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築空間的特色之一是對水平線的熱烈崇尚。強調高度的建築較少。中國的佛教寺院屋頂的斜坡在唐朝傳入日本之後趨向於平緩,簷頭翹起的部分只留下一點點痕跡,幾乎成了直線,排列在棱線上的除魔小塑像也基本上消失了。
例如,唐昭提寺的美麗屋頂。鑑真和尚自中國而來,但屋頂的陡坡和大幅度翹起的建築風格沒有傳來。就連由和尚創建的寺廟(八世紀)也是如此。
無論是神社、寺院還是住宅很少有超過兩層的建築。內部空間也根據需要沿水平面鋪開。伊勢神宮也好,出雲大社也好,都沒有附屬的塔。寺院的建築群包含佛塔。
在中國高的有13層,而在日本幾乎都是五重塔或者三重塔,比那高的建築極少。不僅在中國,在西洋從中世紀起,也有在教會建築中建高塔的傾向。例如威尼斯聖馬可廣場的塔的高度接近100公尺(十二世紀)。伊斯蘭清真寺的「喚禮塔」(Minare)也很高。
為什麼日本人在九世紀掌握了木造建築的建築技術之後,也沒有努力去建造高層建築呢?

唐昭提寺的屋頂
眾所周知,在五重塔中,完成讓人從下往上仰視的例子比較少。不是在與正殿同一平面,而是在地勢較高的山地斜面修建五重或者三重的塔。
例如,如果從高高的石階上眺望室生寺(九世紀)的五重塔,塔的高度看上去超過五層。淨琉璃寺的小三重塔如果從正殿隔著水池望去的話,因為處於對岸山丘的山腰,所以給人以遠望高塔的印象。
在世俗建築方面,在十六、十七世紀初到處興建的天守閣的遺址在許多地方城市都保留下來了。有的建在與城鎮同一平面上(江戶城),有的建在城鎮或者郊外的小山丘上,周圍都修築護城河,用大石塊加固,或多或少城堡化了(熊本城)。與五重塔的情形一樣,天守閣的設計者並沒有漠視建築物的高度所產生的影響。
熊本城
但是,五重塔和天守閣的共通之處是在外觀上都不強調指向天空的上升垂直線。向五重塔四周延伸的樓廂將所有垂直線切斷。那裡所有的線條都不會向上延伸,更不會在頂端匯聚。
天守閣的樓廂較小,白色的牆壁大多比較顯眼,但看不到細長窗戶及貫穿上下的柱子的線條。五重塔和天守閣都力圖表現高度,但並不是哥德式那樣的垂直樣式。
五重塔的內部空間一般只使用第一層。那本來是用來擺放佛舍利的地方,後來有時也擺放佛像、經卷、高僧的遺骨。高度與從外面所看到的一樣,開門進入塔內,只有天花板和地面之間四方被牆壁環抱的狹小空間。
天守閣的話,有樓梯將上下層連接。但是,每層的房間的天花板同時也是上一層的樓板,那不是通透的空間。
因此,只有在從環繞房間外部的迴廊眺望外面的景色時才會感覺到它的高度。天守閣不是仰望天空的地方,而是俯視地下的立足處。
便於眺望也有軍事上的意義,從十四世紀到十六世紀末的內亂時代的山中要塞便是一例。
但是,進入德川時代以後建造的天守閣基本上沒有了軍事上的意義。天守閣的高度是統治者(領主)與被統治者(臣民)在社會等級上的上下關係的象徵,其目的在於威懾被統治者。
也就是說它是室內的「上段屋」(地板高出一層的房間)的延伸。除了寺院的五重塔和政治統治者的天守閣在日本沒有其他高層建築。城鎮以及村落裡雖然有消防望樓,但戲曲中蔬菜店的阿七搭個梯子就能爬上去,不崇尚高度,不沿垂直線展開的日本城鎮、房屋自然而然地沿著水平面鋪開。
那種平面空間的內部是以何種原理被結構化的呢?城鎮是根據地形自然形成的,沒有能明確定義其整體的原理。或者說沒有形式上的原理,而只有機能上的原理在發揮作用。
室生寺的五重塔
例如建築家蘆原義信用「混沌」這個詞來形容巨大都市東京。那樣說的不只蘆原一個人。但他不只是指出那一點,同時也強調東京的機能(安全、公共衛生、郵政、電話等)的效率,將之稱為「隱藏的秩序」。
但從蘆原義信的說法很難再談論「美學」。喝生自來水不拉肚子那是十分了不起的機能,但是支撐公共衛生高水準的秩序不是美的秩序。總之,蘆原是想說大城市在美學上的混沌未必意味著在機能方面處於低水準。
單個建築不是根據混沌,而是根據兩種原則沿著地面鋪開的。一種原則是向天空延伸的空間ˍˍ那是西洋中世紀哥德式教堂中典型的空間,與之形成對照的是伸向「深處」空間。從入口向「深處」移動可以說是將仰望尖塔拱形的視線運動橫放下來了。
另一種原則是擴建。根據機能上的需求首先建一間房屋,同樣根據需要加蓋第二間房屋,在滿足了所有機能上的需求時,或者在預算用盡時,如果還在設計就停止畫平面圖,如果在施工的話就停止施工,這時「擴建」過程就結束了。
最終會變成什麼樣子,至少在開始動工時誰都不知道。這是與哥德式教堂的根本差異。
西洋的大教堂建設有時耗費幾個世紀ˍˍ那樣的事例在日本的寺廟神社中恐怕一個都沒有,從一開始就知道整個教堂在幾個世紀以後會呈現何種基本形態。建築物的平面圖是十字架的形狀,主要入口朝向西面。
在西方,首先考慮整體的形狀,再將之分割,分別築建用於特殊目的的小空間。
在日本,原則上是從部分到整體。
伊勢神宮
最典型地呈現這兩種可以稱得上是「日本式的」空間處理的特色,即「深處」原則和「擴建」原則的,在宗教建築上是神社,在世俗建築上是德川時代的武家府邸。
神社的例子不勝枚舉,出雲大社和伊勢神宮是其代表。武家府邸的遺址遍佈全國,除此之外,還留下了不少平面圖。而且大部分是德川時代的建築,基本上沒有受到大陸建築的直接影響。在思考日本人對於建築空間的態度時,那些是非常有用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