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湖上的建築詩篇:清遠慈湖書院的靜謐與孤寂,在自然中尋找心靈歸宿

0
237

從慈湖、古寺和孤島中尋覓基地的原始脈絡

慈湖書院位於廣東清遠慈湖的一片孤島之上,毗鄰有千年歷史的豐盛古寺,需乘船方可到達。從船上遙望無垠的慈湖和連綿的山丘,幾經輾轉終達彼岸,頗有蘇軾在赤壁賦中「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之感。

擔綱設計的廣州城外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初到基地便拜訪了古寺,其圍繞著山體脈絡有機配置,錯落有致,高低不一,完全不同於常規寺廟的中軸對稱,寺、院和台之間形成了豐富的漫步空間和光影氛圍。這番初到基地的感受,潛移默化的成為了慈湖書院設計概念的來源之一。

從彼岸遙望書院
從彼岸遙望書院

 

我願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簡單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梭羅《瓦爾登湖》

島上樓、台、階交錯的古寺配置
島上樓、台、階交錯的古寺配置
原有的校園空間和混凝土樑柱結構
原有的校園空間和混凝土樑柱結構

基地上原有兩棟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學校宿舍,局部空間已進行拆除重建,以及一棟新建只完成混凝土框架的三層別墅。站在原有校舍教室,透過窗洞望向無盡的慈湖,水面如同靜止一般,只有極細微的波動,時間在這裡似乎是另一種方式的存在,一種莫名的孤寂感湧上,腦海中浮想起托馬斯·曼在《魔山》中所有描述的那個在遙遠深山中的療養院,晨霧瀰漫的森林。聯想戛然而止,內心泛起一股衝動,試著以建築的形式與這片基地完成一次對話。

鳥瞰
鳥瞰

以幾何的形式對話這片基地

面對這片孤島,與世隔絕的靜謐,彷彿亙古不變的湖水,大地沙石橫走,雜草樹木叢生,建築該以何種方式來完成這場對話?

最後,設計團隊把目光投向了毗鄰基地的千年古寺——慈湖聖境豐盛古寺,這座肇始於北宋時期的廟宇,整體配置沿著島嶼等高線,鋪展順延開來,多重軸線交疊,矩形、半圓形的台地依據地形,錯開扭轉,時而上升,俄頃疊落,植栽依附穿插其中,野趣橫生,意猶未盡。

盤踞在基地上的幾何空間
盤踞在基地上的幾何空間

設計借鑑古寺配置,根據基地背山面水的地勢,以及樹的方位,建築以多級台地的形式,採取扭轉、錯開、起伏,塑造出簡潔有力的幾何空間,使用基地最原始的黃褐色統一外立面,使建築彷彿從土地生長出來一般,矗立在孤島之上,背靠群山,面朝慈湖,嵌入於山水之間,對話遠古和未來。

片石交錯的廣場空間
片石交錯的廣場空間

「峽谷」光庭——基地西側原本的校舍,已不適合新的機能需求,決定進行拆除重建,同原設計已澆置好的混凝土框架,重組為三層帶中庭的建築空間,而中庭正是新舊結構之間留空的部位。新建築地面層機能為一個連續空間的大公共廳,臨湖面為吧檯、餐廳和休閒區,中部的光庭為前後兩個時期的建築空間圍塑而成,台階坡道盤旋貼壁而上,如登山步道般在峽谷中穿行,通往二、三層的客房和屋頂。在這由低到高的過程,亦可感受從清晨到傍晚的光影變化。

台階步道貼壁而上
台階步道貼壁而上
「峽谷」空間
「峽谷」空間
光庭
光庭

基地東西兩側的建築地坪原有高差1.5公尺,設計順應地勢將中庭地面標高抬升至0.75公尺,置入坡道和台階串通整體空間,形成連續的漫步體驗和空間流轉,一如踏勘時在古寺中的行走感受。採取一系列移步景異的遊走空間,讓人穿行其中,對話自然,對話建築,對話自身。

連續的漫步體驗和空間流轉
連續的漫步體驗和空間流轉
面向中庭的框景暗示空間轉換
面向中庭的框景暗示空間轉換
公共休息區
公共休息區

中庭空間——中庭為本次設計的重點,基地原有兩棟建築東西配置,中部的空缺使得空間的流轉和機能的連續在此處斷開了,需要一個物體空間來連接,它應該一個模糊的空間,一個特殊的觸媒,介於室內和室外之間,使整體建築發生空間反應。這樣,一個柔和的形象慢慢浮現出來,圓筒圖書館和半圓形水院,作為過渡的轉換空間,它們似乎正合適。

中庭分析圖——山體-圖書館-水院-湖水

從湖邊回望圖書館和後山
從湖邊回望圖書館和後山

中庭的中軸由北往南,依次為竹林山坡、圓筒圖書館、半圓水池、長條游泳池和草坡,在機能上動靜分區,把需要安靜的圖書館偏向山體,游泳池縱向面對湖水。同時不同空間的標高逐步疊落,順應基地原本的山勢走向,整個中庭彷彿嵌在大地之上,每一處的平台的視線,都能夠貫穿山林和湖野景觀。採取高低直曲片牆的置入,控制不同平台空間的視線關係和圍塑感,豐富在其間的漫步體驗,讓人和人、人和空間之間,處於看、被看和看不見之間的關係。

重疊的片牆——漂浮的圓筒圖書空間
重疊的片牆——漂浮的圓筒圖書空間

圖書館——建築主體在山坡上的,在結構形式上順應地勢,地面層基座採用混凝土作為擋土牆,二層則用輕鋼網架彎成拱形,輕盈的架在基座上,一實一虛,形成鮮明對比。結構剛落成時,在厚重的鋼筋混凝土面前,透過消隱的網架望向天空和後山,有一種說不出非現實感。

圖書館下實上虛的結構形式

半圓形水池與圓筒圖書空間形成對偶關係
半圓形水池與圓筒圖書空間形成對偶關係

中庭的半圓水院與圓筒狀的圖書館在形式上對偶,而水院旁邊的弧形片牆與圖書館斷開的筒形屋頂則是另一處對偶關係。半圓下沉台階和圖書館底部的內凹空間形成圍塑,隔水相望,採取斜進入,在其上行走的人亦成為他人的風景,這裡是每個人的舞台。

圖書館底部的舞台

從舞台空間回望水院和遠山
從舞台空間回望水院和遠山

側門推開,轉身面對的是通往二層圖書館的樓梯,天光傾瀉而下,倒映在挑高的書架牆上,拾級而上,鬱鬱蔥蔥的樹梢隱沒在盡端,那是來自後山的呼喚。

從舞台空間回望水院和遠山
從舞台空間回望水院和遠山

圖書館內部和外部形成一體的建築空間,一個完整的圓筒空腔,足以容納天光、湖水、山體和書籍,同來往的人交織出光影和聲音的流轉。內部空間由三個部分組成,臨窗的望湖區,中部的閱讀台階,直面後山的書寫區,相鄰區域的高度逐步抬升,使得每個人在看書的同時亦可望湖。

天光在地上記錄的時間變換 階梯座椅
天光在地上記錄的時間變換

 

光影流轉的內部空間
光影流轉的內部空間

地面高度的變化也形成了空間體驗上的遞進,在台階最高處直面後山的青翠,回望慈湖和碧空,以及從側高窗正視遠處山頂的古寺高塔,此一刻,頂部天光在地面悄悄流逝,是否會喚起某種聯想,可能是關於自然的,關於過去的,關於自己的,或只是空想。

空間制高點——面向後山的書寫區
空間制高點——面向後山的書寫區

一處探尋自我的心靈居所

最終,拱形的圖書館、連續展開的公共空間、峽谷般的中庭、層疊錯落的露台,構築成了一座人工的幾何島嶼,在其間漫遊、駐留、閱讀、閒談、發呆、飲食、安寢,一系列的場景如長軸畫卷般展開。慈湖書院,不止是一間民宿,也是每個人的心靈島嶼,一處探尋自我的人文居所。

回望天光湖水
回望天光湖水

 

 

 

建築圖

全區配置圖

地面層平面圖 Plan

二樓平面圖 Plan

三樓平面圖 Plan
三樓平面圖 Plan

 

作品資訊

作品名稱:愛樹·慈湖書院
作品位置:中國廣東省清遠市英德市
作品類型:舊建築改造圖書館文化設施、中國建築
設計單位::廣州城外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主導團隊:陳潔琦、林旺銘、沈瑩穎
設計團隊:謝錦萍,林家善,謝勇斌
作品設計&完成時間:2021.09-2023.05
總樓地板面積:3945平方公尺
用地面積:8500平方公尺
攝影版權:吳嗣銘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