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建築做地方創生:鐘冠球率領華南理工大學團隊改造東莞新基古村,老舊建築變成潮空間

0
2481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老師鐘冠球,和他的團隊在800年歷史的東莞新基古村,對40多棟老民房進行了一系列改造。

把這裡變成了一個新潮的民宿村落,2017年開放後,無數年輕人排隊來體驗。其中「天空之城」最引人矚目,三個白盒子直接加建在4棟老房上方,多出了200平米的公共空間,也成了整個村子最潮、最受歡迎的屋頂天台。村民和遊客一起辦音樂會,在屋頂賞景。

除天空之城外,其它散落在村裡的民宿群,也免費開放出公共空間,傳統的涼棚,傳統的祠堂裡面發生的粵劇,與天台音樂會、年輕人喜歡的藝術活動,融合共生。

The Floating City 天空之城

設計團隊的改造以「天空之城」為整個社區的中心。天空之城是由四棟民房改造而成的,位於廣東東莞的新基村。

新基村是珠三角一個很典型的古村落,它的密度非常高,基本上是由四到五層的火柴盒一樣的房子組成的,而水道就環繞房屋群聚落,剩下都是一片片的蕉林。

村子裡有明清時代的建築,比如祠堂;有50年代的坡屋頂的磚房;還有70年代左右的水刷式房子,最新的就是村民自建的馬賽克式的房子。2016年初,好朋友從廣州的媒體辭職後,便在這裡租下一系列老屋,請我對這些破舊老屋進行改造。

天空之城就屬於五六十年代的老磚房,它的旁邊坐落著擁有800年歷史的新基莫氏祠堂,也是著名的文物保護建築。


最大的亮點就在於,當訪客漫步在古村落幽靜的巷道中,踱步走上這些狹窄的樓梯連廊,環繞、穿行,上到屋頂的時候,一下子放眼望去,整個天空突然出現!這也是許多人慕名來看這個房子的原因。


白房子主創設計師:鐘冠球、宋剛、朱志遠
 [divider]

改造後公共空間佔了一半以上 

天空之城原來四棟房子雖然相鄰,卻是完全獨立的,分屬於不同的業主。因為農村基地的產權問題,村民的房子間都是有圍牆的,房與房之間有許多陰暗的旮旯角落,都是大家三不管的地帶。而屋頂都是坡屋頂跟平屋頂的結合,就是以前村民拿來曬衣服、曬穀子的地方。

改造前

原來的公共空間面積幾乎沒有。設計ˊ團隊就想是否可以把四棟一起租下來,打破房子間的圍牆,去「眾籌」一個公共空間——將四棟房子的院子、附屬空間、過道空間、露台空間等原屬於單個房子內部的公共空間全部集合到一起。


改造過程中因為村落巷道狹窄,施工時運輸機械都非常困難,最後設計ˊ團隊的設計就只能採用很多小小的部件來組成,然後通過1米寬的巷道一點點地提升到屋頂,在屋頂裝配完成。

改造後的天空之城一共是400平方米多一點,公共空間就有200多平方米,佔了一半以上。原來封閉的曬台、平台全部連通起來,成了整個村落最大的屋頂平台,也成了全村最受歡迎的社區活動中心,都免費開放給村民使用。

 [divider]

古村落上方的三個白盒子 
其實原來房屋的整體結構並沒有做太大改動,只是在屋頂加建了三個「白盒子」。


這三個白房子,與村裡的傳統房子不太一樣,是採用了很現代的一種反差。它其實是更抽象的表達,設計ˊ團隊希望在屋頂之上有一個更理想的建築形態,展現給大家看,想像未來村落的發展。

天空之城這些不同高度的屋頂平台之間,設計ˊ團隊採用新型的鋼結構,用交錯的連廊和飛梯將幾個屋頂聯繫起來。

所以訪客可以看到非常多飛來飛去的連廊和樓梯。這樣的設計其實是呼應了傳統嶺南民居屋頂的飛梯空間,這些台階是非常陡的,好像是在飛上去的感覺。

這三個白盒子最終成為整個社區的一個中心,屋頂高低錯落的平台,成為舉辦音樂會的完美場地。其中一棟的屋頂可以做表演的舞台,而觀眾席則在其它三棟房子的屋頂。設計ˊ團隊做了很多場天台音樂會,還有其他各種文化活動,有時就大家一起戶外燒烤。外來的遊客,當地的居民都會參與其中。

平日沒有活動的時候,新基村的村民們也會常去露台上休息,或看看風景。他們其實是最熟悉這裡的小步道和巷道的,這樣便多了一個社區的公共空間


 垂直聚落式的室內空間 
底層設計ˊ團隊也把原本各自獨立的民房圍牆拆除,把各自的首層空間拿出來,共同組成一個很好的巷道。

原來院子裡面一些紅磚的牆,或者水刷石的牆,這些有特色的元素,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在東莞這邊的南方地區,濕熱,所以自然通風很重要。很多傳統房屋會通過花格窗來採光,通風。
所以原來外立面和室內的花格窗,幾乎是通通保留下來,這是一個時代的印記。也希望年輕人來居住時,能感受到這種過去的記憶。



而天空之城的室內,也好似一個呼應傳統村落的垂直型聚落。
設計ˊ團隊把原來每棟房裡的客廳、餐廳,還有樓梯間的空間,全部給連通起來,形成許多小客廳、小展廳的組合,也成為了最主要的室內公共空間

村民也好,遊客也好,都可以很自由通過這些巷道、室內的公共空間,到達天台。

[divider]

The intergrowth village 白房子民宿群:共生式村落


天空之城這棟民宿,其實是整個白房子民宿群改造的一部分。整個白房子民宿群一共由40多棟民宿組成,散點式地分佈在整個新基村落中。

有一棟叫「有弦」,因為屋主是個音樂愛好者。這棟房子位於水邊,外立面用了木格柵,營造了像琴弦的感覺。


設計ˊ團隊設計了一個動線,讓人可以上到了屋頂,去看整個一大片水鄉片區的蕉林。

頂上的露台偶爾也會有一些音樂人或藝術家上去做一些小型表演,或者三兩知己好友在露台上聽聽雨,聊聊天。

還有一個明清時代的房子,設計ˊ團隊管它叫「龍眼房」,因為裡面有一棵龍眼樹。
「明天音樂節」展品
設計ˊ團隊把原來的木構架,完全保留下來,變成了一個開放的展廳,經常輪換地展覽。目前在展的是一個音樂計畫的展品。

比如其中一棟叫「竹林深處」,它其實是源於這邊傳統涼棚的一個理念。村落沿著水道有一系列的涼棚,夏天村裡的居民可以在裡面睡覺,休息聊天。
這棟新造的房子,首層便是層層疊疊的這種通風的「園林」,裡面用竹子遮蓋,舒適、涼爽,供來往的居民使用。
除了這一棟,設計ˊ團隊很多民宿的首層都免費開放了。水吧、休息區,有的也會配置一個洗手間,給村民和遊客去共同使用。


白房子民宿群也曾邀請藝術家進行駐留計畫。一些藝術家會來這裡住上一段時間,然後依據當地的人文風情和特點創作作品。
其中有位藝術家在這裡住了一兩個星期之後,他就以一個7歲小朋友的故事寫了一篇小說,然後摘抄並印在天空之城的一些玻璃和欄杆上,讓大家看到這樣的點點滴滴的創作印記。

以天空之城為代表的白房子民宿群,其實更像是一個新舊共生的實驗。
傳統的建築已經在了,設計ˊ團隊在裡面選擇一部分進行改造,同時注入新的現代元素,本身就是一種衝突和碰撞。

傳統的村落生活,傳統的涼棚,傳統的祠堂裡面演出的粵劇;與設計ˊ團隊新引入的一些天台音樂會,年輕人所喜歡的這些展覽活動,或者藝術駐地這樣的活動,其實都是融合共生在一起。
民宿群改造開放後,也有更多村裡的年輕人回來創業或發展。

新來的生活方式其實也給村民帶來新的生活體驗,他們也會主動地參與其中。而對遊客,他們也想反過來去看看傳統的村落是怎樣一種生長的方式。是一種很好的共生狀態。

照片來源:豎梁社建築
攝影:吳嗣銘、沈壘、王小菁、阮潔瑩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