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紀建築巨匠Richard Meier傑作:蓋蒂中心Getty Center重塑洛杉磯藝術地平線

0
1968

蓋蒂中心(Getty Center )的誕生與初衷

1982年,美國「蓋蒂信託基金會(Getty Trust)」為容納其行政辦公室與六大文化計畫人員,決議興建一座綜合設施。基地位於加州洛杉磯北方的聖塔莫尼卡山脈(Santa Monica Mountains)山麓,佔地110英畝。蓋蒂信託邀請了80位建築師,就如何打造一座與基地獨特環境相呼應,並能為蓋蒂機構服務並提升其價值的建築群,提出設計構想。除了實用機能,蓋蒂信託還強調,建築群亦需以一種足以為建築物使用者、訪客和鄰近社區帶來美學體驗的方式呈現。

「蓋蒂信託基金會(Getty Trust)」創立於1953年,由美國億萬富翁Jean Paul Getty所創立,為一專注於藝術與人文領域的非營利機構。自上世紀中葉起,基金會大舉購置各類藝術品、文物及文獻,為日後成立博物館圖書館等設施做準備。蓋蒂中心(Getty Center )的建造正是基金會長期目標的實現,目的在於為大眾提供學習欣賞藝術文化的場域,並支持相關研究領域發展,為美國乃至全球的人文事業貢獻心力。從蓋蒂中心(Getty Center )的理念與初衷可見,建造團隊對於追求建築實用性與美感體驗的重視程度。

1982年,基金會新主席魏哈囉(Harold M. William)上任,他有意大展雄圖,成立藝術研究中心。 1983年,蓋蒂遺存的股票被德士谷(Texco)公司收購,基金會資產瞬間激增至17億美元, 這下子,堅定了基金會成立藝術研究中心構想的決心,當下就在西洛杉磯買下110英畝的山坡地,開始甄選藝術研究中心的設計建築師。首先,基金會聘請了加州柏克萊大學環境設計院長彭理查(Richard Bender), 加州聖塔克魯斯大學藝術史系主任班雷納(Reyner P. Banham),曾任國家藝術委員會委員的企業家戴頓(Kenneth Dayton),費城美術館長哈安妮(Anne D. Harnoncourt),前紐約時報建築評論家霍愛妲(Ada Louise Huxtable),哈佛大學義大利文藝復興研究中心主任史密思(Craig Smith), 與紐約古柏聯盟設計學院校長雷瑟(Bill Lacy)等學者專家,加上基金會中的兩位人士,組成了甄選委員會。這些一時之選的甄選委員們先挑選了33家建築師事務所,邀請他們送件以供審閱參考,然後初選出七家,再一一走訪參觀初選者的作品。 經過面談等程序,複選出三家,然後更進一步廣泛地與候選建築師們以前的業主交流,以期明了候選人真正的執業能力。

決選階段則由基金會的董事們從三位候選者之中擇一。決選名單的三位建築師是英國的史德靈(James Sterling),日本的楨文彥(Famihiko Maki)與美國Richard Meier。在親自體驗過三位建築師的作品之後, 委員們對史德靈與楨文彥皆有好感,尤其後者。可是委員們耽心以加州的營建技術,可能做不到他倆所要求的設計水準,更關鍵的是,這兩位外國建築師對常駐洛杉磯一事感到困難,不可能出席基金會頻繁的會議。

至於Richard Meier,雖然他於1972年因「五位建築師」一書嶄露頭角,但是多年來,他未曾設計過美術館,更缺乏從事大案的經驗。而委員會更對其一貫的建築風格產生疑慮。委員們認為蓋蒂中心的建築絕對不會是白色的, 絕不會使用金屬建材,而這兩點正是麥爾作品的獨特風格。如果Richard Meier負責設計,他願意放棄個人一貫的風格嗎?如果Richard Meier願意改變,新風格的不確定性遠超過甄選委員會所能掌控,是否造成對基金會的困擾? Richard Meier在知悉委員們的考量之後,曾寫了一封四頁的長信以表明個人的態度,聲明他會尊重基金會董事們的決議,並不堅持白色的金屬建材,「景觀與建築應該有對話,應該從加州的地域與歷史來考量。」

理查德·邁耶 Richard Meier,Getty Center 蓋蒂中心(Getty Center )

因應環境限制的創新布局

經過審慎評選,建築師理查德·邁耶(Richard Meier)最終獲聘擔綱蓋蒂中心(Getty Center )的設計工作。根據Richard Meier在《建造蓋蒂中心》一書中的自述,他之所以會獲選,在於他對基地的觀點與熱忱,贏得委員會的青睞。 1984年4月,在麥爾與甄選委員會初次面談之前,他提早抵達洛杉磯, 到基地及蓋蒂博物館觀察、參觀,並在洛杉磯體會大都市的種種,這些事前的準備功夫,令他充份掌握面談當天的氣氛、並侃侃敘述他本身在歐洲的經驗,及歐洲與美國建築的關係等等,讓他比其他兩位非美籍建築師更佔上風。

整個甄選過程花了一年的時間,1984年10月26日,美國建築師Richard Meier獲知喜訊,成為蓋蒂中心的設計者,當時他才剛過完50歲生日。基金會任命Richard Meier的同時,又新聘南加州建築師Frank O. Gehry墨西哥建築師(Ricardo Legorreta、藝術贊助家J. Irwin Miller、圖案設計師Saul Basw,連同原是甄選委員的霍愛妲與雷熙,組成六人建築諮詢委員會,共同與麥爾研商整個中心詳盡的建築計劃。 

此一偌大工程主要受到兩大限制:基地地形崎嶇難馴,以及當地社區要求建築物高度不得高於896英尺山頂65英尺。為了符合高度限制並減小整體規模,邁耶決定將約一半的建築部分安置於地下,並以通道將多數設施在876英尺高度相連結。而在地面上,他則規劃了一座由低矮建築群所組成的校園式設施,取代單一主體建築的傳統作法。同時,他在校園範圍內還額外設置了一個5英畝的門廳區(propylaeum),作為停車場與電力驅動的有軌電車前往校園核心區的交通動線。

蓋蒂中心(Getty Center )建築群的配置深受地形地質等自然環境因素影響,設計團隊面對的首要挑戰是如何在複雜多變的山丘地形上安置整個設施,同時減低對地貌的破壞程度。為此,邁耶巧妙地沿著山脊骨線來規劃建築物位置,大幅降低了對山丘地形的人為干擾,避免產生過度切挖山體的景象,展現了一種與環境共存的永續設計理念。可以說,蓋蒂中心(Getty Center )不僅為訪客帶來建築美學的享受,其本身就是一座充滿環保意識的人性化建築傑作。

美國「蓋蒂博物館 The Getty Museum」所屬的蓋蒂中心 The Getty Center, 由美國建築師理查‧梅爾 (Richard Meier)設計,是加州甚至是全世界收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
美國「蓋蒂博物館 The Getty Museum」所屬的蓋蒂中心 The Getty Center, 由美國建築師理查‧梅爾 (Richard Meier)設計,是加州甚至是全世界收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

理查德·邁耶 Richard Meier,Getty Center 蓋蒂中心(Getty Center )

理查德·邁耶 Richard Meier,Getty Center 蓋蒂中心(Getty Center )

開創建築美學新風貌

邁耶為蓋蒂中心(Getty Center )所設計的提案,展現出與其過去作品顯著的不同。最大的變革莫過於他決定以一組建築物的集合體取代單一獨立結構的傳統作法。這個決策使他不得不考量城市規劃的各種面向,例如不同建築物間的關係、它們之間空間的性質和動線等問題。他的解決方式是打造一個佔地24英畝、強調人性尺度與開闊流動感的校園格局,庭院與花園遍佈其間。

另一項令人矚目的改變,在於邁耶的材料選擇。當地居民團體拒絕了他招牌的白色瓷釉外牆,以及他最初選用的金屬面板,最終才同意採用粗糙紋理的義大利板岩石灰華(travertine)作為直線表面的裝飾材質,並搭配彩色瓷釉鋁板作為曲面區域的材料。

石灰華在當時一直被視為高級室內裝潢材料,而邁耶卻大膽創新,將其大量運用於戶外建築外牆,實屬破天荒之舉。由於石灰華質地粗糙不平,為符合蓋蒂設計的基本網格,還需將遍布化石的石材切割成30英吋的規格塊,工人們不得不發明類似於行刑台的切割機械才得以完成此一艱鉅任務。邁耶將石灰華懸掛在金屬板上,在石塊間留有開放縫隙,不但展現出石材本身的自然質感,還能使雨水引導至石材背面,達到防風化效果。雖然這種非傳統的處理手法在局部區域效果欠佳,但整體而言仍賦予建築獨特的現代感與觀賞性。

理查德·邁耶 Richard Meier,Getty Center 蓋蒂中心(Getty Center )

理查德·邁耶 Richard Meier,Getty Center 蓋蒂中心(Getty Center )

經典風格的現代展演

儘管蓋蒂中心(Getty Center )內的各個鋼架和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形式上各有不同,但它們都透過重複邁耶代表性的1920年代風格辭彙,如船舷欄杆、平頂屋頂與大面積玻璃帷幕牆等元素,延續了統一的建築美學風格。不同建築物間的獨特風格則來自於對現代主義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魯道夫·欣德勒(Rudolph Schindler)、佛蘭克·勞伊德·萊特(Frank Lloyd Wright)等人作品中各種元素的借鑑與詮釋。

其中頗受讚譽的設計,莫過於研究所(Research Institute)與博物館圓形大廳(Museum rotunda)的出色構思,展現出原創而敏銳兼具的建築實力。而其他建築群若看似保守低調,實則成功地以戲劇張力十足的露臺與通道,精準框鈐出洛杉磯市區、群山與海洋等優美景致。

蓋蒂中心(Getty Center )的每一棟建築都充滿獨特風格與深刻意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博物館入口大廳的中央環形落地窗設計,邁耶靈感來自羅馬萬神殿的泥塑穹頂,透過橢圓形的透明玻璃天窗將自然光線引入室內。這種融合現代與古典美學元素的作法,不但充分呈現蓋蒂中心(Getty Center )作為藝術殿堂的身分地位,亦凸顯了作為當代建築大師,邁耶在建築設計與詮釋上的卓越造詣。對建築人而言,將傳統文化藝術的精髓簡潔地注入現代建築設計之中,正是最高程度的挑戰與成就。

多元融合的宏大規劃理念

蓋蒂中心(Getty Center )整體規劃的複雜度,呈現在其宏大的整體規模,以及縝密入微的細部設計。為滿足蓋蒂各項相關機能與計畫的獨特需求,邁耶規劃了一系列風格各異但又相互銜接的建築群,構成了多元而有序統合的整體校園。更多的複雜性則來自於將J.保羅•蓋蒂博物館(J. Paul Getty Museum)分為一座入口大樓加上五座展覽館的獨特配置。

邁耶遵循地形的起伏來布置建築群,而非採用統一的基座平台,這種設計不僅增添了豐富的變化感,還有助於減小整體規模給人的侵襲感。他將各棟建築物分佈在兩條突出的自然山脊上。東側山脊包括博物館群、容納藝術史資訊計畫人員與蓋蒂信託基金會行政人員的辦公大樓、容納保護研究所(Conservation Institute)、贊助計畫(Grants Program)和教育中心(Center for Education)員工辦公大樓,以及一座450個座位的演講廳。西側山脊則有藝術與人文研究所(Research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Art and the Humanities)與一座輔助設施,內設有對外開放的餐廳與自助餐廳,還有專供員工使用的私人用餐區與會議室。兩個山脊之間的峽谷則是入口廣場區,有一條規模宏偉的階梯通往博物館群,也有戶外露臺區可供用餐、行走與休憩。

蓋蒂中心(Getty Center )規劃設計的重心,正呈現在如何將多元文化藝術機能無縫整合,並達到最佳化的行人動線與區位安排。透過巧妙的建築配置與縱橫動線設計,蓋蒂中心(Getty Center )為參觀者提供一個人性化的全方位體驗,不僅能夠輕鬆便利地欣賞各式藝術展示,亦可在園區內觸景生情,亦步亦趨地感受藝術人文薰陶。這種全方位的體驗模式,不啻為蓋蒂中心(Getty Center )最為引以為傲的設計亮點所在。從這點來看,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啟示:當代建築設計不應僅止於外在形式之美,更應著眼於如何透過合理規劃,提供最佳化的空間體驗。

理性思辨與人文關懷並重

蓋蒂中心(Getty Center )整體規劃格局的偏轉軸線,以及博物館入口大廳與研究所的中央環形配置等,均反映出邁耶晚年作品常見的元素。然而在已竣工的建築群中,仍存在一些不協調的元素,包括建築師暨室內設計師蒂埃里·德斯蓬特(Thierry Despont)所設計的博物館室內裝潢,以及藝術家羅伯特·歐文(Robert Irwin)在中央花園區的作品。

儘管前者為求與館藏品形成呼應而採取正式風格或具相當合理性,但後者過於自我意識,卻與邁耶原本營造寧靜祥和氛圍的理念背道而馳,令人感到相當遺憾。歐文那股奔放張揚的裝飾風格,無疑破壞了整個中央花園區原有的自然寧謐,也與蓋蒂中心(Getty Center )力求追求建築與環境融合共存的設計理念相牴觸。

造園與建築設計雖都追求美感呈現,但兩者實有不同側重。前者著重自然與人文的和諧共生,後者則需注重實用機能與理性美學。蓋蒂中心(Getty Center )建築群無疑是以實用性為本位來設計,再融入適當的人文關懷來美化環境。因此,中央花園區的設計原應專注於營造一處純淨寧靜、與建築物相得益彰的綠地空間,而非鋪張浮濫地填塞過多裝飾性元素。不過話雖如此,邁耶自己並非完全無過,畢竟博物館室內裝潢亦不盡如人意,這或許也從側面反映了他在理性與人文取捨間的一點疏失。整體而言,要在建築與環境之間尋求合理的平衡,顯非易事,需要設計者具備高度的理性思辨與人文關懷涵養。

理查德·邁耶 Richard Meier,Getty Center 蓋蒂中心(Getty Center )

理查德·邁耶 Richard Meier,Getty Center 蓋蒂中心(Getty Center )

建築圖

理查德·邁耶 Richard Meier,Getty Center 蓋蒂中心(Getty Center )

平面圖 Plan 理查德·邁耶 Richard Meier,Getty Center 蓋蒂中心(Getty Center )
平面圖 Plan
平面圖 Plan 理查德·邁耶 Richard Meier,Getty Center 蓋蒂中心(Getty Center )
平面圖 Plan

理查德·邁耶 Richard Meier,Getty Center 蓋蒂中心(Getty Center )

理查德·邁耶 Richard Meier,Getty Center 蓋蒂中心(Getty Center )

理查德·邁耶 Richard Meier,Getty Center 蓋蒂中心(Getty Center )

理查德·邁耶 Richard Meier,Getty Center 蓋蒂中心(Getty Center )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