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香教堂(Chapelle Notre Dame du Haut)位於法國東部的弗朗什-孔泰大區上索恩省(Haute-Saône, France)一個叫做廊香(Ronchamp)的小鎮,座落於孚日山區中的一個小山頂上;廊香教堂又稱龍尚教堂,台灣有時根據法語實際發音譯作「宏香教堂」;廊香教堂完成於1954年,是羅馬天主教聖母朝聖小聖堂,公認是柯比意最傑出的作品之一,也是二十世紀教堂建築的一個重要典範,2016年被列為世界遺產。
早在4世紀,人們就開始在此修建紀念聖母瑪利亞的建築,隨著歷史發展成為朝聖地。教堂經多次重建,最後在1944年9月的戰爭中被炸燬。1950年,柯比意來到了這個名為Bourl Mont的山丘頂上,被四周的環境以及基地的歷史所吸引,他接受了重新設計一座教堂的委託,要為這幢神聖的新建築注入新精神。
當時,柯比意設計的馬賽公寓剛剛完成。相較於這個非常理性地控制角度和秩序的居住建築,廊香教堂的設計精神似乎完全相反。也就在此時,柯比意開始接觸印度昌迪加爾的規劃設計作品。他的日本弟子吉阪隆正推測,深入接觸印度文化使一直以歐洲文化為中心的柯比意受到了震撼,對他設計這座宗教建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柯比意在廊香教堂創造寂靜、祈禱、和平和內心歡愉的場所
1954年4月4日,教堂開始修建,並於1955年6月25日慶祝落成。柯比意在慶祝儀式上說:「建造這個教堂,我想創造一個寂靜、祈禱、和平和內心歡愉的場所。」
廊香教堂與山的結合著實令人讚嘆,幾乎再次上演了雅典衛城跟山環圍的關係。上山的路,與地形,與遠景,都成了朝聖的一部分。
人們繞著教堂行走一大圈才看得到教堂正面。這條路上,人們會經過原來山頭的最高點,就是蓄水池的位置,整個屋頂西斜下來,把雨水導入到山頂的肚臍眼。西牆上外凸出來的懺悔間看上去像子宮裡的胎兒。然後在東側巨大的屋簷下,曲面牆漸變地劃分出聖壇間,牧師可以從室內二樓走到戶外的講經台。人工修整過的山頭,也就成了露天的教堂。
受到蟹殼曲線啟發,柯比意為教堂設計了一個很大的弧形屋頂,分別用石膏、紙和鐵絲製作了兩個模型來研究結構。
這個有著奇異外表和神秘空間的小教堂,結構主要部分是薄殼狀的屋頂,由兩層6公分厚、之間相間2.26 公尺的混凝土薄殼組成,內部有鋼筋混凝土肋板拉結,表面覆蓋鋁板,這樣既保溫又防水。根據教堂的要求,所有落在屋頂的雨水都可以收集在西側的一個蓄水池中。
屋頂保持了混凝土剛拆模時的深灰色,由16根柱子支撐;曲線形牆面與三座塔樓在砌築時用了之前被戰火毀壞的老教堂的石塊,表面噴了灰白色的泥漿。這樣教堂顯示出一種「樸實粗野」的外貌。
廊香教堂外觀
從教堂南側主入口的大轉門進入後,會發現教堂的屋頂和外牆之間留有幾公分的間隙,光線透入使得屋頂像是漂浮著。
廊香教堂內部
教堂南側的牆面厚度變化很大,上面開有大大小小不同的窗洞,裝有明亮的白色或彩色玻璃,部分玻璃上面有圖案。看上去似乎是任意劃分的窗洞實質上依據「模度」設計而成。教堂內的地面沿著山丘頂原本的地勢向著聖壇方向傾斜,由水泥澆置而成,劃分也以「模度」為依據。
沒有彌撒的時候,信徒可以尋找自己的祈禱與冥想空間。室內三座塔樓下分設了三個禮拜室,內壁刷有各不相同的顏色,光線從頂部灑下,使人感覺置身在中世紀的尖塔下,完全是人和神之間的對話。
在山丘頂上,朝聖者庇護所和神父住宅這兩座建築也由柯比意設計。另外在教堂的東北角,他還設計建造了一座金字塔形的紀念碑,是原來的老教堂剩下的石材堆砌而成,用於紀念在解放時期犧牲的人們。
20世紀70年代,建築師讓‧普魯維(Jean Prouvé )製作了一架掛有三口鐘的鐘柱置於教堂西側。之後,由米歇爾‧高哈汝工作室(Michel Corajoud)根據柯比意的草圖和書信,做了景觀和環境的設計,重新恢復了教堂周邊的空間與面向四周山谷的視線通透性;與他們合作的是義大利建築師 Renzo Piano,設計了訪客接待大廳和聖克萊爾修道院,並於2011年9月竣工開放。這兩組建築為了突出廊香教堂的主體地位並配合環境設計,都半隱於山丘側面的山體中。
廊香教堂建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