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在製造和運籌之外,你必須具備的第三種能力

0
712

轉貼自數位時代電子報)|《數位時代雙週》第43期

這是嶄新的價值革命,從靜態的知識,走到整合視覺、技術、市場的設計。設計,不只是設計師的能力,還是你我都需具備的眼界與修練。因為,你我同是為顧客創造價值的人。

採訪‧撰文= 盧諭緯

午後的誠品書店,流瀉著輕柔的音樂。平日展示進口名牌文具、精品的區域,來了新到貨。小狗造型的紙夾、精巧的數位相機、手機造型的計算機,一如往常,驚喜與趣味開始集結。

「這是台灣自己設計的啊!」一對情侶拿著數位相機把玩驚呼著,一旁的路人甲乙聞言,全都一起翻轉產品,不可置信盯著背面的「Made in Taiwan」。

轉過頭,「台灣設計優良產品展售會」的一方紙牌,置於一角,彷彿安靜地微笑著。

看!台灣的精彩

其實,台灣的設計,在國際間是有得獎的傳統的。早在1991年,宏碁的486電腦,就得到德國漢諾威IF的優良設計;今年,明基電通的兩款數位相機,分別獲得美國IDEA2002的銅牌獎,是除了韓國三星外,唯一進入得獎數前10名的亞洲公司。

來看看華碩剛上市、全世界最輕巧的筆記型電腦吧。香檳色的外殼,搭配880克的輕盈,細緻得如同一本精裝書,打開來,純黑的螢幕,卻有如客廳視聽組合般華麗。這款還未命名的產品,已經入圍日本G-mark獎(於10月中頒獎)。

再來看的是今年自行車環法大賽冠軍隊伍的用車。碳纖維的超輕材質(全車不到2公斤)、符合人體運動工學的支架設計,加上顯眼的色彩,售價高達8000元美金,約當一部小轎車的身價。這是來自台灣的捷安特,看著它,你一定會覺得驕傲極了。

但也許你總羨慕韓國有三星、日本有Sony,抱怨著:「台灣做的東西,就是一點設計感也沒有。」

因為這麼棒的設計,多數的產品台灣是買不到的。今年獲得台灣優良產品設計獎,以設計外銷禮品文具的創典國際經理李文純記得,有天一個同事在東區精品店看到自 己設計、回銷到台灣來的產品,隨口問了店員一些有關產品的事,結果店員小姐相當堅持:那是荷蘭的設計師設計的,「真的不知該感到高興,還是感到悲哀。」

掙脫代工的桎梏

另一方面,「台灣精采的作品不少,只可惜整體環境對設計不夠重視,好的作品往往就只是曇花一現。」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系主任丑宛茹惋惜地說。

其實,台灣工業設計的起步不算晚,1961年的時候,中國生產力中心就成立「產品改善組」,致力於設計推廣,之後,外貿協會設計推廣中心就一直努力協助企業,將設計能力提升至國際水準。

說來真是令人五味雜陳。「10多年前,韓國還派人跟我們學習取經,」設計推廣中心設計情報組組長蕭有為感慨地搖頭:「可是現在人家已經有三星,設計中心也建起來了。」

問題出在哪?「多數企業還是相信代工是生存之道。」七觀設計公司總經理潘禮旺觀察,過去的榮景,多數企業主還是只相信自己的成功法則。

這種心態,甚至讓工作者產生一種「設計力的失敗主義」。丑宛茹記得,有一年她擔任台灣設計獎的評審,多數入圍的業者在上台講解產品時,完全講不出設計理念, 只是一直強調產品的成本多低、生產過程多麼辛苦,「我們跟Sony是不能比的。」旁邊一位義大利的評審對這樣的心態相當氣憤,手指用力敲著桌面,吼著: 「拿出你們的創意跟人家比!」

冠廷設計公司設計師吳婉華也深有感觸,廠商在趕時間與成本的壓力下,設計往往必須妥協、將就,此外,台灣仿冒風太盛,也使得業者不願投資在設計。

從細節著手

凡此種種,「關鍵,還是在於台灣的業者不覺得設計可以賺錢,」蕭有為表示。

設計真的不能賺錢嗎?「前年,我們所設計的一款花生及雞蛋造型的烤肉爐,就讓特力屋拿到威名百貨(Walmart)1000萬美金的訂單,」特力集團轉投資的設計公司U2I.d,總經理林一順驕傲地說。

設計,不但可以獲利,而且可以無限倍增獲利。投資不大,但能力卻需累積。

「工 業設計重點在開發一個可用的產品,所以絕對不是外觀造型好看而已,包括機構的設計、模具的開發、一直到量產規模,都是工業設計必須考慮的範圍。」明基電通 工業設計中心設計總監王千睿指出,從理念、市場、美學、創意、人因工程、經濟規模,每一部份的能力都需具備,最後才能展現出市場的價值。

「正因為工業設計必須植基在工業生產的基礎,台灣有條件、更有資格好好發揮,」曾在德國留學,具有德國工業設計師證照,並曾參與保時捷跑車設計的王千睿分析:「關鍵在於明確的市場分析,還有,重視細節的堅持。」

「細節」,聽來無足輕重,但偏偏正是台灣企業的要害。

早年以生產電視機聞名的青雲國際,去年開發出一款比Sony還薄的電漿顯示器(僅僅8.6公分厚),IA事業群副總李義平就說:「當我們要求注意細節,很多協力廠商覺得是我們在找麻煩,」他表示,品牌業者本身覺醒並不夠,「要上下游都有共識才能辦到。」

貼近市場需求

「很多廠商來談case,通常只會告訴我們:『我要一個看起來漂亮的產品』,」冠廷設計師吳婉華表示,「沒有做過市場分析,怎麼知道消費者要什麼?」她與同事花最多心力的地方,並不是畫圖之類技術性的問題,而是幫客戶找到市場定位。

「許多資訊廠商所謂的市調,還是只會在光華商場做街頭問卷,」潘禮旺分析。多數台灣企業不理解,設計並非僅止於外觀,而是上起自理念、下落實到成本的高階策略。這個現象,從多數企業的設計單位都位居技術研發部門之下,便可看出「技術導向」所產生的盲點。

以 在國際工業設計界頗受好評的飛利浦設計中心為例,全球有13個據點,其中亞洲有4個,台灣是其中之一。11年前,原任惠而浦工業設計公司副總裁的馬札諾 (Stefano Marzano),接任飛利浦設計中心總監一職後,首要動作便是整合分散各地的資源,並將設計中心提升至一級決策單位,直接向執行長負責。

從另一方面來說,企業只是具體而微顯示出整個台灣對設計的重視程度。在剛完成預算的挑戰2008國家計畫,推廣設計的3億預算,卻被刪到只剩3千萬,對照奈米科技230億的預算一毛都沒刪,一名長年推動設計工作的公務員無奈地說:「連人家的零頭都不到,怎麼辦?」

啟動產業價值革命

也許立法委員並未察覺,一場台灣最具規模的產業價值革命,已經悄悄展開。從OEM到ODM,代工業者正憑設計能力贏取更多訂單,而前進國際市場行銷,要靠設計做為品牌的後盾。

校園率先動了起來。實踐大學設計學院打破工業設計歸屬工學院的傳統,集合其他設計科系,成立設計學院,積極推動跨系交流,每年更邀請國際有名的工業設計師, 開設為期3至5天的訓練營,甚至聘來當客座教授,「台灣要打開視野、培養自信,」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官政能豪氣地說。

明基電通也在去年 成立設計中心,人員除了工業設計本科系之外,更積極延攬人文社會背景的專才,最近更邀約一名台大社會學博士加入,「任何的設計或藝術品,都是時代情緒的媒 介,」王千睿說,過去台灣都是垂直性思考,缺乏跨業的水平思考,「我們希望在科技外,加入人文的基因。」

華燈初上時分,離開誠品,敦化南 路上依然車水馬龍,打扮入時的上班族、個性十足的青少年,從Gucci的櫥窗前走過,眼神還依戀著燈光下簡單優雅、經典復古的黑色時裝。台灣人不喜歡好的 設計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既然如此,未來,無論你是從事的是行銷、業務、會計,還是CEO,設計,都是你開啟顧客心扉、春天的第一縷和風。

歡迎蒞臨,靈魂經濟學第一章──設計。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