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6 4 月, 2024
Tags北京

Tag: 北京

沉浸於知識海洋,北京潮白河濕地「船底之家」/察社辦公室

「船底之家」是北京東側潮白河流域濕地中的私人住宅,由察社辦公室設計。該住宅以業主對寺院靜謐感的追求為靈感,期望成為集居住、閱讀與思考的私人研究所。住宅採用非傳統手法,房間組合營造出流動空間氛圍。為容納業主2萬冊書籍,設計師設置400米長書架系統,使每個空間皆瀰漫知識氣息。其內部空間最為矚目,反轉屋頂概念,呈現類似船底的空間體驗。為減少對環境影響,北側下沉1米,庭院內樹木使人與自然融合。「船底之家」超越居住空間,成為私人研究所,鼓勵探索學習。

北京內城瑰寶!「小堂12號」四合院重生,IARA再現老建築歷史風華

「小堂12號」是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的四合院舊建築改造,不僅座落於歷史悠久的小堂胡同內,更是介於西單商業中心與中南海政治中心之間的寧靜所在。然而因為其豐富的歷史背景和城市生活的疊加,改造過程保留舊有的木結構,引入新的材料如金屬板、歐松板等,以適應未來的使用需求。

日本建築大師磯崎新與中國 跨越國界的建築情緣

磯崎新日本後現代主義建築的重要代表,於2019年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不僅在日本,更是在中國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他不但能夠融合東西方的設計理念,也可以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結合。在中國,他六次到訪四川,並且設計了侵華日軍罪行館。他認為這樣的建築不單純是工作,更是反映歷史真實的平台。然而因為磯崎新看見戰爭的真相,他希望人們可以從中了解到加害者與受害者之間的矛盾。他認為中國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大量的靈感,並認為變化是持續的,成為他獨特的設計風格。

游走亞洲:最佳咖啡旅舍指南

本文描寫了旅行和咖啡的深度聯繫。在多個亞洲城市,如西貢的Sinh Cafe,東京的CITAN,京都的Len等,咖啡館不僅是品味咖啡的地方,也提供了旅遊信息和住宿,讓遊客在舒適的環境中計劃他們的行程。這些咖啡館不但能夠提供多種咖啡和餐點選擇,更是讓遊客深入體驗當地文化和生活方式。然而因為其多功能性,也吸引了本地居民,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種結合了咖啡、旅行和住宿的模式,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新的生活和旅遊方式。

14件與都市及景觀共存的公共空間

除了回應社會期待及目標外,公共空間重新組構了人們交流及群體理念的場景,對於都市紋理諸如街道、廣場、公園,甚至延伸至自然的思考,是實踐大眾理想、並確保個體與環境關係間動態的一種方式;因此,本文選擇了一系列現代的開放空間,包括台灣、葡萄牙墨西哥印度、中國、海地等地以不同方式構思塑造公共領域環境,與自然交織共存,賦予閒置荒涼處所新的意義。

2023年,最值得期待的23件建築作品

進入2023年,人們興奮地期待著「可能」會在2023年開幕的建築作品像是,世界第二高、東南亞第一高的摩天大樓馬來西亞興建中,埃及幾乎準備好開放其最大的考古博物館,而MVRDV目前正在改造阿爾巴尼亞的一個大型粗獷主義地標金字塔;以下是選自世界各地包括美國日本、中國、丹麥等地,由國際知名建築團隊,如SnohettaOMAStudio GangZaha Hadid Architects、BIG,以及最新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Francis Kéré等設計的作品,規模和空間類型各不相同,從國際機場到雕塑藝術館或博物館的增建。

大屋頂下的四合院,北京郊區悦里·苒倉民宿/阿穆隆設計工作室

基地上原有的建築是北京周邊鄉村較為典型的四合院,兩面環山,山腰間長著鬱鬱蔥蔥的野樹林,阿穆隆設計工作室將原有四合院紋理保留,然後用一個大的板式屋頂將四個房子連接到一起,同時將每個房子的屋簷拉長,人們可以坐在屋簷下感受四季變化。

細胞與構件:北京大學新太陽小劇場看台裝置/扉建築 FEI Architects

北京大學新太陽學生中心,位於學生生活學習機能區的中心地帶,毗鄰北京大學百週年紀念講堂和第二教學樓,是一處集學生活動、服務、管理等機能於一身的建築。隨著資訊時代的快速發展,機能單一化和設施老化問題讓空間無法滿足學生們的課餘需求,以小劇場為起點,讓新太陽學生中心成為校園創意「匯聚點」是本作品的重點。

北京市郊院落式住宅,混合式住居/建築營設計工作室

基地位於北京市郊鄉村,屬於典型的北方平原村落,以一到二層樓的院落式住宅作為基本單元構成。房屋大多坐北朝南,紅牆紅瓦,也可以看到一些隨著生活需求變化留下的各類自發性加建形式,有彩鋼板頂的,有玻璃頂的各類棚屋,混合存在於鄉村自然紋理之中,業主目前常住在北京城內,此處則作為家庭度假與朋友聚會的場所。

隈研吾建築設計展《五感的建築》多元感官印記為線索,啟動觀眾與建築對話 2022年7月22日~2022年10月30日

作為2022年度嘉德藝術中心的重要展覽之一,隈研吾的最大規模體驗式展覽《五感的建築》2022年7月22日~2022年10月30日展出,由嘉德藝術中心與隈研吾及其設計事務所緊密合作,以這位享譽全球的建築大師全新提出的「五感的建築」觀念為脈絡,深度闡釋其對後疫情時代,未來建築設計方向的定義與思索——即「建築應訴諸人的所有感官,依此給人的內心帶來慰藉」。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