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下健三、磯崎新、隈研吾,那些大師們不為人知的畢業設計

0
2340

作者:何競飛(東京大學學士,耶魯大學碩士)

對於建築師,學生時期最重要的大概就是…
畢業設計…            
可說是前赴後繼、夜以繼日、日夜兼程….
成則留名千古,敗就…成為黑歷史了…
前有Rem Koolhaas的Exodus, 
後有Zaha Hadid的Malevich’s Tektonik…
這些如今在網路漫天飛如雷貫耳的畢業設計,
終究成為莘莘學子學子們的心心所向。

Exodus, Rem Koolhaas, 1972
Exodus, Rem Koolhaas, 1972
Malevich’s Tektonik., Zaha Hadid, 1976
Malevich’s Tektonik., Zaha Hadid, 1976

日本,如此盛產普利茲克建築獎大師的熱土,
自然少不了一個個年少時濃烈而又張揚的畢業設計…

然而比不起類似Rem KoolhaasZaha Hadid這種,在各領域兜兜轉轉後才邁入建築圈時的或先鋒或尖銳,布扎系統下日本建築教育在最終畢業成品上趨於穩重,而這些畢設與大師們自己日後的實踐形成的,或一脈相承的銜接,或風格突變的轉折,也是頗為玩味。


丹下健三的畢業設計

丹下健三
丹下健三

丹下健三,這個被譽為日本現代主義之父的建築師,幾乎被視作戰後日本建築的起點。

曾於二戰前夕在上海就讀過小學的丹下,回到日本後數年,因憧憬Le Corbusier,應考當時東京帝國大學的建築學科,然而歷經兩度落榜,才終得如願入學。而就在這不久前,德國表現主義建築師Bruno Taut來訪京都的桂離宮,那句

桂離宮乃是東方的帕特農神廟

日本正式從自己文化根基中求得了現代主義的合理依據,於是在丹下就學前,日本便已捨棄了「帝冠樣式」,結束了日本主義與現代主義之爭。在當時Le Corbusier的弟子前川國男與阪倉准三的帶領下完成了真正意義上早期現代主義的建立。丹下健三所處的時代,正是在時謂“大日本帝國”名號下國家機器驅動的現代主義的最高潮。

藝術の館 藝術之館 CHATEAU D'ART, 丹下健三, 1938
藝術の館 藝術之館 CHATEAU D’ART, 丹下健三, 1938

藝術の館 藝術之館 CHATEAU D’ART/丹下健三

基地位於東京日比谷公園周邊,以容納多名藝術家,讓其自我創作的工房為主,同時附以教室,圖書室,大講堂,美術館等,以藝術為主題的綜合設施。

藝術の館 藝術之館 CHATEAU D'ART/丹下健三

 

藝術の館 藝術之館 CHATEAU D'ART/丹下健三

丹下健三這件榮獲了東京大學畢業設計最高獎項「辰野賞」的作品裡,無論是簡練而規整的總體排布,構成總體動線的底層抬高,功能分離的量體無不顯露著那個現代主義鼎盛期對於建築合理性的種種追求。

CHATEAU D’ART, 丹下健三, 1938

CHATEAU D’ART, 丹下健三, 1938

CHATEAU D’ART, 丹下健三, 1938

CHATEAU D’ART, 丹下健三, 1938

而且從各個細節中,依稀能觀察出諸多從Le Corbusier學習而來的部分,包括類似於United Nation大樓中橫跨過道的地面層抬高部,Soviet Palace競圖案的梯形會議場平面與樓間位置,還有Swiss Pavilion的弧線磚牆與窗格劃分。

Soviet Palace, Le Corbusier, 1931

Swiss Pavilion, Le Corbusier, 1930


磯崎新的畢業設計

 

 

磯崎新的畢業設計

作為跨度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的建築師磯崎新,幾乎是日本後現代的開創者地位的角色。

受曾遠渡上海讀書的父親的影響,磯崎對中國一直保持著非常深刻的瞭解與執著的興趣。在就讀於東京大學建築學科期間,師從於當時已是日本建築界第一把交椅的丹下健三。戰後復興,伴隨著佐藤榮作內閣前奧運會後世博會的高度經濟增長期,丹下率領的新陳代謝派掀起的革新之風席捲了整個建築界,現代主義瓦解之勢暗流湧動。

世博會中,那新陳代謝派的集大成之作們早已是留名青史,磯崎新也以控制論為基礎完成令時人震驚的廣場機器人祭祀方案,而他卻對新陳代謝派保持了始終的距離。磯崎新曾在書中說:

新陳代謝派賦予建築過多的社會意涵,
過於理想,注定不會走遠

然而也確如歷史所證,新陳代謝派作品核心思想的脊軸模塊的更新幾乎從未實現,而後也確是磯崎新的建築的解體(建築の解體)與手法主義(マニエリスム)大有摧枯拉朽般,昭示著現代主義的瓦解,煽動起整個藻飾而豔麗的後現代。磯崎新所處的正是面對現代主義合理性的反思,與時代交際新建築潮流彼此爭相湧現的時代。

地方都市の文化中心, 磯崎新, 1954
地方都市の文化中心, 磯崎新, 1954

地方城市的文化中心/磯崎新 

描述:

九州東部的文化行政中心在經濟高度增長過程中,人口不斷增加。以開發工業都市為目標,連接東部重工業地區,與西部別府。預計15-20萬都市人口中,中心部約7萬人口居住的高層樓群與周邊的其餘人口的低層樓群區隔而建。

中心部以廣場為中心,連接四周道路,建築群為市政府、集會堂、辦公室圖書館、餐廳等多功能的集中開發計畫。

地方都市の文化中心, 磯崎新, 1954

地方都市の文化中心, 磯崎新, 1954

地方都市の文化中心, 磯崎新, 1954

大概十分迥異與磯崎新自己實踐作品時的深澀與激進,畢業設計時期對於建築的思考仍舊維持在最為核心的現代主義的條理之下。那些公共設施中架空的底部,環繞中庭的四周動線劃分,房頂波浪線的樣式處理也基本表現了早期日本都市開發中市政府建築群建設的典型樣態。

地方都市の文化中心, 磯崎新, 1954

地方都市の文化中心, 磯崎新, 1954

地方都市の文化中心, 磯崎新, 1954

可能是現代主義中保持著對於早期大師形式的一致是學習階段的一種常規方式,磯崎作品中種種部分依舊透露著濃厚的早期Le CorbusierMies van der Rohe的各類形式。市政府設計中與Housing Unit Strasbourg類似的立面的窗格劃分,波浪線的屋頂是Corbusier後期住宅最常使用的意象。而美術館的鋼桁架下的開放空間則與Mies的New National Gallery有著非常直接的近似,卻比1968年才開館的後者早了十數年。

 

Housing Unit Strasburg, Le Corbusier, 1940s                             

Villa Chimanbhai, Le Corbusier, 1951

Drawing of New National Gallery, Mies van der Rohe, 1968


隈研吾的畢業設計

 

隈研吾的畢業設計

隈研吾在70年代末從東京大學畢業那時,正值磯崎新煽動起的野武士:安藤忠雄伊東豐雄石山修武等等巨匠們冉冉升起,日本後現代最高潮的前夜。

同時的,伴隨著兩次石油危機後泡沫經濟的高騰,這70-80年代也正是日本現代藝術的最高峰,無論是藝術中的物派,攝影中的Provoke,舞蹈中的暗黑舞踏,戲劇中的地下四大天王,還是建築中的後現代,都將那個時代帶入了極度的燥熱,深澀卻又瑰麗。隈工畢業後早期的代表作M2,幾乎讓他一夜間置於後現代潮流的風口浪尖。那幾乎巨大到突兀的多立克符號,滿滿地包含了對後現代潮流走向裝飾的調侃與諷刺。

隈研吾在新建築雜誌的文章中曾直述:

後現代不過是早應被時代淘汰的裝飾

如此也就不能想像,在學生時期與後現代形式的愛恨糾葛。

 

House of Meditation, 隈研吾, 1977
House of Meditation, 隈研吾, 1977

 

House of Meditation / 冥想之家

描述:(原文直譯)

集合住宅
位處東京上石神井的住宅區之中,
北面而入,路經從林,
由門廳穿過,
迴廊中房間縱列密佈,
庭中散置食堂,廳室,鐘塔,靜思湖…
中世紀修道院的平面配置,
重溯宗教式的靜謐與沉思,
在一片平和與安寧之中,
散步、閱讀、交談、聆聽…
這裡有足夠的時間,
讓住民,找回屬於自己的冥想。

 

House of Meditation, 隈研吾, 1977

House of Meditation, 隈研吾, 1977

House of Meditation, 隈研吾, 1977
House of Meditation, 隈研吾, 1977

前前後後日本大概都沒有隈研吾這般創作手法如此具有轉折性的建築師了,比起他後期提倡的負建築中消解建築的概念,畢設中的濃烈的後現代形式和之後的M2都已經展現出隈工對後現代的執念。

在以中世紀修道院為原型的周廊相圍的中庭裡,是交置錯落的建築群,用不同角度的錯位破壞原本集中式建築在方向與排布上的統合。於是雖然集居在同一建築之中,個人生活則從角度的錯落中解放出來,加之一系列刻意安排的動線與視線為群居中的個人營造更為充滿豐富的空間體驗。

 

House of Meditation, 隈研吾, 1977
House of Meditation, 隈研吾, 1977
House of Meditation, 隈研吾, 1977
House of Meditation, 隈研吾, 1977

然而依舊是,除了處處散落的後現代語匯,隈研吾作品中最為直接的便是平面規劃上與Louis I. Kahn的The Dominican Motherhouse的相似。其次是等角透視圖中表現的集中式建築,核心與外立面搭配的雙層通透結構,與求心式的平面劃分也有頗受Louis I. Kahn影響的成分。

Philips Exeter Library, Louis I. Kahn, 1965
Philips Exeter Library, Louis I. Kahn, 1965
Philips Exeter Library, Louis I. Kahn, 1965
Philips Exeter Library, Louis I. Kahn, 1965


藤本壯介的畢業設計

 

 

藤本壯介的畢業設計

90年代初,從東京大學建築學科本科畢業的藤本壯介,上學時正處槇文彥原廣司藤森照信等一眾最前沿的建築師坐鎮,是東大史上教師陣容的最黃金年代。然而也正是從這個時代開始,泡沫經濟破碎,滑入不景氣經濟的後數十年,日本也告別了濃烈的後現代風格轉向現在的輕白細透的自然風格,而藤本正是這後者的代表建築師。

藤本壯介在各類訪談中不斷談及自己對於物理與天文學的熱忱,坦言曾經一度想並入物理系。在後期實踐中,他也始終對自己粒子堆積的建築形態持以物理學背景的說明。然而對比實踐時期的獨特的輕盈與通透,學生時期的藤本明顯處在摸索的的嘗試時期。

 

Urban Housing, 藤本壯介, 1994
Urban Housing, 藤本壯介, 1994

 

Urban Housing (Ginza dori ave, Project) 都市住宅/藤本壯介

描述:

在銀座街道建造一個底部架空的包圍式集合住宅,中間部分的廣場與外部連接,架空底部讓各類移動商販入駐,形成環形商店街。地面與最上部連接部分設置走廊坡道,坡道呈折線狀,與四周環境呼應,呈現獨特不同的空間形態。最上部的兩層住戶的平面部分為適應周圍走廊採取不同的平面形式,同時適應不同的家庭類型。

 

Urban Housing, 藤本壯介, 1994

 

Urban Housing, 藤本壯介, 1994
Urban Housing, 藤本壯介, 1994

日本,伴隨著戰後復興的人口增長的集合住宅,長期以來是一個已經積累許久,有著諸多經驗與學說的建築類型。藤本壯介這個作品裡,以圍合方式的劃分領域,並用走廊坡道串接整體,也是早期山本理現在集合住宅(如:熊本縣營保田窪第一團地)中的常用操作。為同走廊相合,而微調的平面配置也與藤本作品之後才竣工的妹島和世的岐阜縣營集合住宅有著頗為近似的地方。

岐阜県營ハイタウン北方, 妹島和世, 1998
岐阜県營ハイタウン北方, 妹島和世, 1998
「閾」の概念, 山本理顕
「閾」の概念, 山本理顕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