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系統的實踐
位於浙江省杭州市的中國美術學院良渚校區,經歷了連續數年的建設後,終於在2023年全面啟用。在良渚校區,作為以藝術為本的綜合大學國美共設立了四個學院,分別是創意設計學院、藝術管理學院、基礎教育學院和繼續教育學院。該校園將容納3000名全時學生和1000名繼續教育學生,並建立起四個教研方向——發展跨學科創新人才、推動設計與資訊經濟、融入人工智慧技術、建立當代設計教育新標竿。
張永和建築師提倡的教育新框架:跨學科學習的推動
此一大型校園建築,不僅在空間規模上達到了令人矚目的18萬平方米,更重要的是,它實踐了一套全新的教育模式。在設計競圖初期,中國美術學院提出了一個挑戰,要求參賽的建築團隊融合社會經濟發展需求,設計出一套創新的教育系統。這一系統包括但不限於:手腦並用的教學法,通識課程中加入建築學,高年級以研究為主導,以及取消傳統「系」的劃分,鼓勵學生跨領域學習。
張永和建築師意識到學生在入學時即確定專業的做法已不符合當今大學高等教育的精神,於是建議了一個有著如下特徵的教學框架:
- 手腦並用,每個學生,無論其未來發展方向,均需接受有關製作的基礎課程,例如繪畫、設計或建築等。
- 高年級的課程以研究項目為主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及跨學科團隊合作的技能。
- 取消「系」的設定,對知識進行整合。
建築育人
基於以上具有設計策劃意義的研究,張永和認為,「建築」可以也應該成為教育體系的一部分。那何種校園空間有利於動手和實驗,並鼓勵學生之間在課內外互動與合作?儘管傳統教室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在良渚,主要的教學空間被重新定義為開放、延綿的工作空間(工坊)。
在工坊中,可以進行常規課程的教授,也可以是學生們或獨自閱讀寫畫或結伴搭建討論的場所。在工坊中,校園上所有的活動盡可一覽無餘,學生一邊沉浸在自己的興趣中,一邊也不難發現到其他同學從事的種種創作,非常建築希望在這個校園環境中能夠模糊教導和學習、研究與實踐的界線。
除了日常的學習、研究、創作,設計評圖是在工坊裡經常舉行的活動之一;根據規模的情況,班級的評圖通常橫向地使用工坊,跨班或跨年級的評圖則更可能是縱向的。其它已在發生的活動還有展覽、會議、電影、戲劇/舞蹈演出、大型裝置的搭建,乃至羽毛球、軍訓等。工坊裡也出現了食堂、咖啡館和小賣部等設施。
校園建築的革新
良渚校區的建築設計理念強調「開放「與「互動」,由張永和主持的非常建築團隊所主導。校園內的建築不僅在物理層面上追求開放,更在空間功能上提供極大的靈活性,如此一來,使用者能根據需要重新組態空間用途。這種設計不僅展現在於教學大樓或實驗室,連師生活動頻繁的工作室亦是如此,工作室由一系列拱券構成,不僅視覺上通透,同時也便於不同學科間的交流與互動。
高聳的拱頂給工坊帶來充分的自然光,也給大型的建造及事件,如會議、戲劇/舞蹈演出等創造了條件。
校園即社區,學生生活空間的整合
由於許多設計相關科系的學生都必須熬夜畫圖、製作實體模型,非常建築在設計學生宿舍時就充分考慮了學生的日常生活需求與學習便利性,寢室與工作室之間的緊密連接使得學生能在數分鐘內從寢室抵達工作室,這種設計有效整合了生活與學習空間,讓設計相關科系學生在出社會前就能體驗到「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即是工作」的現實,可說是極大地方便了學生的日常學習與活動參與。此外,每隔一層設有兩層挑高的共享空間,旨在打破傳統寢室設計的侷限,提供一個更加開放與合作的學習環境。
居學
在良渚,學生就住在工坊之上。工坊、公共空間、宿舍自下而上的垂直佈置把學生的生活和學習融為一體,體現了“校園即社區”的理念。宿舍被稱為“學舍”,因為其中設定了專門為學生自發組織“興趣社”的空間,而興趣社也是學生自學課程的一種形式。我們希望通過建築向學生推介“生活即教育”的思想,這正是良渚校園規劃及工坊設計背後的核心理念。
為了滿足學生們晾曬衣服的需要,同時又不影響混合使用校園對建築外表統一的追求,設計團隊在學舍的陽台外面設計了一個整體的格柵系統,達到既整潔又遮陽的目的。在多層學舍的屋頂等多處,我們還設計了一系列名為“探索器”的半室外純建築空間,以進一步豐富校園生活。
體育館
體育館實質上是一個單一的大空間,為聯排拱券屋頂覆蓋。它的單純性很容易轉化為高度的適應性。目前,它即為平日各種體育項目訓練比賽提供場地,同時也是大型的會議、慶典、宴會等舉行的所在。它的空間質量又與報告廳不同,體育館的平地面是多功能的前提,並具備自然採光。
行政樓
行政樓的空間模式沒有採用傳統的辦公模式,即雙邊走廊或開放平層,而是選擇了剖面上空間感受豐富的錯層單邊走廊。行政辦公對空間無特定要求,設計考慮了將來該建築做教學或研究等其它使用的可能性。
回應張永和祖上製扇歷史的扇子房:師生活動中心
這是良渚校園上唯一的獨立於主校舍群而處於景觀中的一個設施,功能的性質是休閒的,但沒有更明確的定義,接近傳統意義上的亭子或茶室。
張永和建築師是杭州人,祖上有三百年都是做紙扇為生,一直到了張永和的爺爺才沒做,他的爺爺是一位中學教師,而他的父親則是一位建築師,家裡就再也沒有做紙扇了,然而張永和的老宅位於杭州的「扇子巷」,而非常建築的另外一位合夥人魯力佳問張永和,你在杭州蓋房子為何不蓋一棟扇子房?所以這座師生活動中心像是在回應「紙扇」的歷史,建築的結構形式採取混凝土摺板系統,空間形態則是完全自由的。儘管它的規模很小,但完美地呈現出非常建築在良渚校區設計中最主要的追求之一,即內容上開放、形式上自由的建築空間。
獨棟校園
在良渚校區,不但沒有教學區與生活區之分,所有的建築都用連廊相互串連,形成了一個只有一棟建築的校園。
從設計概念上,良渚校園也是開放的。目前,中國美術學院已經為良渚校區的新生們開設了一門課,在課上老師邀請同學們想像他們利用校園空間的方式,即想像如何將校園擁為己有。
出於施工管理的需要,良渚國美分為兩個階段建造。一期已完工,於2021年9月迎來了第一批學生。整個校園於2023年完成。
知識探索的空間——圖書館
圖書館的設計是校區內的另一大亮點,由九座塔樓組成,每一座塔都專門設計為學習和研究空間,其中第九座塔被稱為「探索器」,是一個供師生冥想和思考的場所。這種垂直的空間組織不僅有效利用了建築空間,同時也為學術研究提供了多元化的可能性。
展覽館
展覽館記憶體在著兩種類型的空間:首層的開放大尺度空間和上層的線性的小尺度空間,以適應不同展覽和活動的需要。
報告廳
作為一個封閉的階梯式報告廳(演講廳),報告廳本身的使用方法是特定的。但門廳仍然可以具備靈活性,如作舉辦展覽、酒會之用。門廳的二層設有咖啡廳。即使報告廳裡沒有活動,咖啡廳也仍然營業。
校園文化與活動空間的融合
良渚校區不僅是學習的場所,更是文化活動的集中地。從校內定期舉辦的展覽、電影放映、戲劇演出到各類學術講座與研討會,每一個空間都被賦予了特定的文化功能。體育館和演講廳的多功能設計使得這些空間能夠根據不同事件需求進行快速調整,滿足大型活動舉辦的需求,進一步增強了校園的文化氛圍與社群互動。
建築圖
教學樓長軸剖面圖 ©非常建築
高層宿舍平面圖 ©非常建築
高層宿舍立面圖 ©非常建築
體育館立面圖 ©非常建築
體育館剖面圖 ©非常建築
行政樓立面圖 ©非常建築
作品資訊
作品名稱:
作品位置: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良渚
作品類型:校園建築、宿舍、體育館
業主:中國美術學院
主持建築師:張永和、魯力佳
專案團隊
建築:尹舜、王玥、龍彬、黃舒怡、王文志、梁小寧、劉揚、柳超、張博文、王碩、程藝石、何澤林、師琦、林詩潔、李相廷、謝岩旭、焦慧敏;室內:王玥、張敏、韓書凱、李帥;景觀:師琦、尹舜、林詩潔;現場協調:李詩琪
施工圖設計: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建築設計三院
照明顧問:TJAD建築照明所
建築面積:180,000平方米
結構和材料:鋼筋混凝土結構
設計週期:2018年3月—2019年6月
竣工時間:2021年(一標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