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偉立設計的「王功橋生態景觀橋」不僅是一座人行步橋,還試圖打破橋梁僅是連結兩地的單一性功能,而是可以停留、觀望、交錯、迴轉、流連的場所。配合彰化王功漁港多元化的漁業發展目標,協助漁民轉型、提供民眾更多親海的休閒選擇,王功橋也結合了觀光遊憩與生態解說的功能,成為港區的新地標。
廖偉立橋見漁港周遭環境
王功橋的設計靈感來自漁港的周遭環境,像是浪花、蚵殼、水鳥展翅的姿態。橋的構造就像摺紙般,呈現不規則的姿態。遠觀時,橋已經不是橋,是建築、景觀、雕刻,也是裝置。然後走在橋上隨著步伐移動,看見的景致、顏色有所變化,心情也隨之而產生不同感受。

基地位處海陸交界處,靠近王功漁港,橫跨後港溪,總長近百公尺,連結漁港區和王功街區。設計上利用桁架與折板結合成一利落的橋型,宛如輕巧卻又充滿力學之美的雕塑,放置在兩道海堤之間。主結構為鋼骨,以桁架型態傳遞力量,再以塗上奈米自潔塗料的鋁複合板包覆,保護橋體不受鹽分與強風的侵蝕。

由於日夜海陸風變換顯著,風勢又時而強勁以致難以行走,夏日也多烈陽,因此結合橋梁形式,設置隨動線變化的折板,兼具擋風遮陽以及扶手功用。折板也在橋面上適時形成座椅、觀景台或解說板等空間,讓人們能夠停留觀景。
透過解說牌賦予教育功能
漁港週邊自然景觀多為低彩度,因此王功橋以符合海岸環境的色彩為原則,以淺灰藍色為主色調。橋梁下方與河堤兩側裝設投射燈,利用照明突顯橋身雕塑般的動態變化與立體感,豐富漁港的景觀樂趣。
在虛實交錯穿插中,同時滿足遮陽、擋風、觀景機能
王功橋的設計靈感來自漁港的周遭環境,像是浪花、蚵殼、水鳥展翅的姿態
設置隨動線變化的折板,兼具擋風遮陽以及扶手功用
折板在橋面上適時形成座椅、觀景台或解說板等空間,讓人們能夠停留觀景
折板在橋面上適時形成座椅、觀景台或解說板等空間,讓人們能夠停留觀景
王功橋上向外看的風景
王功橋全景
王功橋全景
王功橋夜景
建築圖


作品資訊
作品名稱:王功生態景觀橋
作品地點:台灣彰化縣
業 主:彰化縣政府
作品類型:人行步橋、橋樑、景觀建築
建 築
事 務 所: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建 築 師/主 持 人:廖偉立
參 與 者:陳振華、陳俊言、陳瑞笛、詹中銘、戴冠儀
結 構:任盈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水 電:銓德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材 料
建 築:鋼構、金屬鈑、鐵木
設計日期:2003年1月至2003年6月
工程日期:2003年12月至2004年10月
圖片提供: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攝 影:陳弘暐
廖偉立介紹
廖偉立生於台灣苗栗縣通霄鎮,現為台灣註冊建築師、大陸一級註冊建築師(2009)、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台北科技大學兼任建築系教授。畢業於淡江大學建築系(1983)、台灣東海大學建築碩士(1990)、美國南加州建築學院(SCI-ARC)建築碩士,師事Coy Howard與Eric Owen Moss。 2001年在中台灣(台中)成立「立建築工作所(AMBi Studio)」。
廖偉立以台灣中西部的地景、人文為基地與背景,企圖從台灣這一個政治、文化、歷史…浮動不定的島及多樣性生態、地景與駁雜的常民力量的觀照、挑戰中,實踐、思考、反省建築,並展現出台灣建築多元差異中的生猛能量而且與環境、人的活動相融相合。
廖偉立作品
廖偉立作品登上台灣及世界重要著名建築雜誌:德國Bawalt、日本SD雜誌、Architecture Asia亞洲建築、TA時代建築、WA世界建築、Singarpore Architecture、建築師雜誌、TA台灣建築、家飾雜誌、室內雜誌等。並曾獲得台灣建築獎、WA中國建築獎、遠東建築獎、日本SD Review建築獎、第八屆台灣傑出建築師獎等多項殊榮,2012年並代表台灣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