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0 4 月, 2024
Tags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Tag: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徐岩奇建築師:落水山莊之有機溯源

萊特的落水山莊(1939)是我大二時就開始非常著迷的作品,但即使閲讀圖面仍有難以理解之處,因此35年後終於有機會來此朝聖,親自體驗這個偉大的作品及萊特的有機建築,心中充滿感動。在這場壯遊以前,因為受教於德國有機建築學派的基礎,常與李承寬先生的學生趙力行、林東憲、汪文琦交流,並以孫全文老師的演講「密斯的建築觀與東方思想」,與閱讀孫老師最近出版「中華文化與現代建築」作為基礎。此外,我對建築史有興趣,去了解誰受誰的影響,除了鑑往知來,主要是因對做設計有幫助,因我是用設計觀念看建築史。希望透過這篇寫作整理思緒,作為自己在有機建築探索過程中的紀錄。

10部必看紀錄片讓您知道建築師在做什麼

紀錄片以輕鬆愉快的方式讓人學習知識。以下為十部建築相關的紀錄片推薦。首先是介紹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梁思成 林徽因》,描述這對夫妻的學識和愛情。接著是《貝聿銘與一座古城》詳述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建築慢慢》則展現台灣建築師的觀點。日本的《安藤忠雄:武士建築師》介紹了這位曾是拳擊手的建築師。《重要時刻》講述了Bjarke Ingels的建築生涯。《我的建築師:尋父之旅》則是一部尋找父親的故事。《聚焦密斯》專注於巴薩羅那館的革命性設計。《Rem Koolhaas:一種建築師》與《Zaha Hadid的一天》分別介紹了這兩位建築大師的生涯與設計理念。最後,有《微烏托邦》。

那些試圖介入密斯 Barcelona Pavilion 的裝置藝術

建於1929年的巴塞隆納世博會德國館作為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建築圈都稱他為「密斯」或「Mies」,不是「Miss」)的知名代表作之一,以新材料組合形成自由流動的空間,展現「Less Is More 少即是多」概念的同時開創了流動空間的建築概念。 從1929後,將近一百年當中,巴塞隆納德國館(Barcelona Pavilion)不斷邀請建築師與藝術家前來,與這件現代主義經典建築巨作碰撞出新火花。 以下是密斯凡德羅基金會 Mies van der Rohe Foundation在巴塞隆納館與一些藝術家的跨界合作,你最喜歡哪一個? 2020 年:《No Fear of Glass 無懼玻璃》/Sabine Marcelis 密斯凡德羅基金會 Mies van der Rohe...

Mies 的經典作品,巴塞隆納椅 Barcelona Chair,其實是和 Lilly Reich 共同設計

英國BBC電台拍過一套紀錄片,叫做《Design Classic》,其中一部分就是「巴塞隆納椅子」。這把椅子不但說有「王者氣魄」,其實本身就是當時為西班牙國王和皇后參觀巴塞隆納世界博覽會德國館的時候設計的,的確是「王椅」。

十三位建築大師的黑歷史,你聽過嗎?

世界聞名的建築大師們在我們心中總是帶有一份神秘的色彩,對於很多普通的建築師來說,對於大師的印象都是來自於他們輝煌的建築成就,然而對於他們的個人生活全憑我們的想像。

密斯的桂冠,IIT克朗樓S.R. Crown Hall/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密斯認為克朗樓是最能代表他哲學思想的作品,他曾使用「幾乎無物」(almost nothing)來形容它。這棟有著精緻細部和雅緻比例的建築所呈現出的勻質和澄靜,遠遠超脫了其使用的工業材料的物質性。 關於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爾 (Mies der van Rohe) 被稱為現代主義四大師之一的德國建築師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1937年移居美國,1938年被任命為原阿默學院(後來併入IIT伊利諾伊理工學院)的建築系系主任,除了擁有設立課程的機會外,又於1939年被任命為IIT(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伊利諾理工學院)校園規劃的建築師,並在1950年被委以設計建築系的新系館任務。 這個既是建築師又是業主的機會,使密斯得以設計一棟能夠完全融入他的教學理念、同時又能展現他建築思想的建築,他認為在校園中,建築系館是最完善、最細膩、最簡潔的建築。 Photo by Hedrich Blessing Collection, Chicago History Museum/Getty Images 桂冠廳Crown Hall 克朗樓又被稱為「桂冠廳」(Crown Hall),建築看上去就像一枚桂冠。 不同於校園中其他建築所使用的1.8×1.8公尺的模數(7.2公尺校園網格之約數),克朗樓的設計使用了1.5×1.5公尺的模數,建築的外輪廓線大於原本規劃圖紙中的大小,對此密斯的看法是:「根據事物本質來安排同等和不同等事物才是真正的秩序……其他建築物存在一個更經濟、更實際的秩序,而建築系館存在的則是一種精神秩序。」 8根間距為18公尺的工字鋼柱撐起了2376平方公尺(66×36公尺)室內無柱的教學空間,屋頂則被懸掛在高1.8公尺的鋼梁之下,這樣的結構設想曾在密斯的一個未竣工的汽車餐廳中出現過。 克朗樓構造解析 Mies van...

流動空間的起點,巴塞隆納世博會德國館Barcelona Pavilion/Mies van der Rohe 密斯+Lilly Reich

1929年,密斯·凡德羅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設計的德國館,為世界博覽會德國展區開幕式場所,標誌著現代主義建築的重要里程碑。這座建築因其簡潔設計及昂貴材料聞名。由密斯與Lilly Reich合作,展示了獨特的建築與設計理念。經過短暫的建造期,德國館成為了「少即是多」理念的象徵,儘管最初為臨時建築,1986年經重建後再度成為現代建築的標誌,並啟發了歐洲建築界近數十年的討論。

從純粹形式窺幻化自然,范斯沃斯住宅 Farnsworth House/密斯·凡德羅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945年,在一次宴會上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結識了當時芝加哥知名的腎臟科醫師伊迪絲·范斯沃斯(Edith Farnsworth),其後她成為密斯的業主,希望密斯能幫她設計一棟週末使用的度假小屋,並告知密斯就按照他的設想去設計。

100件現代建築經典作品分享

100件現代建築經典作品分享,分布於美國法國日本英國等地,包括住宅、美術館等多件作品。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