遺址保存較為完好。
三線建設建築遺產作為特定時期、特定事件的見證,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具有重要的影響和意義。
相對於其他工業遺產,襄陽「小三線」建築工業遺址具有更可貴的保護和開發價值,因為這個時期展現出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民族精神和奮鬥精神。建築作為可見的物質載體,也是「人為事實」存在的證據,蘊含了豐富的記憶價值,對1960年至1980年在襄陽展現出的如火如荼的激情歲月,提供了翔實而生動的觸摸空間,為民族精神延續、地域文化建設和城市產業品牌開發提供了優渥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