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建築的深刻實驗,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朱錇建築事務所

0
1574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基地位於山東淄博城區東側,曾經是一片郊野荒地,緊鄰名為「鳳凰南」的商周時期遺址。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遺存,幾乎沒有留下與過去有關的東西,只有一片長滿荒草的高台。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建築外觀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建築外觀

當你置身於空曠、沒有任何遮蔽物的荒蕪的環境中時,空間是唯一誘發你思考的一切,但它的平淡、荒蕪,又令你感覺它似乎什麼都不是,完全不具備誕生理想建築的條件。

但也正是這種空無,會令你內心產生一股衝動,渴望在荒野中重塑詩意化的「人工廟宇」(荒野之中的人造物,精神和肉體的棲息場所),它不僅對話失去的文明,而且以樸素、簡單、肯定的幾何形式對抗著雜亂、荒蕪、原始的自然環境,進而在今天與過去,人工和自然之間獲得有張力的平衡。

古典與現代的完美融合

建築形式的靈感來自於中國傳統書院的「河源」概念,即一個由幾棟房屋環繞的中央庭院。這座具有巨大屋頂懸垂的多孔環形建築,在外觀設計上與當地文化相得益彰,同時體現了特定氣候的適應性。大量屋檐外的設計,不僅增加了建築物的視覺效果,更營造出獨特的文化氛圍。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基地位於山東淄博城區東側,曾經是一片郊野荒地,緊鄰名為「鳳凰南」的商周時期遺址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基地位於山東淄博城區東側,曾經是一片郊野荒地,緊鄰名為「鳳凰南」的商周時期遺址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屋頂形式不僅喚起人們對當地營造廠式的記憶,更讓人聯想起類似 4 根柱子拉扯出的帳篷的原型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屋頂形式不僅喚起人們對當地營造廠式的記憶,更讓人聯想起類似 4 根柱子拉扯出的帳篷的原型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朱錇建築事務所

淄博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是齊文化的發源地。這裡山巒起伏,廣博粗放的自然條件不僅培育了當地人硬朗、豪放的性格,也塑造了當地建築質樸、粗獷的品質。

 
淄博傳統的毛石砌民居
淄博傳統的毛石砌民居

當地傳統民居大多以粗石砌築作為外殼結構,包裹木構架結構,以抵禦寒冷的北風;也有以粗石砌築厚厚的牆體作為支撐結構,承載木構架屋頂。與北方其他地域的傳統民居近似,三間一房、三或四房合院,每一房均以三面實牆,一面開放,形成內向的居住類型。

如果合院、石砌築是當地千百年來生長出來的建築類型和營造廠式,那麼這種類型和營造廠式一定會是樸素、真實、智慧的生態建築的原型。華僑城藝術中心也正是基於這樣一種原型發展而來。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朱錇建築事務所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朱錇建築事務所

一方面,它尊重地域文化、氣候、建造傳統;另一方面,在當代建築的語境下,設計團隊更加專注對建築形式的結構性生成,以及材料和結構體系之間關係的思考,即結構和材料的詩意化表達的實驗性探索。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朱錇建築事務所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朱錇建築事務所

空間原型是典型合院建築

華僑城藝術中心的空間原型是典型的合院建築類型,不僅可以實現在荒蕪的郊外環境下塑造內向建築的可能;更重要的是,這種曾經賦予中國傳統書院以場所精神的合院原型,是實現內心詩意化的「人工廟宇」的理想途徑。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朱錇建築事務所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朱錇建築事務所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朱錇建築事務所

華僑城藝術中心是由4個相對單獨的空間,藉由起伏劇烈的混凝土雙曲面張拉屋頂的拉拽,圍塑、撞擊而成「類合院」建築。

一方面,從平面上看,屋頂的幾何邊界清晰地界定了建築外輪廓和中心內院的簡單矩形邊界;另一方面,起伏雙曲面屋頂下牆體的折轉走向,塑造了簷下不同進深的灰空間,模糊了建築與中心內院的邊界,打破了傳統合院建築對稱、均質、秩序的屬性, 把合院——此一古老書院的原型重新闡釋為具有神聖感的當代公共空間

華僑城藝術中心是由4個相對單獨的空間,藉由起伏劇烈的混凝土雙曲面張拉屋頂的拉拽,圍塑、撞擊而成「類合院」建築
華僑城藝術中心是由4個相對單獨的空間,藉由起伏劇烈的混凝土雙曲面張拉屋頂的拉拽,圍塑、撞擊而成「類合院」建築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朱錇建築事務所

這組建築的結構系統也緣於當地傳統住宅的當代轉譯,即用鋼筋混凝土柱拉扯下垂的混凝土雙曲面屋頂的張拉結構和石砌築牆體的結合,對應粗石砌築與木構架結合的結構體系。

屋頂形式不僅喚起人們對當地營造廠式的記憶,更讓人聯想起類似 4 根柱子拉扯出的帳篷的原型。巨大的混凝土雙曲面屋頂,因為重力而塑造出的自然下垂曲面,在屋頂和地面之間產生了詩意的張力。

等角透視圖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朱錇建築事務所
等角透視圖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朱錇建築事務所

混凝土作為建造材料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代,這種來自於火山灰的天然混凝土,以其可澆置性、可塑性,及其和磚石結合塑造出的拱券結構體系,在人類建造史上第一次擺脫了材料尺寸的侷限性,實現了以小博大、無柱的大跨度空間。

混凝土是人類建造文化史上的一次革命。工業革命之後,鋼筋混凝土的出現使得原本只能承受壓力的混凝土材料轉變成既可受壓、又可受拉,使其在現代建造文化中舉足輕重。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朱錇建築事務所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朱錇建築事務所

在西方傳統的砌築建造系統中,藉由混凝土、磚石材料塑造出的拱券、穹頂結構體系,都是以結構、材料受壓的傳力方式抵抗重力。在中國傳統的木構造系統中,藉由木構件搭接方式塑造出的木結構體系,結構、材料不僅受壓,也受拉,所以才成就了中國木建構築的屋頂下垂雙曲面。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朱錇建築事務所

華僑城藝術中心以屋頂受拉的下垂帳篷結構系統為原型,薄薄的鋼筋混凝土下垂雙曲面屋頂被高度不同的鋼筋混凝土柱和牆體所拉扯。

一方面,雙曲面的屋頂在重力的作用下撲向室內空間的地面,當人在內部空間行走時,身體會強烈地感受到下垂屋頂和地面間所產生的張力,以及在柱和牆體對下垂屋頂抻拉的臨界點所塑造的某種緊張感。

另一方面,鋼筋混凝土張拉結構體系受力特性及材料特性都被推至極致,這種結構形式和材料的詩意化、藝術化,塑造了華僑城藝術中心在從工程建造到建造詩學轉譯方面的實驗探索。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朱錇建築事務所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朱錇建築事務所

建築空間的流動性

華僑城藝術中心在結構體系、材料的選擇上是清晰明確的,而建築與周邊自然環境、建築空間的內外關係則是模糊的、不明確的。

合院原型賦予了這組建築在空間上的流動性:在水平次元上,波浪起伏屋頂之間的碰撞粘連,模糊了傳統合院房與房之間的邊界,在屋頂走向的暗示下,空間大小、高低、明暗的變化都引誘著置身於建築內部的人行走探索的慾望;在垂直次元上,簷下粗燥的砌築牆體和屋簷互成角度的後退,凸顯了混凝土雙曲面屋頂與牆體之間的剝離,塑造了多種尺度的簷下空間,模糊了建築和中心院落,以及周邊空間環境的邊界。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朱錇建築事務所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朱錇建築事務所

華僑城藝術中心自然、審慎地把自己奠基在特定地形輪廓和粗獷的北方大地質感之中,以求在結構清晰的人造物和荒蕪自然間建立特定的領域感。藉由水池和竹林不僅延展了建築自身的邊界,也減弱了它和自然之間的對立關係。

穿越無形的竹林,可以看到沿視平線延展的水面環繞著建築,水平延展的水面與建築垂直正交,凸顯了建築簡潔的幾何量體在複雜、荒蕪的地形中所表達出的定力。

由此,朱錇一直在思考:為什麼在人類幾千年的建造文明中,無論技術如何發展,建築始終無法擺脫抽象、幾何此一基本命題?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朱錇建築事務所

在整個華僑城藝術中心的創作過程中,結構和材料樸素真實的表達賦予這組建築特有的張力與詩意,也成就了「自然建築」理念的又一次深刻實驗。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建築模型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建築模型

建築圖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朱錇建築事務所

全區配置圖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朱錇建築事務所

地面層平面圖 Plan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朱錇建築事務所

地下一樓平面圖 Plan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朱錇建築事務所

剖面圖 Section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朱錇建築事務所

剖面圖 Section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朱錇建築事務所

剖面圖 Section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朱錇建築事務所

牆身詳圖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朱錇建築事務所

建築師事務所

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朱錇建築事務所

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資訊

作品名稱: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 Zibo OCT Art Center
作品位置:中國山東淄博
作品類型:文化設施、藝術中心
設計時間:2019年
竣工時間:2020年10月
基地面積:27792平方公尺
總樓地板面積:2471平方公尺
建築、室內、景觀設計:朱錇建築設計事務所 Studio Zhu Pei
主持建築師:朱錇
設計團隊:Wilson Nugroho Markhono,Yina Luo Moore,由昌臣,張順,劉亦安,紀明,陳豔紅,劉伶
景觀強化設計:深圳奧雅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結構、機電顧問:淄博市建築設計研究院
帷幕牆顧問:晶藝玻璃工程有限公司
照明顧問:北京寧之境照明設計有限責任公司
業主:淄博華僑城實業有限公司
施工單位:泰興一建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撰文:朱錇
攝影:金偉琦,夏至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