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療癒系建築師Gottfried Böhm,1986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

0
2638

「作為建築師的兒子、建築師的孫子、建築師的丈夫以及建築師的父親,戈特弗里德‧玻姆證明建築學營養可以從傳統的風格和方式等所有的藝術門類中吸取充分。在其四十多年的職業生涯中,他精心地將作品中的內容跟過去聯繫起來,歷史的內容已經沉澱在玻姆的大腦中。在教堂、市政廳、供給住宅以及辦公建築的設計中與其採用的最新穎的當代技術完美的結合起來。他令人振奮的手工藝將我們從祖先那兒繼承來的知識和我們最近獲得的知識巧妙地結合起來。」——第八屆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審團的頒獎詞

戈特弗里德‧玻姆

1920年,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 Böhm)出生於德國美因河畔奧芬巴赫的一個建築世家,是最小的一個孩子。他的祖父阿洛伊斯‧玻姆在巴伐利亞-斯瓦比亞的葉廷根市從事建築業務。他的父親多米尼庫斯‧玻姆是當時歐洲著名的教堂營造者,以表現性建築形態與創新性構造方式而聞名。玻姆的妻子伊麗莎白‧哈根穆勒也是一位建築,他們養育了四個兒子,其中有三位(除馬庫斯外)從事了建築行業。玻姆家族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建築世家。
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 Böhm)和他的妻子伊麗莎白
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 Böhm)和他的妻子伊麗莎白

 

玻姆和他的三個建築師兒子,左至右:史蒂芬‧玻姆1950、保羅‧玻姆1959、戈特弗里德‧玻姆、彼得‧玻姆1954
玻姆和他的三個建築師兒子,左至右:史蒂芬‧玻姆1950、保羅‧玻姆1959、戈特弗里德‧玻姆、彼得‧玻姆1954

 

1939年,在父親的領導下,玻姆家族的工作重心轉向葉廷根,繼續他的建築實踐。同年,玻姆被徵召入伍,1942年由於在蘇聯戰場上受傷而退伍,之後進入慕尼黑工業大學學習建築設計。1946年,畢業後的玻姆在慕尼黑等待未來的妻子完成學業,同時出於愛好,利用這段時間跑到美術學院學習了雕塑。藝術的學習經歷對他日後在建築創作過程中使用黏土製作模型起了很大的幫助。

青年時期的戈特弗里德‧玻姆

也是在這期間,玻姆開始摸索自己的建築語彙,他提出了一個適用於教堂屋頂的輕質結構概念,用輕盈懸掛的混凝土外殼,表達紡織效果。後來,玻姆在此基礎上成功創造出了在大型中央空間上常用的「織物天花板」。

1947年,玻姆家族的工作重點重返科隆。當時的科隆已在戰爭的影響下變的一片狼藉,曾多次遭受重創的聖科倫巴教堂只有一尊哥特式聖母雕像幸運的保留下來。1947年,戈特弗里德‧玻姆為了拯救 「廢墟中的聖母」,在雕像上方建造了一座八角形教堂(後已被整合到卒姆托設計的科倫巴博物館),這也是玻姆的第一座獨立設計的建築作品,這座八角形的教堂在廢墟之上升起,傳達了雕像在炮火中倖存下來並保持完好無損的奇蹟,也是玻姆第一次將「織物天花板」應用於實際項目。彼得在談到父親的這個設計時說道:「他將屋頂延伸到了教堂廢墟的每個角落,看起來似乎是想在聖母上面蓋一塊帳篷布一樣,象徵了危機中的生命。」

聖科倫巴教堂在戰火中保留下來的牆體

聖科倫巴教堂在戰火中保留下來的聖母雕像

改建後的聖科倫巴教堂

聖科倫巴教堂室內空間

聖科倫巴教堂聖壇

聖科倫巴教堂花窗

聖科倫巴教堂平面圖

同一時期,玻姆也探索了宗教建築中最輕盈的構造形式,薩爾布呂肯的聖阿爾伯特教堂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橢圓形的教堂內部空間隆起一個圓錐形穹頂,旁邊伸出比哥特式教堂看起來更加輕盈的14根飛扶壁:它們延伸了纖細的柱林,界定了聖所的邊界,並在其上撐起了一扇天窗。

聖阿爾伯特教堂鳥瞰圖

聖阿爾伯特教堂外觀

聖阿爾伯特教堂室內空間

聖阿爾伯特教堂仰視中庭

1951年,玻姆來到美國,先是在紐約的Cajetan Baumann建築事務所工作了半年,之後又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在美國進行考察,期間認識了密斯‧凡‧德‧羅和沃爾特‧格羅皮烏斯。1952年,玻姆回到德國,追隨父親在科隆的事務所工作。沿著父親與祖父的道路,玻姆開始利用教堂建築塑造城市景觀,並探索著各種新的可能。也從父親身上學到,比起時間和地點因素,人才是最值得考慮的價值。1955年父親去世後,玻姆接管了家族企業。

中年時期的戈特弗里德‧玻姆

德國的戰後重建過程中,玻姆創作了大量的教堂建築,他的建築生涯中共設計了60多座教堂。雖然同為擅長設計教堂的建築師,但戈特弗里德‧玻姆與父親的風格完全不同。老玻姆這一代的教堂建築師更喜歡世俗的石質建築,而戈特弗里德‧玻姆這一代剛剛經歷過戰火洗禮的建築師尋找的是為「治癒」而出現的建築。玻姆認為「建築的未來不在於無止境地填充地面,而是將活力與秩序帶回我們的城鎮」。

總體而言,玻姆的早期建築以多樣的形體為特徵,他與戰後城市的統一性作鬥爭。儘管存在各種多樣性,但許多建築物的形狀仍是幾何形狀的,其形態是長方體,金字塔,圓錐,細長的鉛筆狀塔和圓柱。最典型的是1960年在貝爾吉施-格拉德巴赫建成的聖心教堂。在街道上看,教堂四周是一堵五米高的牆壁,牆壁由粗粒混凝土製成,牆的上部有裝飾性的飾帶。牆面上均勻分佈著玻璃小窗,入口上方是錐形神殿中的聖塞瓦斯蒂安斯雕像。從外部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堂的六個圓錐形屋頂,它們分別是入口、鐘樓、洗禮池、兩個懺悔室以及祭壇區。玻姆說這是看孩子們堆沙堡錐塔時受到的的啟發。

聖心教堂鳥瞰圖

聖心教堂塔尖

聖心教堂夜景外觀

聖心教堂室內空間

1960年,玻姆創造了「混凝土岩石」,並在多個項目上使用,如維珀菲爾特地區的聖安娜教堂和林登塔爾地區的青年中心圖書館(復活教堂),這使他在國際上廣為人知。

聖安娜教堂外觀

青年中心圖書館外觀

青年中心圖書館外觀

青年中心圖書館室內空間

青年中心圖書館室內屋頂

其中1965年建成的科隆聖格特魯德教堂,就憑藉其不對稱的大型摺疊天花板和新型混凝土結構支撐的空間形式,獲得了1967年的科隆建築獎。

聖格特魯德教堂外觀

聖格特魯德教堂外觀

聖格特魯德教堂屋頂外觀

聖格特魯德教堂屋頂室內空間

聖格特魯德教堂室內空間

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宗教紀念碑的內維斯朝聖大教堂建成於1968年。玻姆在最初的競標環節中並沒有中標。但他沒有放棄,通過手工模型的觸覺感受向當時幾近失明的弗林斯大主教傳達自己的想法,並最終贏得了委託執行。

朝聖教堂原始模型

朝聖教堂手稿

玻姆在場地中創造了一個多邊形平面,並圍繞一個以巨大雕塑為主導的的中央空間,將牆面延伸到摺疊屋頂中,遠看場地上就像有一座陡峭的岩石山,教堂則位於「山」的最高點,並設置了一條寬闊的朝聖之路到達朝聖地點,這是基督教朝聖目標的象徵,即「山上的上帝之城「。

室內經常出現玫瑰的符號,是聖母瑪利亞的標誌,玫瑰玻璃窗的寬大形體抵消了混凝土牆的粗糙感,紅色和白色的色域以及適當的日光照射突顯了該場所在大氣方面的奉獻和尊嚴。

內維斯朝聖教堂與本斯貝格市政廳被認為是玻姆最成熟的混凝土建築,也為他獲得普利茨克建築獎奠定了根基。

朝聖教堂鳥瞰圖

朝聖教堂整體外觀

朝聖教堂屋頂

朝聖教堂外觀

朝聖教堂仰視外觀

朝聖教堂室內空間

朝聖教堂室內空間

朝聖教堂室內空間

朝聖教堂室內空間

朝聖教堂室內屋頂

玻姆曾使用混凝土結構改建過一些歷史建築。巴特克羅伊茨納赫區的Kauzenburg餐廳位於一個山頂城堡的廢墟上,1971年建成。玻姆保留了部分原始牆體,並且大量使用玻璃和酒紅色金屬與原牆面形成對比。

Kauzenburg餐廳外觀

Kauzenburg餐廳外觀

玻姆認為建築的未來不在於無止境地填充地面,而是將活力與秩序帶回我們的城鎮。「廢墟中的聖母」以及Kauzenburg餐廳都建在歷史遺蹟上,這體現了玻姆在將新舊建築相結合中的驚人創造力。

同一時期,本斯貝格市決定在本斯伯格老城堡上擴建一座新的市政廳。最終玻姆通過對城堡遺蹟的融合,探索歷史與現在的關聯而競標成功。評審團認為玻姆的方案是對城市規劃的藝術回應,另一個決定性因素是玻姆設計的模型突破了六十年代德國建築設計的單調性。

場地上除了12世紀的老城堡,還有13世紀的內部庭院環形牆和另一座較小的塔樓,玻姆將城堡的典型形象帶到了極致,抽象了其餘元素的特徵,並設計了強大的反抗牆系統和奇幻造型的樓梯塔。其議會大廳和行政辦公用房安排在中世紀城堡的廢墟之中,從而將舊與新並列起來,通過一個魚鱗片狀的混凝土塔的插入,與孟斯貝格古老的城堡形成對話。同內維斯朝聖教堂一樣,本斯伯格市政廳也是由混凝土製成的雕塑式建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樓梯塔的攀登,其階梯狀的窗戶可以一覽無餘地眺望遠方。

本斯貝格市政廳手稿

本斯貝格市政廳鳥瞰圖

本斯貝格市政廳外觀

本斯貝格市政廳外觀

本斯貝格市政廳樓梯塔內部空間

本斯貝格市政廳室內空間

1966年建成的貝塔尼兒童村是一個封閉的建築體系。這個兒童村位於樹木繁茂的城郊,玻姆將許多兒童館沿著一條環路佈置,與此同時,他將教堂和療養院佈置在場地中心。在這兩個項目中,他都堅信他設計的建築中社區自我建設的能力。可能對出身貧寒的孩子們的心理有治療的效果。

玻姆在規劃村落時使用十二個較小的建築物圍繞著帶有教堂和社區中心的進行分組。中央廣場上的混凝土教堂以其怪異的形式讓人聯想到本斯伯格市政廳,但玻姆採用特殊手法弱化了這種形狀的紀念性。周圍的十二棟住宅樓與兒童村概念的特徵概念相對應,象徵著家庭式社區的形成,連接的牆壁還強調整個村莊的團結感,使用架構手段傳達社區和安全性是該設施基本思想的一部分。

貝塔尼兒童村鳥瞰圖

貝塔尼兒童村外觀

貝塔尼兒童村外觀

貝塔尼兒童村室內空間

1970年開始,玻姆的設計中心逐漸轉移到公共建築,商業和住宅建築。1976年,他被任命為德國城市發展與區域規劃研究院的成員,並於1980年參加了在柏林舉行的國際建築展覽會,展出了數棟住宅建築設計。

科隆-科威勒住宅區

私人與公共空間的聯繫、荒蕪城市空間的新用途、邊界與聯繫共存的設計問題,都是玻姆曾多次提到的概念。而位於斯圖加特的祖布林公司總部跨越了兩座新成立的鄉鎮,包含了玻姆的眾多設計理念。預製鋼筋混凝土辦公大樓於1984年建造的。混凝土質的規則幾何結構被灰色外牆包裹著,兩棟大廈被頂端巨大的玻璃尖拱頂連接。建築整體採用了鋼架結構,簡約而又充滿現代氣息。玻璃屋頂的內部庭院每年多次用作音樂活動和戲劇表演的場所,被稱為「祖布林故居之夏」。

祖布林公司總部

圖祖布林公司總部

「祖布林故居之夏」

祖布林公司總部室內空間

祖布林公司總部模型

1985年柏林國會大廈大樓翻修招標會上,玻姆提出了國會玻璃穹頂的想法,遊客可以沿著螺旋形路徑停留和漫步。雖然玻姆並未參與最終方案,但是在最終由諾曼‧福斯特設計而建成的建築物中還是可以找到他的一些原始想法。

福斯特設計的柏林國會大廈屋頂外觀

福斯特設計的柏林國會大廈室內空間

福斯特設計的柏林國會大廈室內空間

玻姆一直以來都拒絕「對歷史性運動的過度誇大和對早期時代建築的盲目模仿」。普利茨克評審團秘書布倫丹‧吉爾稱讚玻姆的作品,他說:「四十年來,玻姆在美國鮮為人知,而在歐洲卻家喻戶曉 ,他成功地將過去幾個世紀的建築財富詮釋並轉化為當代建築,並為此而激動。」終於在1986年,玻姆成為第一位獲得普利茨克獎的德國建築師。

戈特弗里德‧玻姆頒獎禮

1996年建成的西德公共廣播公司WDR是玻姆和妻子以及三兒子彼得共同參與設計的。該建築長70米,寬17米。玻姆創造了結構豐富的外牆,其形狀發生了許多變化,類似拱廊的形狀為其命名,並採用了落地玻璃。他們樹立了特殊的城市口音,應該為周圍的發展引發創新動力。建築物內部有一個帶有玻璃圓柱圓頂的中庭。

西德公共廣播公司WDR外觀

西德公共廣播公司WDR室內空間

西德公共廣播公司WDR平面圖

1998年,烏爾姆市的新圖書館的設計,建築師Minkus&Wolf的方案排名第一,但是,並沒有獲得烏爾姆人民和媒體的認可。在公眾抗議之後,最終決定由原本排名第三的玻姆進行設計,並於2004年最終建成。這座建築的概念極其有趣——設計師想要為這棟樓「穿上」一件玻璃連衣裙。建築的正面看上去像是正在微微漂浮的裙襬,這塊冒充裙襬的玻璃面板自大樓頂部便開始起皺,而後不斷延伸,直至建築腳下的人行道上。

烏爾姆市立圖書館鳥瞰圖

烏爾姆市立圖書館外觀

烏爾姆市立圖書館室內

烏爾姆市立圖書館室內

烏爾姆市立圖書館室內

烏爾姆市立圖書館模型

2006年,波茨坦地區的漢斯‧奧托劇院是玻姆設計生涯晚期作品,與兒子保羅‧玻姆共同設計。這是一個五層劇院建築,碗形懸挑屋頂,上層的門廳和舞台大廳的玻璃窗前可以看到哈維爾到巴伯斯貝格公園的景色。大廳可以完全變暗以進行晚間劇院表演。大廳最多可容納485名觀眾。一排排的觀眾席下方安排了50個升降講台,觀眾席可靈活地升降。樂池還為音樂劇表演提供了舞台。

漢斯奧托劇院外觀

漢斯奧托劇院外觀

施工中的漢斯奧托劇院

漢斯奧托劇院外觀

漢斯奧托劇院外觀

漢斯奧托劇院室內

漢斯奧托劇院室內

2010年11月21日,在赫爾特-卡爾舒爾倫的聖厄休拉教堂改名為玻姆教堂,以表彰他的巨大貢獻。

聖厄休拉教堂(玻姆教堂)外觀

聖厄休拉教堂(玻姆教堂)室內空間

在2020年玻姆100歲誕辰之際,雷納‧瑪麗亞紅衣主教沃爾基在廢墟中的瑪麗教堂舉行彌撒,並感謝玻姆為科隆大主教管區的創造。同期科隆市長亨利埃特‧雷克宣佈設立戈特弗里德‧玻姆獎學金。

玻姆2019年近照

玻姆在百歲生日前夕參加彌撒

玻姆在百歲生日前夕擁抱紅衣主教

戈特弗里德‧玻姆的建築生涯從20世紀下半葉跨越到21世紀初。初期,他的重點顯然是教堂建築,直到1960年代後期,然後他致力於世俗的建築,居住建築和城市開放空間(「住宅城市空間」)。玻姆建築的特點是其空間感和雕塑品質,最初通常是用混凝土製成,後來逐漸變成鋼和玻璃。部分原因歸功於波姆對視覺藝術的熱愛,這也是他除了建築學還研究雕塑的原因。雖然玻姆的一些教堂建築被賦予了「 表現主義 」 的屬性,或者被認為是「粗獷主義」的例子,但是總體而言,玻姆的作品不能簡單的將其歸類為某種建築風格,它是一種獨特的「玻姆風格」,正如普獎的評語中提到的,這是一根將幾代建築師聯繫在一起的紅線。

目睹戰後的荒蕪到如今的繁華的玻姆認為「建築不僅需要通過外觀來顯示其功能,還需要與環境融為一體,並尊重歷史的必然連續性」。說到底,建築治癒了一座城市的創傷,也承載了自那而後這座城中厚重的歷史,是良藥,也是靈魂。他的作品是為遍體鱗傷的城市尋得新的生機,代表了一片土地的文化底蘊、思想傳承,以及無關任何「主義」而存在的人格追求。

戈特弗里德‧玻姆

Gottfried Böhm戈特弗里德‧玻姆生平簡介及代表作品

1920年 出生於奧芬巴赫

1946年 畢業於慕尼黑工業大學建築系

1947年 重建聖科倫巴教堂

1955年 接管了家族的工作室

1960年 聖心教堂

1963年 擔任亞琛工業大學城市規劃教授

1966年 貝塔尼兒童村

1967年 聖戈特魯德教堂

1968年 內維斯朝聖教堂、青年中心圖書館

1969年 本斯貝格市政廳

1971年 Kauzenburg餐廳

1976年 德國城市發展與區域規劃研究院的成員

1980年 參加了在柏林舉行的國際建築展覽會

1984年 祖布林辦公大樓

1985年 慕尼黑工業大學名譽博士

1986年 獲得普利茨克獎

1996年 西德公共廣播公司WDR

2004年 烏爾姆圖書館

2006年 漢斯奧托圖書館

2020年 百歲誕辰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