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位於張家界一個陡峭山坡上,山脊盤旋而上,豎向落差很大;張家界地貌綜合了丹霞地貌、石英砂岩地貌的特色卻又不盡相同,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的峰林地貌。基地和道路之間隔著陡峭的山坡,山坡上是密集的翠綠樹林,野趣橫生。

設計切入點是對於基地的思考,地勢落差很大,與其為了規避嚴苛的地形條件而將基地粗暴整平,不如讓建築自由的沉浸在週遭的一切裡,利用地勢的落差來配置建築,使得建築與基地以一種共生的姿態自然生長。
序曲:相地擇材
幾輪現場踏勘期間裡偶然路過一條河流,河流裡的紅色石塊由雨後山上滾落墜入,也將周邊河水暈染成微紅,松樹林高聳挺拔,林木之間層疊的碧綠是基地最原始的印象,紅綠相映構成了張家界樸素蓬勃的地貌色彩。借幾片紅色砂岩去構築一座山谷間的紅色房子,形成了設計的初心。


獨白:透明感知
《反對闡述》一書中,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指出:「透明是藝術——也是批評中最高、最具解放性的價值。透明意指體驗事物自身的那種明細、或體驗事物之本來面目的那種明晰。」
為了保持建築紋理與自然畫布最原始的對話,導向人與建築最誠實的感知狀態,設計中克制了過多對於形的創造和空間韻律的人為闡述,引導人與建築的多次元對話,注重空間的氛圍營造,以恰到好處的沉默,隱身於「不在場」的輾轉、體驗和共情中。

間奏 :五感覺醒
錢鐘書先生曾講到「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紅杏」愛「鬧」,「燕語」如「剪」,「鶯歌」似圓。」

設計中利用場所的秩序關係,將入口放置於山腳的樹林,林中步道拾階而上,路徑序列在敘事中展開,參與者似乎經歷了某種洗禮儀式,從單一的感知中釋放出來,豐富了體驗緯度,傾聽著這座紅色房子的低聲吟唱,安撫了來自塵世間,風塵僕僕的心境。

宣敘:邊界之間
建築空間的線性敘事由入口開始,內部空間的序列邏輯是外部自然空間的延續和演變,虛化空間的邊界概念,建築形成一種曖昧的空間情緒。將機能所需原本的大量體拆解為七個建築單元,每個單元都被作為獨立的句法對待,實現著各自的機能預設。依著地勢盤旋層疊向上,扭轉、旋轉的空間手法打碎了整體建築的厚重感,同時模擬了山脈綿延的形態特色。找到句法之間以及與場所之間的穩定狀態——相互糾纏又相互獨立。

建築內部路徑的組織上試圖模糊「樓層」的概念,台階以一種不經意的姿態,散佈在空間的內部建築動線中,消減樓層的高差。空間路徑如絲帶般不斷延伸,曲徑通幽,移步換景,縱向聯繫上更加自由流暢。使得參與者「遊山」的體驗不被打斷而一直延續。

旁白:建造邏輯
最初的設計中考慮配置大規格的岩片,由於現場位於陡峭山坡,使得建築材料的製作,運輸,建造都極為不便,無法運用大型吊裝機械,於是將大塊的砂岩石片再切小,分割成6類不同尺寸,方便工人獨立操作。考慮建築形態與結構的統一性,平衡建造成本的同時以一種清晰力學邏輯將6類不同尺寸的砂岩石片排列組合,使之在自然的雕塑中呈現粗野的戲劇張力。
建築內外由敘事性的路徑連通,直抵建築一層。作為重要的公共空間承擔著接待,溝通,交流等重要機能,將餐廳廚房等輔助空間置於負半層,同時利用空間的扭轉形成的天然夾角構築觀景平台。
五個建築單體作為主要的客房區域,呈現不同的空間狀態,通透的落地窗形成景框,滲透別具一格的自然景觀。承載獨特的居住體驗。螺旋挑高樓梯作為軸承,將其中三個居住單元形成組團。採取縱向的路徑序列串聯起另外兩個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空間形成一個多層次的有機整體,在空間流動上互為因果。

詠嘆:高山流水
傳統的觀念中雨水是財亦是福,四方之財如同天上之水,水聚天心,既是藏蓄之所,也是財祿象徵。是一種美好心念的寄託,也是一種神性的隱喻。設計中希望雨水與建築不是簡單直接的介入方式,而是希望產生對「精神場所」的探索,將各層雨水引入水槽,讓水流層層跌落,從象徵的角度來講,雨水作為神性的隱喻符號,神的時間沒有過去和將來,只有現在。讓雨水作為豐富整個空間的體驗的重要組成,尊重此時此刻的感知狀態,剝離既定的表象特色,以棲息的詩意渲染整座建築,最終在地面層庭院中畫上休止。
雨水以溫潤的方式流淌過重疊的「建築之山」,是形與物的纏綿,也是表象與體驗的糾葛。設計師在整個設計中,以極致的克制,將人為闡述的存在感降為最低,使得建築的意義就在體驗本身,體驗則更是空間的構成。
尾聲:體驗何為
建構和諧的建築與自然,建築與人的關係是設計師追求的永恆主題,在本次設計中我們試圖在探討一種「透明體驗」的可能性,建築從自然中生長,建築與人的關係從對空間的感知和體驗中搭建,共同譜寫山谷間的紅色交響。
建築圖






作品資訊
作品名稱:張家界未遲·宿雲澗酒店民宿
作品位置:中國張家界武陵源區中湖鄉石家峪村天自堰組48號
設計方(建築&室內&景觀):素建築設計事務所 SUA
主持&主持建築師:郭少珣
設計團隊:姚熠琳、張志坤、劉悅、梁鑫、趙澤瑋、徐樺、石崇鵬、韓雨恩、李夢、許文潔、林仙桂
攝影師:唐徐國、趙奕龍
結構:框架結構
用地面積:2500平方公尺
總樓地板面積:1000平方公尺
設計期間:2017年10月~2020年1月
建造期間:2018年3月~202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