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雞湖畔的新地標:城市與自然的交會點
近日,由國際知名的丹麥建築師事務所 BIG(Bjarke Ingels Group)與 Arts Group 聯手打造的金雞驛,在中國蘇州金雞湖畔揭開了神秘的面紗。這座佔地面積達1200平方公尺的建築,不僅為公眾提供了一個理想的聚會和接待場所,同時也作為陸續完工的11座環湖驛站之一,成為蘇州市營造充滿活力、富有吸引力的湖濱步道的重要里程碑。

設計理念: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金雞驛的設計,巧妙地傳統庭院的建築語彙與現代公共空間的元素。設計靈感,源自於人們在樹下聚集、彼此交流的悠久傳統。為表現這一理念,四座獨立的建築相互連接,構成開敞的空間。這處空間,不僅為當地居民和遊客,提供了一個聚會的場所,也為漫步在金雞湖13公里步道上的行人,提供了一個愜意的休憩驛站。


像素化屋頂:光影的詩意
BIG 建築事務所合夥人 Catherine Huang 表示:「我們的金雞驛坐落在湖畔的香樟樹下,為社區,建立了一個靜謐的避風港。它彷彿是周圍樹冠的延伸,屋頂由像素化的樹葉組成,優雅地垂落,既在小徑交匯處,提供遮蔽,又勾勒出壯麗的湖景。穿孔板投射出斑駁的陰影,彷彿葉影舞動,既呈現出詩意的美感,又兼具卓越的熱性能,將藝術性與功能性做了結合。」
通透的立面:模糊的邊界
金雞驛通透開闊的玻璃立面不但讓人們在室內,就能夠飽覽外部風光,拋光鋼表面反射的光線與綠意,更巧妙地將建築與濱水公園緊密相連。像素化屋頂進一步消解了建築的尺度感,使它與周圍環境的紋理更為協調。
BIG 創始人兼創意總監 Bjarke Ingels 表示:「金雞驛的設計理念,是將一系列的公共空間,匯聚在同一個屋簷之下。它汲取了中國傳統茶館的建築智慧,以玻璃磚,替代了琉璃瓦屋頂,將輕盈與透明的概念,提升至新的高度,模糊了室內與室外、花園與建築之間的界限。金雞驛宛如蘇州當代美術館的胞妹,在蘇州豐富的中國園林建築遺產上,嘗試重新構想湖區未來的建築與景觀。」

入口設計:引人入勝的空間體驗
建築的屋頂在邊緣輕輕上揚,形成寬敞的雙層通高入口,引導遊客移步中央庭院,庭院中央的樹,成為空間靜謐的中心。遊客可以從驛站四處的任意一個開口,進入到庭院,每個區域都設有獨特的功能,分別為咖啡廳、精品店、餐廳和遊客中心。
光影的韻律:沖孔遮陽板的運用
驛站的屋頂結構,將周圍的自然景觀,引入室內。屋頂由兩層穿孔遮陽板組成,外層與玻璃元件相結合,內層則形成天花板。兩層結構,共同營造出如同樹冠般的視覺效果,讓人們在屋內,也能不經意間瞥見天空。與此同時,陽光透過孔洞灑落,投射出斑駁的光影圖案,隨著一天中光線的變化,呈現出光影韻律。
BIG 的中國佈局:設立上海新工作室
BIG 於2024年在上海開設新工作室,以支援金雞驛及毗鄰的蘇州當代美術館的建設,並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加強事務所在該地區的業務發展力度。蘇州當代美術館預計於2025年稍晚落成。
建築圖

作品資訊
作品名稱:金雞驛
作品位置:中國蘇州
作品類型:公共建築、公共空間、餐飲設施
業主:Suzhou Harmony Development Group Co., Ltd.
設計單位:BIG (Bjarke Ingels Group)
合作方:Arts Group
總樓地板面積:1200 平方米
主創合夥人:Bjarke Ingels, Catherine Huang
專案經理:Molly Hsiao Rou Huang
專案設計師:Dora Jiabao Lin
設計副主創:Sarkis Sarkisyan
專案團隊:Arda Özker Cincin, Caroline Anastasia Senyszyn, Desislava Georgieva, Eleonora Niccoli, Gwanghyoen Park, Jason Cheuk Hei Lee, Jonathan Yi Ren Chin, Kekoa Charlot, Mathis Paul Gebauer, Matteo Pavanello, Mike Munoz, Paula Zaklina Domka, Pei Huang, Simone Parigi, Tseng-Hsuan Wei, Yanis Amasri Sierra, Yingying Guan, Zhiyuan 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