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盛豐:我觀察到的台灣建築地域主義的發展

0
2592

作者:林盛豐

長期以來參與宜蘭的縣政顧問工作,後來參與921災後重建工作與擔任政務委員時推動台灣地貌改造運動,我的終極關懷一直是高品質的建築設計與社區總體營造。這個終極關懷的實踐是透過動員許多有理想的建築師參與公共工程的設計,共同追求台灣地景與公共生活環境品質的逐步提升。在宜蘭厝的實驗中,我們甚至試圖探討私人住宅設計品質提升的可能性。在數十年的過程中,我與一群參與大量公共工程設計的建築師們,似乎試圖建立某種屬於台灣的建築論述。

在同一段時期,台灣的中青代建築師的設計水準大幅提升,具有深刻觀點,設計手法熟練的作品也紛紛出現。他們在本地的建築院校完成核心的訓練,對台灣的土地風土民情及在地建築技術環境認識深刻。基於這些共通性,他們的作品呈現出共同的關懷,具備某種建築論述的雛形,但較有系統的討論與理論建立則付諸闕如。

在最近十年間,台灣推動了許多的國際比圖,引進了許多國際級的建築設計明星。這些設計明星,以世界各主要城市為舞台,晚近崛起的中國一線城市更是這些明星建築師的競技場。這些明星建築師在國際競圖的場合中所向披靡,在全世界留下了許多炫麗,簽名式的作品。

於是,現代經濟發展與國際交流的一個核心議題出現了。國際化與在地化之內涵與利弊為何?建築的現代主義發展過程中,早期對現代性的追求,逐漸的轉為國際樣式,其實也經歷了國際化與在地化的論辯。國際樣式的全世界蔓延,尤其在開發中國家,產生了很多平庸,面貌模糊的建築設計,而且無法反映在地氣候環境,耗費能源。因此產生了對建築現代主義的反省。但弔詭的是,論者指出,早期的現代主義建築師,都是地域主義者。

我無意反對廣泛的國際交流,無意反對新技術,新觀念的認識與掌握,但從過去數十年與台灣,甚至某些優秀的國際建築師的互動中,我發現一些態度,一些觀點,我認為是台灣地域主義形成的雛形。這些態度與觀點,已經創造出許多生動,鐫永的建築作品。

我試著把這些觀點整理出來提供大家討論與確認

1、對地域的生活體驗與關懷

有些建築師有植根某些地。他們長期駐紮於某個城鎮,對這個地域產生建立於生活的理解與情感,對地區的地點精神有現象學式的深刻體驗。這種認識,對參加國際比圖的建築師是緣木求魚。

2、對地域的凝視與系統性探索

有的建築師必須對身處的地域,進行系統性的探索、紀錄、描繪、行腳,才願意放手做設計。這種區域,地點的探索,與學校中教科書的基地調查,有本質性的不同。其探索的範圍及於大地景、城鎮、聚落、人文、產業活動、空間、構築工法、材料等等,以圖像及直觀的方式記錄下來。這些發現,都是後續設計的養分。

3、對社區、庶民生活的興趣與關懷

台灣的社區總體營造已有數十年的歷史,而且在空間經營,區域人脈組織,區域人文歷史的整理有相當的累積。有些建築師參與其中或密切關注,因此其建築設計也透露出明顯的社區關懷,以及這些社區所提供的設計養分。

4、對古蹟保存、聚落保存、舊建築再利用的堅持

台灣的快速經濟發展與房地產開發,對都市的紋理產生了極大的破壞。公共工程竟也是另一股破壞都市紋理的巨大力量。有些建築師對古蹟,聚落,舊建築的再利用提出各種具有說服力的方案,創造出生動而且具有營運可能性的空間,持續了城市的歷史空間脈絡,豐富了都市的空間樣態。

5、對在地自然條件、永續發展課題的持續關心與回應

台灣位處於亞熱帶多雨濕熱與多颱風的氣候區。但主流建築教育的理論範形與各種建築案例,均來自溫帶與寒帶。台灣的建築師與建築產業不自覺得複製這些地區的建築原型。有一些對這一議題高度敏感的建築師,正積極探索符合台灣氣候及自然條件的建築形式。

6、對台灣在地建材、技術的掌握與在詮釋

快速的房地產開發、進口建材、豪宅建材的濫用,使傳統建材及工法式微、消失。但傳統建材與工法中,有許多符合永續發展的價值,也是傳統地景的美學構成上的重要元素。有許多建築師也對此一課題付出極大的心力。

這些價值觀與態度,是我從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付出心力,試圖提升台灣環境品質的建築師們看到的一些交集。他們關心在地的環境,關懷在地的需求,尋找在地的潛力,生動多元的詮釋歷史與傳統型式,參與社區,注意社會價值觀的脈動與發展,而總是試圖站在進步的一面。台灣建築師對921重建新校園運動的貢獻就是最生動的例子。

這是我看到的台灣建築地域主義的發展。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