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北美館擴建統包工程

臺北藝術園區擴建工程開工,標誌臺灣藝術未來動能,預計2028年開館啟用

台北市民及藝文圈殷切盼望超過20年之臺北市立美術館擴建工程,於2022年9月30日盛大舉行開工典禮。臺北市政府柯文哲市長出席主持典禮,臺北市彭振聲副市長、文化局李麗珠局長、工務局林志峯局長、前北美館館長林曼麗女士(現為國藝會董事長)、黃海鳴先生及林平女士(現為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等貴賓亦到場共襄盛舉。

競圖之後,臺北市立美術館建築設計論壇 2022年9月3日

台灣建築學會特於9月3日星期六下午,在實踐大學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山區大直街70號),舉辦「競圖之後-台北市立美術館建築設計論壇」。邀請「北美館擴建統包工程」的PCM(郭恆成建築師)及參賽的四家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劉培森建築師、郭英釗建築師、林洲民建築師、及張樞建築師)共同進行設計分享,以擴大對於建築界相互交流與教育學習之目的。

北美館藝術園區擴建案,張樞建築師因未過資格審,無法進入專業審查

張舒對北美館藝術園區擴建案信心滿滿? 2020年張樞建築師與久年營造等共組團隊得標建造北美館典藏庫房,因此,北美館藝術園區擴建案招標之前,普遍認為張樞與久年營造勝算極高,因為都在同一基地上,擴建工程,可視為典藏庫房延伸,一併完成設計。 然而事與願違,該團隊遞件時無法通過台北市府發包中心的資格審查,無緣進入專業審查委員會的討論。 張樞形容自己被「擋」在起跑線,他沒輸。 公共工程招標是為了取得最大公共利益,不應為了資格文件看法不同而剝奪了公共利益。他的爭議,是完稅証明只送到事務所階段,沒送個人所得部分,市府其他局處都可接受唯獨工務局不行。這種問題應可補件,但被無關重要的小事阻擋下來,真的難以接受。 該組團隊組合陣容堅強,除了張樞建築師與久年營造之外,還包括黃明威建築事務所、何侯設計、太研規劃設計顧公司以及位於麻薩諸塞波士頓的景觀建築師 Stoss Landscape Urbanism 等,匯集建築設計、景觀設計、工程營造菁英於一堂。 同樣是張樞與久年營造的合作團隊,使用同一份報稅資料,在北美館典藏庫房競標的資格審查可以過關,但擴建案卻被阻擋門外,該團隊也在法定10天內,提出及時申復,但未能獲准。 團隊壓抑情緒,不願朝向主辦單位找麻煩的方向作思考,但對於台北市政府部分公務員的官僚與本位作風,感到無比痛心。 因為心情低落,張樞赴海外散心,從事建築規劃設計與教學大半生,他一直在追問,公共工程的最高目標,市民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麼,難道不在於優質建築師的背標,挑選出最恰得其分的創意設計,給市民最好的使用空間嗎?!如果技不如人,在審委會中敗陣,他們也就認了,但只是市府內不同主辦單位,對稅單解釋的角度不同,就逕自把長達7個多月跨國跨域拼搏的專業心血,付諸流水,豈僅是失望痛心,簡直讓人捶胸頓足、無言以對。 張樞建築師簡介 張樞(1952-)於1975年畢業自逢甲大學建築系,赴美取得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碩士學位。自美國取得註冊建築師資格及工作6年後,於1984年自美返國,隨即全心投入教育工作,任教於東海建築系,1986年年更以35歲擔任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以紮實、嚴謹的態度,全心投入建築教育,為當年的東海建築帶來很大的變革。 張樞曾於1990年~1996年間任職於宗邁建築師事務所,擔任主持建築師。1996年成立「張樞建築師事務所」,公認是學者型的建築師。 台灣與美國的建築師資格外,張樞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級註冊建築師資格,接案廣泛多元。 該事務所自詡以精簡而有效率的組織,對業主提供高品質的建築設計服務。 他們相信,每一座建築都是一個獨特的創作機會,從基地的獨特性開始,他們以專業知識,建立與業主及使用者的充分互動上。 他們相信,建築是一種環境藝術,有其深厚的內涵,以及深遠的發展過程,極具體的挑戰和明顯的時代性,希望每一件作品都能以藝術的境界為目標,透過設計,表達他們對環境廣面和整體的關心。 同時,建築是個統合協調過程,將諸多不同、甚至相斥的條件協調整合在一個空間和構造系統中。他們要以層級少的組織架構,投入設計案中,也因為事務所同仁全面和直接的參與,和業主或使用單位能有最佳的溝通,以最有效率的回應,加速設計案的進行。 工作內容除了建築設計之外,還包含大尺度的整體規劃、都市設計,以及小尺度細緻的景觀單元設計。 張樞著作有二,一是2000 年由胡氏出版社出版的「圖‧說‧建築」;另一是2013年與王俊雄共同主編的《台北‧原來如此》。 張樞北美館藝術園區擴建案設計概念 張樞多次擔任台北市市政顧問、都市計劃委員,也參與過花博公園的盛會,2020年總經費達10億7千餘萬元的北美館典藏庫房競標中,張樞團隊拔得頭籌,不但對北本館全館,以及圓山花博公園一帶,都非常熟悉;因此在北美館藝術園區擴建案統包工程上網招標,該團隊準備繼北美館典藏庫房案後再下一城。然而所有的準備,就在2022年4月26日遞標截止日的當天遭到推翻。 張樞以「大美術館」作為未來北美館 張樞以「大美術館」稱呼擴建完成後新舊並陳的未來北美館大園區。張樞規劃的北美館擴建案,是以北美館本館的建築格子,和王大閎故居格子,延伸出新館,新館門廳,重疊在中間,呼應現況門廳以及中庭的位置,在空間概念上,整合新舊美術館。 民眾如果從中山北路向基地探望,會先看到公園,門廳次之,這麼一來,不但凸顯公園是主體的規劃概念,同時,可以修正北美館背對著公園的問題,一座現當代美術館公園的關係,是冷漠與疏離,而那樣的缺點,竟然持續了39年。未來的北美館新門廳大翻轉,可以重新面對公園和都市紋理,由公園直接進出。 張樞團隊向1983年北美館成立,原建築規劃設計師高而潘的精神致敬,並回到實際功能考量,,讓北美館與時俱進,與公園綠林同享大自然的美好。 為了讓北美館新舊館,有了更好的連結,該團隊特別以近似舊館的管子量體,設計一個通道,深入新門廳末端。當參觀民眾進入北美館舊館,只要經過管子通道,就能連結舊館1A展廳外管制區,進入新館,無需再鑽進鑽出、爬上爬下。   而一個容納大階梯的木頭盒子,被巧妙安置在新門廳末端,把參觀者向下一層帶入新館,大階梯中段,有座類似劇場座位,未來可作彈性使用,成為多用途空間,例如,開幕、表演、小型講座⋯。尤其參觀民眾可以自由來往新舊空間,使北美館在參觀動線上,真正整合成為一座「大美術館」,向民眾呈現多種展示空間,坐收參觀經驗。 張樞對於北美館擴建案的發想,一直存在兩大主角,即公園美術館。提及公園公園就是地上主體 ,地面上必然以公園為主,讓公眾保享有使用面積的完整性與最大化,在這樣的邏輯之下,如何讓公園美術館共存、共融、互動、互利,是主要思維所在。 建築低調,是容納藝術品的容器和背景,建築提供參觀者舒適和方便的公共空間。同時,建築也提供最大布展的彈性,不局限藝術發揮的可能性。空間、機電及設備上 ,要處處考慮與滿足到布展和典藏的需求。 至於苦心設計的地下美術館張樞說,地下化是權宜措施,並非目的,如何讓地下建築,沒有地下缺點,該團隊絞盡腦汁,展現專業功力。 該團隊把新館擴建安排在公園基地偏北位置,即接近美術館舊館位置所在,地上量體,力求辨識度,一看就能辨識出新建築的亮度。但為了縮小佔用公園的面積,以物件疊加方式,行政空間與展覽空間相疊,甚至在建築土上,種植爬藤植物,以綠籬延伸公園視覺。 尤其,不阻擋從中山北路向基地視線,確定公園是主體。新舊館之間,整體且連貫的參觀動線,在綠園中,謙虛又明確,也是該團隊努力促成的。 參觀者在門廳,可選擇向下去新館,認識新建築,看新媒材跨域跨界的特色展覽,或向上留連舊館,欣賞現當代常態展覽,在管制區內,自由地在新舊館間流動,形成整合的大美術館。向下動線整合在門廳東端的木盒子中,階梯中段是劇場空間,簡單明瞭,井然有序。 向上動線,進入一個管子空間,接至舊館一樓主展廳外公共空間,不影響既有主展場和設備帶,也不破壞其外牆,自由穿梭,輕鬆自在。 原來背對公園北美館現況,在新門廳和整合的動線之後,使北美館公園側有新的動線和意象,得以轉向面對城市。 當被問到公園美術館的真正關係,張樞強調,公園美術館互為主題,提高二者的「可見度」「自明性」及「豐富度」,是整個規劃設計的神髓,也是價值共識所在。 他解釋,美術館公共空間,自下沉中庭採光取景及逃生,中庭為公園提供了向美術館內活動的視覺互動。主門廳,是公園內通透的棚架,行政量體綠化立面,是公園背景,其屋頂開放提供遠眺空間。而美術館附屬商業餐飲空間,增加了公園多樣性和服務。至於附設的停車空間提高公園的可及性,可說環環相扣,滴水不漏。 有關美術館地面層主門廳,張樞團隊相當用心。棚架形式的主門廳,四面是全高玻璃牆,視覺上維持公園景觀的流暢和完整 。門廳屋頂斜角格子,呼應既有門廳格子樑,屋頂可懸吊展品和燈架,使主門廳具有非正式布展可能。 下沉中庭與公共空間也乍見巧思,下沉中庭,是公園,也是美術館公共空間組織核心。 參觀者公共空間沿下沉中庭配置,形成清楚易懂的參觀序列,可方便且清楚的到達六座展廳。面中庭是全高玻璃牆,可採光取景,概念和形式上和公園整合,使該案完全沒有在地下的封閉感,而近似地上美術館。 主門廳下至B1層正對主展廳,前方的空間,是動線,也是多功能活動空間,可舉行記者會或剪綵。其北側有小庭園, 庭園背後是廁所。向西是管制區內的輕食區。 中段公共空間,是動線,也是展示空間,面積約700 平方公尺,高5 公尺,有必要之設備,可容納不同形式展出,也可延伸主展廳展出內容。本區西南角可連通至後場,以利布展或收放家具。 公共空間南側端點,是兩處伸入公園景觀中的玻璃盒子,是休閒空間,也是展示點。民眾得以從公園觀賞藝術品,貫徹整個公園+美術館的概念。 展廳是一座美術館的靈魂所在,張樞團隊規劃了6間展演廳,是內部空間架構的主體,一側是參觀者的公共空間,另一側是服務空間。展廳設計 : 彈性大,面積足,適當平面比例,地坪採用高架地板,牆面提供最大布展面,天花板依需求設計。 對於後場,該團隊也不馬虎,服務廊道則從主裝卸區連至所有展廳及工作空間,主展廳與裝卸區之間,設直通廊道。廊道與展廳之間,是空調室及逃生梯。主要的布展工作坊與展廳,在同一樓層,庫房在下一層。裝卸貨區可停40呎貨櫃車,非常便捷。

台北將出現首座地下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劉培森與福清營造團隊以林中蘊藝翻轉北美館未來想像

為提升城市創意發展競爭力並培育在地美學素養,「臺北藝術園區-臺北市立美術館擴建統包工程」是臺北市政府積極推動的重大文化建設,緣起於市長柯文哲於2014年興建新美術館之承諾,提出前承歷史後續未來,打造具指標性的文化品牌願景。「北美館擴建統包工程」於2022年5月11日展開評選,已順利於5月20日決標,包含藝術、建築、營建、機電、景觀等各專業領域所組成之評選委員,考量統包團隊過去履約實績、專業組織能力、綜合設計能力、主要材料、設備選用、計畫執行與管理能力、價格組成之完整性及合理性等因素後,由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與福清營造股份有限公司組成團隊所提出的計畫方案獲選。

北美館擴建統包工程第一次流標,第二次招標吸引張樞、郭英釗、劉培森、林洲民與營造廠投標

臺北藝術園區-臺北市立美術館擴建統包工程」(後簡稱「北美館擴建統包工程」)第一次招標,僅有「福清營造+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與「宏昇營造+林洲民建築師事務所」兩組團隊參加而流標。

北美館擴建統包工程案聯合說明新聞稿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代辦市府文化局之「臺北藝術園區-臺北市立美術館擴建統包工程」,期望達到整合設計與施工,減少分包界面,節省工期之目標,採用了統包方式招商,並採最有利標決標,透過多目標評選考量統包團隊過去履約實績、專業組織能力、綜合設計能力、主要材料、設備選用計畫執行與管理能力、價格組成之完整性及合理性等因素,來評選出最優之設計與施工團隊,提升計畫執行品質。

簡學義:一個「特定廠商」的心聲

有關「典藏雜誌社」社長簡秀枝女士於臉書貼文「⋯別讓26年前,北美館擴建案胎死腹中的歷史重演⋯⋯!」一文,對「台北市美術館計劃」自1996年來由倡議丶談論丶籌備丶流產丶重啓而看似終將落實的「北美館擴建統包工程案」(以下簡稱本案) 的殷切期盼固可理解,然其文中論述,對「統包」相對於本案,包括其「本質」與「時空現實」的妥適性所衍生的相關問題,並無深刻與週全的理解,過度由藝文界角度擔心本案所謂「胎死腹中的歷史重演」,對相關市府的「不當」作為形同「偏袒」,有如「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症」的「被綁架者」,對「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之訴求,除最不足道之「建築師權益」外,對更高陳義之「文化」關切,完全沒有理解。

李仁豪律師法律意見書 臺北市立美術館擴建工程統包案恐有違反政府採購法第1條及第24條第1項等規定之疑義

為拓展臺灣當代藝術之未來圖景,臺灣建築界、藝文界及社會各界與臺北市民期待已久之臺北市立美術館(下稱北美館)擴建案(下稱本案),係北美館創館近40年來首次之擴建,既屬建築工程,亦屬文化工程,足堪為臺北市乃至全臺灣之指標性工程。惟臺北市政府誤用政府採購法(下稱採購法)之規定,也漠視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建築改革社之呼籲,執意維持以統包招標,實非機關採購文化建設應有之態度及作為,為此提出法律意見如後,以供各界鑒察。

建請臺北市政府取消「臺北市立美術館擴建統包工程」案招標,改為「設計工作先行招標模式」記者會

臺北藝術園區‐臺北市立美術館擴建」是臺北市指標性工程,也是北美館創建近 40 年後,第一次擴充空間以因應新時代的需求。不只是建築界,這個擴建工程更是藝文界眾所矚目的重要期待。    

北美館擴建統包工程僅兩組團隊參加而流標,將進行第二次招標

北美館擴建統包工程」第一次招標僅兩組團隊參加,反應目前台灣營造經營困難,對政府推動公共工程是大考驗。
- Advertisment -

Most Read