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6 4 月, 2024

Tag: 磯崎新

日本建築大師磯崎新與中國 跨越國界的建築情緣

磯崎新日本後現代主義建築的重要代表,於2019年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不僅在日本,更是在中國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他不但能夠融合東西方的設計理念,也可以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結合。在中國,他六次到訪四川,並且設計了侵華日軍罪行館。他認為這樣的建築不單純是工作,更是反映歷史真實的平台。然而因為磯崎新看見戰爭的真相,他希望人們可以從中了解到加害者與受害者之間的矛盾。他認為中國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大量的靈感,並認為變化是持續的,成為他獨特的設計風格。

磯崎新辭世,享耆壽91歲,共同緬懷安藤忠雄心中的「日本建築之王」

2022年12月28日,日本建築大師磯崎新(Arata Isozaki)在家中逝世,享耆壽91歲,磯崎新獲獎無數,於2019年獲頒普利茲克建築獎,是安藤忠雄心中的「日本建築之王」;作為世界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審委員會2019年的評語提到「磯崎新突破了建築學框架,提出了超越時代和國界的問題。」

丹下健三、磯崎新、隈研吾,那些大師們不為人知的畢業設計

日本,這個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眾多的國家,也孕育出許多具有影響力的畢業設計。然而,日本的建築教育系統比起Rem KoolhaasZaha Hadid的前衛風格更傾向於穩重,這從他們的畢業設計可以看出。這些設計與大師們如丹下健三磯崎新隈研吾藤本壯介等人的風格或許有所不同,但仍能看出一脈相承或風格轉折的趣味。

丹下健三,創造劃時代紀念碑的日本建築大師

丹下健三,一位代表現代日本的建築大師,不僅在東京大學研究與教授建築,更是深受法國建築大師柯比意影響。他設計了眾多知名公共建築,如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和國立代代木競技場。然而因為他的卓越成就,不但能夠獲得日本的讚譽,也在世界範疇如中近東和新加坡等地貢獻了他的城市規劃才華,被譽為「世界的丹下」。

磯崎新15件經典作品

磯崎新的早期職業生涯開始於日本的戰後重建工作,而且就在他的家鄉——位於九州島上的大分縣。大分縣立圖書館(後更名為大分藝術廣場)是這位建築師初出茅廬時的接到的項目委託之一,也是一個更廣泛計畫的組成部分,計畫凸顯了磯崎新的“成長型建築”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城市規劃不應該保持靜止,而要著眼於成長和進化。

圖像作為建築的根源:Valerio Olgiati、Alvaro Siza、妹島和世等44位建築師的選擇

圖像對於建築師的意義和重要性毋庸置疑,許多建築大師如RCR、Steven Holl、Peter Zumthor以及Zaha Hadid等,都會用手繪和拼貼等圖像去構想自己的方案。相較於強調視覺物理影像的圖片(picture),圖像(image)更強調其所呈現的抽象印象。一張照片,一張平面圖,一張手稿都可以是圖像。

深圳科技館(新館)國際招標進展 Zaha Hadid、非常建築、MVRDV入選,大師級評審委員們如何評斷?

2019年3月,深圳工務署發佈招標公告:深圳科技館(新館)建設項目方案及建築專業初步設計國際招標,招標價格2649萬元(人民幣)。

MAD「一葉輕舟」提案贏得義烏大劇院設計競圖,擊敗磯崎新、Christian de Portzamparc、GMP、KDG等對手

MAD建築事務所贏得了義烏大劇院的設計,以「一葉輕舟」作為設計概念,從五家國際知名建築師事務所(日本磯崎新工作室、法國包贊巴克事務所、德國GMP、美國KDG及中國MAD)的方案中脫穎而出。其中,磯崎新、包贊巴克都曾是建築界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的得主。 「義烏大劇院」建築用地總面積約4.7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9.478萬平方米,地下2層,地上5層,地下停車位800個,採用劇院功能和國際會議功能相互融合的模式建設,包括一個1600座大劇場,一個1200座中劇場,一個2000人國際會議廳,1000人多功能廳(兼顧自助餐廳功能)以及若干個小型會議室,項目估算投資13.08億元。 據悉,義烏大劇院的3個設計候選方案公示期結束後,相關部門對市民網絡投票進行了彙總。 得票最高多的是中國「馬岩松」設計方案,3萬多票;德國「GMP」設計方案,2萬多票;法國「包贊巴克」設計方案,9000多票。網絡投票只是一個方面,最終由專家、各部門負責人投票投稿,遞交義烏市委常委會通過確定。 義烏大劇院設計競圖提案/法國包贊巴克 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方案概念為圍繞中心不斷運動交織的飄帶,構成了一個「殼體」,時而開放、時而封閉、時而是立面、時而又是屋頂。四向開放的立面賦予建築輕盈與活力,象徵義烏這個充滿奇蹟的城市,他創造性地把製造、社會和貿易等天賦如飄帶交織般聚集在一起。 義烏大劇院設計競圖提案/德國 gmp Architekten 立方體作為其基本形態,意為國際文化中心的基石,各建築單體設計為圓弧形,從而演繹出開放的花瓣造型,形似「花瓣」或「四葉草」。 義烏大劇院設計競圖提案/美國KDG設計方案 概念闡述:所謂地標,不僅來自於建築形象的感染力,而是來自於公眾活動的凝聚力。而只有通過人群的活動、人群的姿態,才構造出了一個城市的活力,從而定義一個城市的性格。大劇院的塑造,不僅僅是藝術家表演的舞台,也是大眾的參與的舞台,是城市的客廳,是推動城市發展的助推器。我們將公共參觀層與演員層形成的環帶懸浮於熙熙攘攘的城市廣場之上。要為市民創造一個表現大眾活力和城市健康生活機制的場所,所以將公眾參與度和公共場所的營造擺在設計目標的前列。 義烏大劇院設計競圖提案/中國MAD   義烏,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是最為國際熟知的中國城市之一;這裡同時也是浙江省首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一帶一路」的重要戰略支點。 2018年,義烏提出全面落實文化優先戰略,提升城市軟實力。同年提出建造義烏大劇院,並邀請了五家國際知名建築事務所——日本磯崎新工作室、法國包贊巴克事務所、德國GMP、美國KDG及中國MAD參賽。 MAD最終贏得競圖並獲得設計權。 大劇院坐落於浙江義烏,佔地4.7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9.5萬平方米,包含了1600座的大劇場、1200座的中劇場及可容納2000人的國際會議中心。 MAD的設計中,遠山是背景,近水是舞台,大劇院猶如義烏江上層疊起伏的風帆孤舟,安然優雅地漂浮於水面之上,與江水相映,柔和共鳴。 大劇院巧妙的幕牆設計豐富了建築的體韻:材質的通透輕盈透出了 「綢」的質感;一片片幕牆層疊交錯,形成「近是『簷』,遠是『帆』」的觀感。 「綢——簷——帆」的漸進形態,呼應了江南的片瓦式建築形態,也折射了這片吳越之地的風物之美。 義烏大劇院同時關注建築的節能,採用多種措施實現節能理念:半透明的玻璃幕牆,既起到了遮陽作用,又將柔和的自然光帶入室內公共空間。幕牆的通風系統,增強了室內外空氣流動。建築充分利用自然光,冬天形成太陽溫室效果,夏天實現自然通風。 這裡也是一處四面八方都可通達的城市公共空間。位於江南的大劇院,除了同岸地面交通外,與江北通過跨江人行橋也實現了聯通。 劇院和會議中心以兩岸視覺通廊為軸佈局,人們如不進劇場觀看演出,可選擇到達建築的屋頂室外花園平台,或通過景觀通廊到達基地南端的水秀廣場,欣賞這處城市中的人文自然空間。 義烏大劇院的設計,體現了傳統與現代的智慧碰撞。大劇院將為義烏營造一處供市民共享的大自然沉浸式體驗。 大劇院預計將於2020年動工建造。 作品名稱:義烏大劇院 Yiwu Grand Theater 作品位置:中國浙江義烏...

2019年普利茲克建築獎頒給了日本建築師磯崎新 Arata Isozaki 恭喜獲獎!

2019年普利茲克建築獎頒給了日本建築師磯崎新! 恭喜磯崎新 Arata Isozaki 獲頒有建築界的諾貝爾獎美譽的普利茲克建築獎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磯崎新是第46位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是第八位來自日本的獲獎建築師,也是第七位獲得此獎項的獅子座。2019年度普利茲克建築獎頒獎典禮定於今年5月在法國巴黎舉行,屆時公共演講活動也將同期展開。

東京大學BIG3對談:槇文彥 + 磯崎新 + 原廣司

槇文彥Fumihiko Maki) 1993年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得主 磯崎新(Arata Isozaki) 代表作有洛杉磯近代美術館(1986)、奈良百年會館(1998)、喜馬拉雅中心(2011)等 原広司Hiroshi Hara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主要作品有大阪梅田skybuilding(1993)、JR京都火車站(1997)、札幌巨蛋(2001)等 2017年5月東京赤阪離宮,普立茲克建築獎頒獎典禮,除了楨文彥和已故的丹下健三先生,其它日本得主們都到齊了。 東京大學BIG3對談:槇文彥 + 磯崎新 + 原廣司 2013年12月1日,東京大學工學院一號館半圓形老報告廳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僅能容納百餘人的現場站無虛席,東大建築迎回了這座學院可能是最重量級的三位校友:楨文彥(1928)、磯崎新(1931)和原廣司(1936)。三人同為30年代左右生人,而此一年,40年後的代表、被楨文彥稱為「和平年代野武士」、同樣畢業於東京大學的伊東豐雄(1941)也在其弟子妹島和世西澤立衛之後成為第6位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日本建築師。 餃子與BIG 3 在這場講座前,磯崎新曾說:「1960年代我們曾經有頻繁的交往,70年代開始漸漸疏遠……可以說,三十年間我們好像彼此不認識一樣。」 當時平均年齡已超80歲的BIG 3,依然以各種形式活躍在第一線。楨文彥五十年職業生涯又一代表作紐約世貿大廈「4 WTC」於2013年11月完工,同時他正帶領著一眾日本建築師頻繁出現於日本各大社會新聞,採取上書、出版、講演、媒體等各種途徑向2020東京奧運會主體育場扎哈・哈迪德案發起挑戰,掀起了一場曠日長久的全民建築論爭。另一邊,以中國為據點,磯崎新開啟了其職業生涯的又一春,而作為扎哈的伯樂,他於2014年11月發表了一篇言辭激烈的文章,對日本政府不尊重國際競圖程式的做法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並對扎哈案的閹割表示極度失望,他痛罵被修改後的提案完全喪失了原提案的動感,「如一頭等待被海水淹沒的烏龜」,「與巨型垃圾無異」。而原廣司正一邊整理著自己30年教學生涯中的研究、調研和講義,一邊展開著自己的宇宙建築研究,仍然保持著旺盛的好奇心和戰鬥力,此一年,他剛剛獲得了日本建築學會大獎,這是對他在理論和實踐上終身貢獻的肯定。 除了講座本身,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講座海報和講座後續出版的書籍封面。 海報上印著三人70年代的照片,照片上疊印著各自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宣言。作為隱形的時間背景,70年代,是日本經濟和國際認同躥升的黃金時代,也是建築界還充滿著英雄主義的激昂歲月。三人職業生涯最燦爛的時期和最燦爛時代的空氣、希望、精神相遇,這可能是命運最美好的安排。 海報上的三人,性格和人生歷程似乎從早年的面相中已涇渭分明:Maki(處女座)出身東京的建築世家,作為戰後最早一批留美歸國的日本建築師,人生順風順水井井有條,渾身散發著溫和儒雅的貴族氣質;先鋒而不羈的Isozaki(獅子座),不僅是一代人心中的精神燈塔,還是建築界著名的伯樂——不僅從廢案中將扎哈撿回並一舉推上國際舞台,而且在仙台媒體中心和CCTV的評審中對這兩座劃時代建築的產生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戰亂時期曾歷經營養不良期的大學霸Hara Hiroshi(處女座)身材消瘦卻目光炯炯,似乎隨時做好了準備奔赴遠方的聚落,將建築視為科學一般如痴如醉。 講座的文字稿連同講座後對三人的訪談以及他們的高徒回憶各自老師的文章(楨文彥-大野秀敏,磯崎新-青木淳原廣司-小嶋一浩)被集結為《これからの建築理論》一書於2015年出版。封面上一枚新鮮出爐的日式煎餃和丹下健三的代表作代代木體育館(1964)形式上相互呼應。丹下健三是BIG 3的老師,作為「東大建築系的梁思成」,可以說他幾乎以一己之力奠定了日本現代建築的格局。網路上對這本書最常見的評價是:「料理書混進建築書中」「看著封面有趣,所以買了下來,然而讀過全書跟餃子一點關係也沒有」「別說餃子了,連丹下健三也沒出現過」云云。 不在場卻搶盡風頭的「餃子和丹下」清晰地傳達著一個資訊:這場講座不單純是三位老男神的圍爐夜話,而可能是東大建築圈有意策劃組織又一場的「歷史性」事件。 我們很容易聯想起1960-70年的新陳代謝運動,憑藉1960年世界設計大會、1964年東京奧運會、1970年大阪世博會這套組合拳,日本在推銷了本國文化和產品的同時,以城市問題作為切入點和整合框架,打包推出一批年輕建築師,為他們提供了廣闊的創造和思想的舞台,也為日本建築日後的發展累積了大量的思想和人才資源以及世界性的認同。雖然成員之間意見、方向不同,但卻被統一在同一個模糊的綱領和求勝的意念下,這場運動帶著強烈的東方式集體主義精神的烙印,成為後進國家絕地反擊、迎頭趕上的歷史經典。 正如當年新陳代謝被認為是一場面向未來的先鋒運動,而事實上其內核是回望過去——採取日本傳統時空觀和高技熱潮,試圖提供一種解決城市人口暴增問題的提案。而東大採取這個名為「今後的建築理論」的講座,真正想要做的是梳理文化血統,從丹下和他的三個弟子手上接棒歷史正統性和學術格局。當年新陳代謝運動雖鮮有實際建築作品得以落實實現,卻採取激進的城市暢想和大膽的紙上設計引起了世界的關注。 當今日本建築在「做」(尤其是精細化建造)的領域已經得到了廣泛認可,而在「作為語言和思考的建築」上卻再沒有當年那般振聾發聵的集體發聲(事實上整個世界範圍內,上世紀90年代之後理論界就陷入了一片寂靜)。從BIG 3的講座到餃子書的一系列策劃,似乎隱隱傳達著東大在理論式微、群龍無首的今天定位自己學術坐標、重塑自己江湖地位的野心。 現代主義是一艘大船 「現代主義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知識和資訊的媒介,就像銀行之於貨幣流通,書籍之於圖書館。」——楨文彥 「這個時代恐怕就是依靠著『共感』在前進」——楨文彥   「共感」時代的建築理論 「50 年前的現代主義是一艘大船,大家在船上亦敵亦友,1970年代以後,現代主義已經不再是船,而是一片汪洋大海,大家被放逐於大海之上,不再是朋友也不再是對手。」   在2013年初出版的《漂浮著的現代主義》一書中,楨文彥用上述的船和汪洋的比喻展開了對現代主義歷史和現狀的梳理。作為現代主義第三代大師,楨文彥的建築生涯涵蓋了現代主義100年中的後60年,見證了伴隨著60年代學運和70年代石油危機,現代主義從昂揚向前到分崩離析的轉變。隨著現代主義大船的崩解,當時的宣言、理論隨之消散。「現代主義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知識和資訊的媒介,就像銀行之於貨幣流通,書籍之於圖書館。」 現代主義解散之後的幾十年裡大家各自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伯納德・屈公尺的解構理論承襲了德里達對結構主義的反叛,埃森曼引用喬姆斯基的生成語法發展出自己的形式語言系統,日本建築師,如楨文彥和磯崎新,採取對日本傳統概念「間」的現代性轉譯試圖發展出具有日本性的現代空間觀念。在楨文彥看來,這些都是在橫向上建立建築學與語言學、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各種沾親帶故的學問的聯繫,雖然拓延建築學的廣度,但都稱不上是推動理論向前發展的「運動」。 楨文彥接著提到了Joan Ockman的《Architecture...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