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馬岩松,除了建築還有藝術創作

0
3451

出生於北京的馬岩松,被譽為新一代建築師中最重要的聲音和代表,是首位在海外贏得重要代表性建築的中國建築師。他致力於探尋建築的未來之路,倡導把城市的密度、機能和山水意境結合起來,採取重新建立人與自然的情感聯繫,走向一個全新的、以人的精神為核心的城市文明時代。

馬岩松/MAD創辦人、合夥人
馬岩松/MAD創辦人、合夥人

從2002年設計浮游之島開始,馬岩松以「夢露大廈」、胡同泡泡32號、鄂爾多斯博物館、中國木雕博物館及假山等充滿想像力的作品,在世界範圍內實踐著此一未來人居理想的宣言。同時,他還採取一系列國內外個展、出版物和藝術作品,與公眾一起探討城市與建築的文化價值。

在2022年6月開幕的米蘭設計周,MAD馬岩松發布了與SAWAYA & MORONI合作的最新限量版椅子「流」及「廓」的原型。

Dynamik「流」椅,米蘭設計周

Dynamik「流」 既是椅子,也是雕塑,MAD馬岩松與SAWAYA & MORONI合作
Dynamik「流」 既是椅子,也是雕塑,MAD馬岩松與SAWAYA & MORONI合作

座椅的外觀形態及顏色看似冷酷,但一氣呵成的線條賦予作品流動的能量感。代表能量的速度和力量在這裡反而被柔化,設計透露出超越線性時空的未來感魅力。扶手、靠背、座椅高度之間的相互關係經過了多重推敲,並最終實現一體成型。

Dynamik「流」 既是椅子,也是雕塑,MAD馬岩松與SAWAYA & MORONI合作
Dynamik「流」 既是椅子,也是雕塑,MAD馬岩松與SAWAYA & MORONI合作
「流」 既是椅子,也是雕塑
實體模型測試

 

Thread「廓」椅,米蘭設計周

「廓」 材料妙成藝術
Thread「廓」 材料妙成藝術

Thread「廓」由簡單的鋁桿疊合而成,採取結構與材料展現其有機的形態與美感。看似不經意的彎折與獨特的曲線賦予了座椅自然的形態,讓作品看上去像是一張柔和而精緻的網。纖細的線條、有機的造型和錯綜複雜的視覺效果,讓座椅呈現出宛如被微風吹拂著的動態感。金屬材料由此變成了一件藝術品。

MAD Ma Yansong 馬岩松與SAWAYA & MORONI合作的Thread「廓」椅,由簡單的鋁桿疊合而成,採取結構與材料展現其有機的形態與美感
MAD馬岩松與SAWAYA & MORONI合作的Thread「廓」椅,由簡單的鋁桿疊合而成,採取結構與材料展現其有機的形態與美感

Ma Yansong

 

骨椅「Gu」 Chair

骨椅「Gu」 Chair

「骨椅」參考了人體骨骼,彷彿自然的人體曲線。像是正在呼吸生長的有機體,同時也是一件生動的雕塑藝術品。

有機的形態,完美的線條,配以重重打磨的木造,落落大方、優雅簡約。

 

「平潭」燈”Pingtan” Lamp

「平潭」燈"Pingtan" Lamp/MAD × Artemide
「平潭」燈”Pingtan” Lamp/MAD × Artemide

光,無論之於自然還是建築,都啟示著生機,MAD將曾經設計的平潭美術館重新演繹,將大尺度的大地景觀轉化成小尺度的情景重現。

平潭美術館:大海、沙灘、綠洲、山坡平緩地變幻交接,似是而非的空間關係,與遠山借景、呼應。
平潭美術館:大海、沙灘、綠洲、山坡平緩地變幻交接,似是而非的空間關係,與遠山借景、呼應。

「平潭」漸明漸暗、抽象但充滿詩意的燈光,即便在室內,也可讓人們想像身處在自然中的感官體驗。

 

天鏡義大利米蘭

天鏡義大利米蘭

米蘭老城一處來自十六世紀的歷史建築中,「天鏡」從不同角度重新定義了空間的次元,仿若無物、「漂浮」在空中,彷彿四重界限之外,空間與天地間的「第五界限」。

庭院裡的水景地面,猶如明鏡般明亮。現實與倒影虛實交替,讓人分不清界限。

天鏡義大利米蘭

人在空間內行走,畫面有情有景,像是遊走在水面上,又像是在雲端漫步。

採取「天鏡」從地觀天,像是望向浩瀚無盡的宇宙,更加關注內心,以及與天地間的互動、對話。

 

大地之燈中國景德鎮

大地之燈中國景德鎮

裝置作品位於寒溪村史子園地區。連綿起伏的山地,被廣袤的茶田覆蓋。山頂稀落生長的幾棵針葉樹,是這分區域制高點,從此處遠眺,所見景色非常優美,卻鮮有人登頂。

馬岩松試圖以最簡單的方式對此進行回應,將茶田原本的自然曲線提取為裝置的形態,使得被忽視的地景以一種新的方式漂浮於空中,成為顯著的影像。在夜晚燈光亮起後,裝置如燈塔般被茶山高高托起,從大地汲取能量,在最高點釋放。不斷生長的樹木在其中形成動態剪影,生命的靈性與燈的熱量融為一體。

《大地之燈》賦予原有的田野一個璀璨的頂點,一個目的地,喚起人們穿越茶田登頂的渴望,進一步探討公共藝術的意義,重新構建人與自然的關係。

裝置由一圈白色薄膜簡單包圍,作為新的媒介,天光、霧氣、樹叢、大地的光影變化是主體。週遭的環境透過薄膜呈現出虛實相映的景象,隨觀賞的方位和時間變化而不同。 迎光時作品本體凸顯,如同茶田上漂浮的白雲。背光時薄膜變成半透明,成為樹影和遠山的取景框。霧氣中薄膜似透非透、影影綽綽,與田間升騰的水氣融為一體。夜晚裝置變成一盞大地之燈,四種顏色緩緩變化,遙遠呼應村莊燈火。裝置底部鋪設了觀景平台,成為訪客休憩、村民聚集和活動的公共空間

 

光之隧道日本越後妻有

2018年,由中國建築師馬岩松帶領的MAD建築師事務所參與了第七屆日本「大地藝術祭—越後妻有三年展」,改造了一條有20多年歷史的觀光隧道,名為「光之隧道」。作品在展覽中脫穎而出,成為藝術節上最具人氣的作品。

「在馬岩松的建築裡,建築與自然無限靠近,其間僅隔一層‘皮膜’。日語裡有個詞叫‘虛實皮膜’,即為虛構與真即時常反轉,分不清何為虛,何為實」。 ——「越後妻有&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發起人北川富朗 「光之隧道」全長750公尺,由「天河」入口—隧道—觀景台組成。隧道穿行於清津峽六方石構成的峽谷岩壁中,盡頭處的「鏡池」,水面、鏡面、自然融合,映射出隧道外四季的風景,表現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的美學意蘊。

天河(入口)
天河(入口)

設計巧妙利用了隧道的長度和光線的遞進感,營造出奇幻的空間視覺效果。 ▼氤氳、昏暗的隧道燈光

 

觀景台牆壁水滴狀的鏡子
觀景台牆壁水滴狀的鏡子
隧道盡頭豁然開朗的「鏡池」
隧道盡頭豁然開朗的「鏡池」

鏡池的景象,是中國傳統裡「虛實相生」的意境,虛虛實實,亦真亦幻。一片水面將半圓的洞口反射成為完整的圓形鏡面。光變成了畫筆,水、陽光、天氣的變幻變成了顏料,為自然增添詩意。

 

MAD首先在隧道入口處,新建了一座符合當地風貌的木屋,高聳的斜屋頂可以防止冬天的積雪。

「天河」(紀念品商店&溫泉足浴)
「天河」(紀念品商店&溫泉足浴)改造前 VS 改造後,建築物一層是紀念品商店及咖啡廳,展示出售當地村民的手工藝品,也可短暫休憩。
入口吧檯牆面繪制了隧道形態的圖案
入口吧檯牆面繪制了隧道形態的圖案

二層的溫泉足浴池是一個暗空間,屋頂洞中的鏡面巧妙地將建築外的峽谷及水流反射至空中,成為了天上的河流。

二層溫泉足浴
二層溫泉足浴

從入口徑直走向隧道,昏暗燈光,配襯著層次豐富的玄妙輕音樂,氣氛瞬時變得神秘、微妙,人們對未知的好奇心、想像力被無限放大。

隧道中不同色彩的昏暗空間
隧道中不同色彩的昏暗空間

第二觀景台中央的「泡泡」實際是一處洗手間,單面透視鏡使得只有室內可看穿室外。「泡泡」內的使用者,就像是實現了無數人兒時當「隱形人」的願望,不被人發現,看遊人百態,靜對自然。

「泡泡」洗手間
「泡泡」洗手間

MAD在觀景台牆壁上加裝了多面像水滴形狀的鏡子,就像是在沉悶堅實的穹頂鑿開一個個通往未知空間的洞,人們在現實與超現實兩極之間,尋找自己的定位。

觀景台牆壁上加裝了多面水滴形狀的鏡子
觀景台牆壁上加裝了多面水滴形狀的鏡子
觀景台改造前
觀景台改造前後

隧道的盡頭——鏡池是作品的高潮部分。 MAD將清津峽溪水引入形成鏡面,將半圓的洞口反射成為一個完整的圓形的富有詩意的畫面。洞頂牆壁鋪設的磨砂不鏽鋼板將外面的山水天空的光線反射到隧道內部,內和外的邊界模糊了,波光粼粼的水面也虛化了現實的天空和雲。

一片水面將半圓的洞口反射成為一個完整的圓形的時光通道
一片水面將半圓的洞口反射成為一個完整的圓形的時光通道

 

無際義大利米蘭

2016年4月11日,受義大利媒體Interni邀請,MAD創作的公共空間裝置作品「無際」在2016米蘭設計周中展出,位於米蘭大學Cortile d’Onore的中央庭院,在「打開邊界」的展覽命題下,嘗試捕捉並詮釋風和光線對環境造成的變化,創造出溫暖、靈動、自由的新空間,帶來開放、交流、對話的氛圍,提出新的思路。

受義大利媒體Interni邀請,MAD創作的公共空間裝置作品“無際”在2016米蘭設計周中展出。作品位於米蘭大學Cortile d’Onore的中央庭院,在“打開邊界”的展覽命題下,嘗試捕捉並翻譯風和光線對環境造成的變化,創造出溫暖、靈動、自由的新空間,帶來開放、交流、對話的氛圍,提出新的思路。
義大利媒體Interni邀請,MAD創作的公共空間裝置作品“無際”在2016米蘭設計周中展出。作品位於米蘭大學Cortile d’Onore的中央庭院,在“打開邊界”的展覽命題下,嘗試捕捉並翻譯風和光線對環境造成的變化,創造出溫暖、靈動、自由的新空間,帶來開放、交流、對話的氛圍,提出新的思路。

馬岩松稱:「建築師一直熱衷於討論和定義‘邊界’,讓建築劃分空間和機能,區分自然和人工;而社會上也存在著各種有形無形的‘邊界’。‘邊界’區分並保護了差異性,但同時卻可能阻擋了開放與交流。相對於打破這些邊界,我想讓邊界變得更有活力、更有意思。所以我們決定在傳統建築嚴格定義的庭院空間和室內空間的邊界做這樣的嘗試,創造一個模糊傳統和當代、內和外的新型公共空間。邊界可以不是一條線,區分內外。」

由ETFE材料製作而成的幕障從傳統建築拱券向庭院地面延展,形成一個新的三角形空間。空間隨著陽光的透射和風的流動不斷變化,成為人們日常休憩交流的公共場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