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公共藝術

Tag: 公共藝術

北美館 2025 X-Site 藝術融入環境:高偉恩與譚宇宏《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展現城市紋理新可能,142座噴霧裝置化身都市毛孔散熱解方

臺北市立美術館X-site計畫」邁入第12屆,本屆由建築師高偉恩與譚宇宏創立的「表層工作室」以《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首獎,該空間裝置將於2025年5月3日在北美館戶外廣場展出。面對都市熱島效應加劇,團隊以142座「毛孔」裝置模擬人體散熱機制,結合擴張網與噴霧系統打造微型氣候場域,重新思考人與城市的互動關係。

貨櫃變身黃金紀念碑矗立法國里爾街頭!西班牙藝術家SpY 用十四個量體《黃金巨石》探索工業物件的象徵潛能

西班牙都市藝術家SpY於法國里爾(Lille)推出巨型公共藝術裝置《黃金巨石》(Golden Monoliths),將十四只運輸貨櫃垂直豎立於城市主要幹道。這些全身披覆金色的工業物件,脫離了原有的功利性,轉變為強烈的圖騰符號,將尋常街道改造成儀式性廊道,促使路人成為積極參與者,並對當代社會的流通、商業、消費主義及價值體系提出叩問。

艾未未新作2025年9月登陸紐約羅斯福島,特殊迷彩圖案引發關注,對全球政治氛圍提出既尖銳又饒富趣味的藝術省思

中國藝術家艾未未 (Ai Weiwei) 受四大自由公園保護協會 (Four Freedoms Park Conservancy) 委託,將於九月在紐約羅斯福島 (Roosevelt Island) 推出大型裝置藝術。此作運用印有貓咪圖案的迷彩網與金屬鷹架,是藝術家對當前政治文化情勢的反思,亦為公園全新年度公共藝術計畫「藝術x自由」 (Art x Freedom) 拉開序幕。此計畫旨在將紀念地轉化為前瞻性的對話平台。艾未未因其長期批判中國人權紀錄而聞名,此次選擇貓咪圖案,意在向鄰近的貓收容所致意,並藉此表達對生命關懷的人道尺度。

隈太一「履歴之丘」木造地景現身東京中城,邀民眾貼上「履歷」互動,編織城市記憶,共創公共藝術新風貌!

日本建築師隈太一在 2024 年東京中城設計觸動(Tokyo Midtown DESIGN TOUCH 2024)活動中,以《履歴之丘(LOGGING HILL)》這件作品,重新詮釋了公共空間的定義。他以木材構築出三個環狀相連的結構,創造出起伏如丘陵的地景,讓民眾自由地在其上活動,並留下到此一遊的「履歷」。隈太一認為,公共空間常讓人們難以產生歸屬感,因此他透過這件作品,試圖讓人們積極參與空間的使用,進而產生情感上的連結。除了《履歴之丘(LOGGING HILL)》,隈太一也透過 SHARE 專案(SHARE project),在社區裡打造共享住宅與餐廳,

OMA 規劃 ReefLine 水下雕塑公園, Carlos Betancourt 和 Alberto Latorre 的3D列印「珊瑚礁之星」率先亮相,將於海底安裝

藝術家 Carlos Betancourt 與建築師 Alberto Latorre 合作,在美國佛州邁阿密海灘上,安裝了一系列 3D列印的星形模組,這些模組將被放置於水下,成為人工珊瑚礁,也是 OMA 規劃的 ReefLine 水下雕塑公園的一部分。

8000萬日圓修復費的難題:神戶市政府如何抉擇Frank O. Gehry「魚躍」雕塑的去留?

「魚躍」是Frank O. Gehry在神戶美利堅公園設計的唯一日本作品,這座裝置藝術以其巨大的量體和動感的造型吸引遊客。然而因為鏽蝕問題,神戶市政府正面臨是否修復的抉擇,修復費用高達8000萬日圓。不但能夠保留這一文化地標,市民也可以透過募款參與其中,更是展示出對文化資產的重視。然而因為費用昂貴,拆除的選項也成為市府考量之一。

政府採購公共藝術的挑戰:褚瑞基教授揭露公共藝術委員的利益交葛

在公共藝術採購中,利益交葛的問題不僅複雜更是難以杜絕。褚瑞基教授在其Facebook發文提到,現行措施無法有效防止利益交互,例如委員A與B互評,或甲公司與A委員合作競標又互評對方。文化部希望透過簽署承諾文件來解決此問題,但目前仍依賴自由心證,無法完全避免利益衝突。完善迴避條款文件並申報接觸人和對象不但能夠提升透明度,還可以促進公平公正的選拔過程。然而因為自由心證的操作方式存在漏洞,文化部應加強監管和培訓,確保制度的嚴格執行。

墨西哥城「衛星塔 Torres de Satélite」建築師與雕塑家跨界合作,Luis Barragán、Mathias Goeritz 幾何造型與鮮明色彩,呈現現代建築多元樣貌

墨西哥城外圍的「衛星城(Satellite City)」計畫中,建築師 Luis Barragán路易斯·巴拉甘) 與雕塑家 Mathias Goeritz(馬蒂亞斯·戈里茨) 於 1958 年,共同創作了「衛星塔(Torres de Satélite)」。這件作品由五座不同高度與顏色的三角混凝土高塔構成,作為該區域的主要入口標誌。

中原大學建築系、台東女中美術班共創 《消逝的船與地景》常駐美麗東海岸

中原大學建築系臺東女中美術班共同創作的《消逝的船與地景》,近日在臺東海濱公園展出,為東海岸增添美景。這項藝術作品由約200位學生歷時7個月完成,展現教育與文化深耕。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陳宣誠負責講授與結構設計。學生們體驗實作學習,從焊接到金屬施工,發展新視野。作品以金屬與木頭製成,色彩靈感來自天空與海洋。

2023台灣光環境獎決選名單公布 照明公共空間的藝術之作

台灣光環境獎專注於台灣的公共文化設施,基於設計概念、環境功能、永續發展及創意表現四大標準,2023第六屆台灣光環境獎從17件複選作品中選出7件決選入圍,作品涵蓋多種類型,如生態自行車道、公共藝術、市場等,由多家知名公司及建築師事務所參與設計,2023年11月24日舉辦頒獎典禮揭曉大獎得主。
- Advertisment -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