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棟於1953年完成的三層樓老公寓最早只是給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的家屬樓,曾經象徵著「現代化」理想的住宅群,這是一棟典型的混合磚構造系統建築,每一戶50平方平方公尺(約15坪)的室內空間有著均質化的格局,千篇一律,受當時的觀念和條件限制,居室無客廳餐廳和洗浴機能,這是中國戰後城市民用建築的普遍格局。
由諾億設計研發(ROOI Design and Research)對其中一戶室內空間進行改造,在有限的預算下完成了北京這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集體公寓的經濟型改造試點。
建築體自從1950年代以來就開始自由的變化生長,跟隨著這裡的住戶和時代的變遷不斷變化著,無論從內部還是外部,看起來都與其剛剛建造時候有著大不同,但本質又沒有變,就好像在潮濕環境中放久的土豆,不斷發出新的芽,這些都是生活和時代給這座建築留下的痕跡。
曾經這裡居住著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院的家屬,但如今這裡的住戶混合了沒有條件搬走的老住戶以及一些附近的大學生。居住的人主要是因為這座公寓在城市中的價格相對便宜,但是它年久失修,缺少吸引力和新生活力。本建築尺度較小,當時的外部規劃又留下了很大綠地空間,和如今現代化的北京高層建築形成了鮮明對比,這裡反倒是留下了一些「有溫度」的生活景象,例如一些為自家門前花園盆栽澆水的老人們的身影。
為打破舊格局,營造現代化宜居機能,設計師必須在狹小空間採取巧妙構思,設計出兼具臥室,客廳,餐廳和乾濕兩用洗手間,這樣既有老房年代感又不乏現代化宜居享受。
無論如何,1950年代的公寓還是老去了,但城市的年輕人仍然年輕,需要新的生活,老房子在城市裡雖然便宜,但無法適應新時代,所以如何讓這座50年代的集體公寓適應並融入現代城市生活的規則並且保留歷史的痕跡,甚至恢復被逐漸破壞的綠化區域是本作品的核心。
在北京,由於拆除老建築成本極其昂貴,且該建築是當時那個人人平等的烏托邦社會思想很好歷史紀念。建築師和業主一致認為改造升級是最好的選擇,並決定實驗新的解決提案,對該公寓大廈其中一戶進行現代化改造。
建築師認為,對於城市中的小型公寓來講多元化和個性化才是未來,否則一切都將以中性的毫無生氣的形態存在,和籠子中之鳥沒有區別。
於是建築師首先清空一切不必要元素,拆除中間的老牆,打破舊有的均質化網格格局,在小小的公寓中嵌入幾個「小盒子」使得公寓在相對開放式的空間中實現不同的機能。
當代青年人的生活是豐富多樣的,家不僅僅是個下班回家睡覺,起床吃飯的地方,同時也是會客和與其它人互動的空間,家的屬性不僅僅是私人空間,它有時是工作室,有時是會客廳,甚至是個性的展示。
北向的小木屋即是會客茶室又是臨時客房,上方還可儲存房主的戶外運動用品,外面開放式的客廳與廚房則增加了互動性。
本作品也是廣大中國室內裝修大產業的小小一個角,中國的大多數公寓、住宅室內裝修其實有著比西方國家有著更多的自由性,利用此一機會反而可以儘可能做出些多樣性,設計一個適合廣大都市年輕人的家。如今內部空間以最經濟的方式適應新時代,外立面則維持舊時代的特點,仍是50年代的環境,彷彿站在新時代回望過去。
建築圖
作品資訊
作品名稱:北京大院公寓T101
作品位置:中國北京朝陽區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
作品類型:舊建築改造、室內設計
室內設計: 諾億設計研發
竣工:2020
總樓地板面積:50.0 平方公尺
攝影師:金偉琦
主持建築師:王左千,何丹
專案經理:沈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